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41點的巔峰愈發遙遠,當賴為天塹的60日線訇然告破,當喧囂歸于沉寂,所有人都明白,B股的好日子,真的結束了。
——九大原因導致B股重挫
□本刊訊者張越
記者遍訪京滬深三地B股專家,找到了暴跌的9大原因。
——監管加油,游資卻步
就像你永遠也說不清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你也說不清是因為監管嚇跑了主力,還是主力拿監管說事兒當然,違規資金肯定存在。申銀萬國[微博]證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分析了“黑錢”的一些來路,例如一些境內機構,在不允許入市的情況下,變相介入;例如一部分資金,通過在境內買入B股,再到境外拋售的途徑,非法轉移資金炒作香港H股。而對這類資金的查處也絕非空穴來風。在對B股業務的專項檢查中發現券商普遍存在超范圍辦理不同股民B股資金賬戶之間非交易性資金劃轉簡稱“內轉”行為。在對深圳63家證券經營機構的股民B股資金匯出匯入及劃轉情況的檢查中發現,3月13日至27日,63家機構共辦理“內轉”1845筆,金額合計36271萬港幣。但正像我們習慣的那樣,查處乃致于真正的處罰,總是姍姍來遲。
——增發泛濫,人見人怕
近期,已有十多家公司提出增發B股,如眾所知,現今的增發全是一招兩用,暗含國有股減持,股民怕怕。
——美國下雨,B股感冒
近期,由于美國經濟增長乏力,股市再度下跌,周邊市場也萎靡不振,B股、H股也受到一些影響。
——外資出逃,散戶苦守
5月底,B股平均換手率已高達282%,但“6.1”后交投驟然清淡,結合前期不斷發布的“境外機構通過二級市場進行減持”的公告,不難看出,境外投資者正大舉出逃。于是,火爆一時的B股變成有行無市的散戶行情,更可悲的是,他們幾乎都是在“6.1”后高位入場的,有人作了這樣的描述:“滿場的散戶懷著微薄的希望,都希望別人比自己傻一點。那些耐性稍強一些的站在場外的散戶,看著被折磨得不成樣子的同類,慶幸之余,更加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套牢者不能動,空倉者不敢進,自然就沒有量,而下跌是不需要量的”。
——利好傳言,鏡花水月
2月19日之后,B股的基本面進入絕對真空期,市場的發展方向僅僅停留在個別市場人士及專家的一家之言上,主流媒體漸漸沒了熱情,也沒了討論的聲音。傳言中的B股投資基金,如同二板、如同開放式基金、如同一則冬天里的童話。遙遠得不可觸摸,遙遠得讓人秋水望穿,身心俱疲。
——利空傳言,推波助瀾
上周,著名經濟學家吳曉求[微博]在香港表示,加入世貿組織之后,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施自由兌換是必然趨勢,A、B股合并也成為可能。因為A、B股將趨于合并,所以現在沒有必要再發行B股新股,因此也就不必再根據B股發行要求又公布一套新的條例,這引起香港媒體的諸多不利猜測——如果不搞IPO,還有必要激活市場嗎?還有必要發展B股嗎?有了猜測,就有了利空傳言,有了利空傳言,就有了割肉的理由。
——空頭陷阱,打壓吸籌
人心惶惶之時,這該算是一種很另類的看法。中方信富的趙宇持此觀點,他認為,在目前價位,B股中的一些藍籌股還是有價值的,會不會是部分主力手中籌碼不夠,就制造恐怖來騙籌碼呢
——漲幅過大,合理回落
人非圣賢,難免總有些一廂情愿的想法,比如滿手股票,那一切上漲,就都當成主力進貨,一切下跌,都是空頭陷阱,強莊洗盤;而一旦空倉,則上漲都是反彈,下跌都是出貨。其實股市經常有些很樸素的道理;漲多了就要下跌,跌多了就會漲。看一看B股的獲利盤何其豐厚,從2月19日計算,兩市B股最大漲幅分別達到190.4%和183.3%,從1998年8月低點算,兩市B股最大漲幅達1000%左右,相當于每只股票都翻了10倍。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先行者當然也不肯自己買單,“6.1”豈非千載難逢的良機?
——市場狹小,大起大落
百忙之中,梁定邦先生沒忘為B股“把脈”。幾天前的一次會議上,他笑言,由于B股的流通量狹小,因此容易引起市場波動,漲停跌停情況屢有出現都是正常的。目前國內投資者的心態尚未成熟,B股股民有必要對股市作全面的了解后再進入。
梁先生宅心仁厚,上述“風險提示”,再顯悲憫情懷。但問題是誰給B股帶來的風險?誰制造了B股的大起大落呢?誰使B股淚滿襟?或許我們還應去九大原因之外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