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不策劃未來 堅持“大型小公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6日 14:10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王方劍 北京報道 就在國內很多房地產公司因為新一輪的宏觀調控、銀根緊縮而叫苦連天的時候,有一家公司不僅在銀行沒有一分錢的貸款,甚至也沒有忙著拓寬新的融資渠道,而公司卻在蒸蒸日上,就在今年6月份還剛剛斥巨資拍得了北京CBD-01地塊。 這家企業就是SOHO中國有限公司,它的老板是“已經基本明星化”的潘石屹。 目前正在穩健發展的SOHO中國有限公司,得益于它獨特的“袖珍巨頭”的發展路徑。這種發展路徑的主要特征是:一個行業——房地產;一個城市——集中在北京。雖然SOHO中國有限公司在行業、城市和員工人數方面沒有數量優勢,但在業界卻總受到特別關注。如果按人均水平來計算經濟效益的話,SOHO中國公司每年人均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年人均納稅超過了68萬元。據潘石屹講,SOHO中國公司人均創造的稅金比華爾街投資銀行的指標還要高。 堅持做“大型小公司”的潘石屹總結說:“一個公司的發展,一定要量力而行,要基于市場的發展、自身的實力,而不要基于銀行的貸款、個人的喜好。如果回顧SOHO中國公司這幾年的發展模式,這可能是我們的一些經驗。” 將公司“做小”的理由 在一次關于房地產企業市場競爭的討論中,一些人都說應該“扶大”,讓那些小公司出局。潘石屹搶話說:“不對,應該讓那些競爭力差的出局,而不是讓小公司出局,因為大公司不一定強,而小公司也不一定競爭力就弱。” 潘石屹回顧了自己要做“小”公司的思想轉變。1992年剛開始從事房地產時,他內心一直是崇尚美國模式的,看到麥當勞靠一個漢堡包、可口可樂靠一瓶水都能進入世界500強,他當時的理想就是按照美國企業的發展路徑在國內辦一家大公司。 而到了1995年的時候,巴林銀行倒閉的事情對他觸動很大——一家有幾百年歷史的大銀行竟被一個20多歲的小青年就搞垮了。此后,他開始反思這種大公司模式,認為大有大的好處,但是大也有大的風險。 在潘石屹的理解中,“小”即自然,市場上絕大多數公司還應該是小公司,小公司才是自然的狀態。他有這樣一個比喻,好公司應該像水一樣,企業應該是液態的,不管市場是方的也好,是圓的也好,還是像茶壺一樣的東西也好,公司都可以倒到里邊去,每一個縫隙都可以充滿,這樣的公司才是好的公司。 如果在很大的公司,即使是一個很富有創造力的人,有時可能因為大公司的條條框框和匯報審批流程繁瑣,往往也很難施展其抱負,而小公司卻可以保護和開掘他的創造力。“因為團隊是低效率的,而個人是最有效率的,盡管團隊在很多時候能完成很多個人難以完成的事情。團隊的總體效率一定是小于每個個體算術相加之和。也就是說,1+1總是小于2的”,潘石屹在這個講究“Team Work”的時代拋出了他的一家之言。 當然,把一家小公司做好,首先要有小公司的心態,企業領導者先不要貪大。比如在對潘石屹的稱謂上,他就曾多次對員工說過,千萬不要叫“潘總”,其他叫什么都可以, “只要能知道是叫我就行”。在他的執掌下,SOHO中國公司同樣是一個不貪大的企業。有一年,北京的另外一家公司和SOHO中國公司爭北京市場公司排名第一的位置。潘石屹說:“不要爭了,是不是第一不是口頭上爭來的,當第二不也挺好的嘛。” 對擴張說“不” 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手握可觀重金的潘石屹,為什么沒有進行多元化擴張? 潘石屹說,他就會蓋房子,也喜歡蓋房子,中國正迎來一個建筑時代,需求大,單件商品的消費額大,很有前途。“如果你要問我為什么不做別的行業,大家都知道我不是沒有錢做,而是‘我聽不明白的不做’,這就是我的投資原則。” 在潘石屹的思想深處,每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都有著有形的門檻和無形的壁壘,任何一家在某一個行業中處于領導地位的公司,一定是在該行業中積累了很多年的商業感覺、人脈資源和公司實力,突然進入該行業的“門外漢”要想進入該行業的領導者行列那都是小概率事件。 