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集團如何通過權力轉移進入后宗慶后時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13日 19:19 《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 | |
一個以速度著稱的公司,現在開始學習“慢慢”做一些事情。 一個以營銷揚名立萬的企業,現在開始感覺自己的營銷模式“有了一些問題”。 一個員工平均年收入高達99714元的企業,現在要“打破大鍋飯”。 一個國有民營17年的企業,現在要開始徹底贖身、變身。 一個連續6年的行業老大,現在要開始進行“觸頂”之后的多元化擴張。 一個玩轉市場的生產銷售型公司,現在開始尋找變身為戰略投資型企業的可能路徑。 一個“開明的獨裁者”,如何轉移他的權力,把他的領導力“復制”到組織中的每一個因子。 一個身價數十億的草根富豪,他的接班懸疑。 一個14萬借款起家的校辦企業經銷部,它的1000億夢想。 引子:從“歷史性成功”到“歷史性危機” 文/張靜 在娃哈哈歷史上第一份以“危機”為關鍵詞的報告中,宗慶后第一次總結與解析了娃哈哈日益深重的“三大危機”:“銷售危機”、“精神危機”、“大企業病”。 對飲料行業來說,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創業之初,娃哈哈有過諸多“出奇制勝”的營銷傳奇,比如“一夜攻克廣州”,“15萬元打開鄭州”。但現在,靠一個點子、一次策劃成功的歷史已一去不返了,宗慶后說。 這也是一個非常的時代。從2004年開始,中國飲料市場將展開娃哈哈、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康師傅、統一等幾大企業瓜分份額的正面決戰,宗慶后預計,這將是“新一輪更激烈、更殘酷的競爭”。 這更是一個需要“自我批判”的時代。2004,一直在快速奔跑的娃哈哈準備停下來,補煉“內功”,宗慶后稱之為“修整”。 修整以2004年5月12日召開的娃哈哈第四屆職工代表大會拉開序幕。宗慶后在這次會議上的講話,是娃哈哈歷史上第一份以“危機”為關鍵詞的報告,其中他第一次總結與解析了娃哈哈日益深重的“三大危機”。 從歡欣慶祝“銷售沖百億”的“歷史性成功”的大會,到這個立馬面對“歷史性危機”的大會,娃哈哈轉身之快,顯現出宗慶后超常的冷靜與控制力。他說,以前“窮怕了”,所以對現在的好日子“非常珍視”,不敢稍息。 2003年兩個核心銷售數據的下滑,為娃哈哈拉響了“銷售危機”的警報。 1991年兼并杭州罐頭食品廠后,娃哈哈年銷售額開始呈億級增長,1996年與法國達能集團合資后,更是實現十億級增長。內部資料顯示,2003年娃哈哈整體銷售額雖然突破百億大關,但來自飲料的銷售僅增長了12.4%(2002年為20.38%),增速低于全國2.7個百分點;因某些市場不進反退,導致全國市場占有率下降了0.37個百分點。 “當我們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成長時,如何還能保持創業精神?”Dell在他的《戴爾戰略》一書中如此自問。現在,這個Dell認為其在管理上遭遇到的“最神秘的事”,也擺在了宗慶后的面前。 宗慶后眼中的第二大危機,就是精神危機。其表現為,一些員工“思想混亂,缺乏戰斗激情”,結果是“不再能迅速反應,不再能完全做到令行禁止”,老板(員工對宗慶后的尊稱)依然無私忘我,但他的“表率作用所形成的無形力量不再能感染所有人”。 創業精神危機的一個量化例證,是新產品貢獻率。從1998—2002年,這個數字一直保持在30%以上,2003年卻“有較大下滑”,甚至“新產品投放一個成功一個的風光不再”。 第三個危機,即大企業病。這是任何大企業多少都會有的毛病,典型病癥是職能部門之間職責不明、互相扯皮導致執行力弱化和效率下降。一個例子是,新建廠的建設投產周期,從原來的半年變為9個月到一年。 “速度”,曾被宗慶后總結為娃哈哈營銷策略的核心所在。在一個每天競爭對手都可能祭出“殺手锏”的市場,速度事關生死。為快速反應,多年來娃哈哈形成了一套超級扁平而又絕對集權的管理構架:沒有一位副總,總裁之下直接就是“中層干部”,即銷售公司、市場拓展部、策劃部、企管辦、生產部、財務部等各部部長。這個涉及3萬人的龐大系統的指揮中樞,是宗慶后在市場中頻繁跑動所形成的、平均2—3天一份的、包含著對各部門工作指示的“銷售通報”。 “頭小尾大”管理體系的關鍵,一是“頭”的市場把握力和管理控制力,二是“尾”的執行力。在娃哈哈,中層干部的執行力,還可以靠一種在老板身邊的“無形的壓力”在驅動。但如何使最高精神滲透到分布全國的38個省級銷售辦事處、69家生產分廠,以及2000多家聯銷體一級經銷商和12000家二級經銷商,避免“尾大難掉”,對娃哈哈來說是個挑戰。 宗慶后感慨說:我看,整個世界的企業管理都遇到了難題呢。采訪間隙,他會不時向記者打聽:現在聯想怎樣了?海爾又如何?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