B股市場自成立以來,已走過十年的歷程,上市公司達100多家,從最初創立的初衷來看是吸引外國投資者,發揮其籌資和資源配置功能,但事與愿違,在開放B股市場之前的十年里,是國外資金不斷撤離的過程,其市場功能完全喪失,國外投資者所剩無幾,市場制度和機制缺陷顯現,從而引發政府干預市場,B股市場向境內投資者開放: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本次開放政策是有其重大意義。
一、對境內投資者開放B股市場的政策目的及其意義。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可以最終達到A、B股市場的合并,股票價格的統一,從而達到市場化,奠定我國證券市場同國際市場接軌的基礎,加快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步伐。開放B股市場,同時也是為迎接中國加入WTO,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加快國際化進程的重要步驟;也是引進國外投資理念和原則,借鑒管理經驗的重要窗口。政府對境內投資者開放B股證券市場是從多方面考慮的。
二、對B股市場開放政策的目的的反思。B股市場對境內投資者開放政策,人為地設置了兩個開放時間。2月19日和6月1日,這樣就等于讓一部分人就先富起來了,2月19日之前介入者一定是獲利者,6月1日之后就是送錢者,這合理嗎?總的來說,本次開放有以下幾類獲暴利:被套十年的境外投資者、非法入市的境內投資者,以及先介入的投資者。具體地說四類機構和投資者獲利:一是,國外投資機構和投資者;二是,曾作為主承銷商的國泰君安、華夏、南方、海通等券商;三是,一些先知先覺的中資機構和個人,他們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下半年進入的;四是,一些非法介入的個人投資者。此外,B股市場企業募集主要是以私募形式進行,信息披露不符合國際慣例,透明度差,流通總市值太小,限制了國際投資者的價值研判和資本進出。
三、對政府行為的思考。政府開放B股市場的目的之一是發展B股市場,恢復證券市場的籌資功能,那么如果開放成功,B股市場就存在新股發行上市、增發、配股等方式,大量集資,以解決企業和市場思“錢”若渴的需求。假若上市公司順利地集到資金,那么我們的政府又拿什么樣的制度和機制來保證上市公司給投資者以豐厚回報,保證資金不被“扶貧“和“揮霍”,不會重蹈A股市場圈錢的悲劇再上演。這是不是在A、B股開放之前政府就應該已經完成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的處設,但政府沒有做,我們B股市場本身的缺陷已經相當多了,為什么不耐心地做一些基礎工作而急于開放呢?一開放,就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嗎?開放B股市場,使之不斷地發展壯大,最終達到A、B股合并,其政策目的是正確的,但政策實施后,其效果是不理想的,原因就在于沒有耐心去做基礎工作,太急功近利。此外,B股市場一開放,已經非常明顯地看到A股市場和B股市場已經基本相同,B股市場外國投資約占有10%,其影響力已相當微弱,我們A股市場已經有了兩個市場:深市和滬市,是不是還要開第三個A股市場,再發展壯大B股市場,這樣搞是不是重復建設,值得政府思考。政府的政策應保持均衡和連續性,需要建立相應的政策傳導機制,降低對市場行情波動的影響,同時要規范政府信息披露制度,減少人為性和隨機性,要用有計劃地定期發布信息代替講話制度。B股市場開放了,股指漲上去了,以后怎么辦?是不是漲兩個月,再下跌兩年到三年,成交量再次回到以前的低迷,不知道政府是不是有這樣的政策組合和機制,來保持B股市場的長期、平穩、適度的活躍,以保證政策目標的實現。另外,政策投放力度過于激烈,以后政策效應會越來越弱,呈遞減趨勢。因此不但上市公司要建立監督機制,政府行為也要建立監督機制,制定相應法律對其行為進行約束。政策在激活B股市場之前,就應做大量的基礎工作。
總之,無論是在B股市場開放之前,還是開放之后,政府都有許多工作要做,有許多問題需要思考,只有這樣,制定的政策才能更準確,政策目標才能達到,也才能不給市場和投資者留下太多的遺憾。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