據SOHO中國公司的有關人士介紹,SOHO中國完全有實力進行異地擴張,搶占增長迅速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一些城市。事實上,一些城市的領導也向SOHO中國公司發出了邀請,但是潘石屹還是對異地擴張說“不”。 潘石屹認為,實行異地擴張的房地產公司都有自己的道理。近年來,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增幅減緩,而省會城市和一些經濟中心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的增幅在提高。如果一家公司在這個時機進入這些城市發展,就能分享這些城市房地產市場增長的份額,進而做大甚至做強自己的公司。反之,一家房地產公司就無法分享這些城市市場繁榮帶來的商業機會。 不進行異地擴張的公司也有自己的好處,可以把所有的資源、精力集中在一個城市,從而在一個城市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假設北京房地產市場增長只有5%,但是可能有30%都增長到我們公司里了,這樣我們公司同樣可以增長得很快”,看來潘石屹不出北京的確自有道理。 顯然,潘石屹對多元化和異地擴張這種單純的外延式擴張并不看重。 不“策劃”未來 近幾年,潘石屹一直奉行他在房地產開發中的“鉆石”原則:SOHO中國公司開發范圍的選擇主要集中在北京,而且就聚焦在CBD,“具體點說,就是以國貿橋為中心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潘石屹說。如果說北京市場是全國房地產市場中的“黃金市場”的話,那么CBD,尤其是潘石屹的“以國貿橋為中心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的市場,無疑是這個黃金市場上的“鉆石”。 SOHO中國公司已經連續幾年達到平均每年30億左右的銷售額,“2004年我們公司的銷售額預計將超過40億元”,潘石屹告訴記者。但是,明年、后年SOHO中國公司還能有這么高的銷售額嗎?如果CBD市場飽和了,“以國貿橋為中心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無地開發了,SOHO中國公司難道還不異地擴張嗎? “至少在2007年之前,我們公司不會異地擴張的,只要CBD還有地,我們就不離開,我們沒有土地儲備不要緊,不是可以‘雞蛋換糧票’嗎?現在土地出讓也公開了。直到CBD區域內無地開發了,再考慮異地擴張的問題。至于2007年之后、CBD市場飽和之后,到時再說,現在誰也看不了那么遠。”潘石屹說。 潘石屹堅持認為,一個房地產公司最好的增長、最大的價值,來自于做好一個產品,而不是到處圈地,也不在于進入很多城市。 潘石屹說,就他做房地產十多年的經驗,一定要“聚焦”,“聚焦”這個理念除了所選擇城市、區域上的集中外,還要在開發節奏上有所把握,“一定要把一個建筑當做藝術作品來創造,一個一個項目做,做完了一個再做下一個,這樣才能真正做好。” 在整個項目的運作過程中,設計和規劃是核心環節,就像畫一幅畫一樣,設計和規劃就相當于是首先要想好究竟要畫一幅什么樣的畫,想表達一個什么樣的意思、傳遞一種什么樣的信息,在SOHO中國公司的開發歷史上,盡管也有兩個項目重疊的時候,但絕對沒有兩個項目的設計和規劃重疊的時候,“就好像一個人腦子里要同時想畫兩幅畫,很難想好、想清楚一樣,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性”,潘石屹這樣解釋他的項目“聚焦”理念。 前不久,華遠地產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任志強在一次會議上說潘石屹“不思進取”,拿著這么多錢不發展、不擴張。目前國內房地產公司的負債率一般在50%左右,有些公司甚至更高,做房地產公司在銀行沒有貸款的,全國可能就SOHO中國公司獨此一家。“30年前,我是甘肅小山村里的一個放牛娃,30年后我發展成今天這樣子,你還讓我怎么進取呀?”堅持“很精、很專”的潘石屹有些開玩笑的回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