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際化須根除辦事處現象 領導要先國際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1日 17:33 國際先驅導報 | |||||||||
【提要】從護照到語言交流,從融資收購到國際員工管理,中國企業面對的國際化充滿了細節。種種轉變預示著,這是個漫長的過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張皓雯 報道 中國企業國際化似乎是個難以說盡的話題,無論多少專家出謀劃策,企業依然是邊走
就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的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華源協會北京代表處會長、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和北京世界商訊信息有限公司董事長、華源北京代表處秘書長侯尊中。 企業家要先國際化 《國際先驅導報》:您為什么說企業的國際化,先是企業家的國際化? 侯尊中:我打個比方,華源協會的創建本身就是國際化和全球化的結果,不管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能聚攏一批有著豐富國際化經驗的企業家。《投資與合作》作為目前最優秀的投資類雜志之一,企業國際化方面有很強的宣傳和推廣功能。尤其在風險投資領域,其影響力日益深遠,而這樣風險資本大多有著國際資本的背景,本身就反映了國際化的潮流。 《國際先驅導報》:所以才會有今天企業家的“扎堆”現象。 侯尊中:是的,我們辦這樣的會議沒有什么商業目的,而且還要貼錢。但是我想這對所有的中國企業家是有益的。你看今天與會的這些著名公司老總,他們大多是華源的會員,他們把自己國際化的經驗拿來與大家分享,是有很強的公益目的。 “辦事處現象”是絆腳石 《國際先驅導報》: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成功的并不多。您一直在做海外和國內公司之間的并購合作,您認為他們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陳宏:中國企業最早走出去,是國有企業在國外設辦事處:把中國境內的人派到國外去,這是傳統的國有企業在國外的運作方式。去了一個,水土不服,英文不是很好的話,會很快形成自己的小圈子,無法進入主流社會。所以,這些企業在海外都不太成功。 第二撥企業,像華為,還是派自己的人出去。但這樣的公司得到了一個好處,就是中國市場很大,國外老在講中國市場。講中國市場就要提幾個名字,不是華為,就是TCL,或者聯想。他們得到很多免費廣告,一講到中國就講到它。這幾家公司變成中國經濟增長的得利者。他們慢慢就出去了。其余中國企業走出去做成功的很少。 收購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非常重要的步驟,但也是中國公司到國外很少做的事情。國際化,怎么打到人家的市場里,自己根本不知道,也沒有人才做這件事。企業國際化,需要運作方式、管理人才的儲備。有無了解海外背景的人才可以利用,已經是一些公司國際化的瓶頸。你要收購一家公司、兩個老總,要溝通吧。為什么UT斯達康可以做到,因為他們幾個創始人都可以講英文。 收購了國外公司,國外員工很多,國籍不同、文化不同,如何管理國外的高級管理人才,如何去溝通,如何降低成本,如何讓員工薪水降低后還高高興興地工作。這不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有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很重要。 國際化要“農村包圍城市” 《國際先驅導報》:除了人才,您覺得中國企業國際化還面臨哪些問題? 陳宏:人才是最大的障礙,其次是金融。 國外公司收購中國公司比較容易,付現金或者國外的股票。中國公司收購國外的公司,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無法運作。中國外匯拿到國外需要特批,有些國企做起來容易一些。資金流動是中國公司海外收購的一大障礙。這不僅僅是中國公司遇到的問題。2000年,思科每個月收購一家公司,西門子就收購不了,因為西門子的股票是在歐洲。沒辦法,西門子只有把公司10億美元的現金拿到美國來,才買了兩三個公司。如果沒有非常好的收購平臺和收購渠道的話,沒法做。 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會解決的。現在政府管制開始逐漸放松。 《國際先驅導報》:您在國外從事公司管理多年,又接觸了大量海內外公司,對中國企業國際化有什么具體建議? 陳宏:如果中國公司想在境外進行收購,我覺得不一定非要是美國這樣的市場。市場越大,競爭越激烈。不妨去吃一些亞洲周邊的市場。因為進去的時候有品牌優勢,是強勢進入,而不是弱勢進入。像華為、UT斯達康,都是“農村包圍城市”。先打周邊,學到一些經驗,再進入美國這樣的大市場。要采用收購公司的方式進入,而不是派自己的員工和銷售人員進入。 收購的時候,公司一定要儲備人才,他們能夠和海外溝通。如果整體人才都不健全,國際化風險就特別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