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所改制的管理癥結研究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9日 18:34 經濟觀察報 |
-張翔/文 傳統的研究院和各級科研機構都紛紛走上了面向市場的道路。科研機構如何憑借自身的知識資源優勢,在市場中壯大,已經成為了中國科研院所戰略發展的重要目標。 回顧解放后我國科技體制發展的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步。1978年前,我國繼承 了前蘇聯的科技發展體系。這一體系實行企業科研、院所科研、高校科研、國防科研相互獨立的結構,以計劃來推動科技項目的開展,帶動科學技術的轉移。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公布,標志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正式啟動。尤其是1998年后,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政策走向,政策供給集中在促進科研機構轉制、提高企業和產業創新能力等方面。但是由于中國研究院所的誕生源自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缺乏對市場的了解和現代企業管理的經驗。在20多年的市場化歷程中,國內科研院所改制的經驗積累了不少,遇到的問題和麻煩也有一籮筐。科研院所作為一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造就知識經濟國家競爭力的中堅力量,其改制作為國企改革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極大地影響著我國未來的綜合國力。 觀察改制后的院所發展模式。在政府財政對科研院所“斷奶”初期,很多科研院所感覺無所適從,由于以往重研發、輕經營,技術和創新一下失去了應用的支點。從改制的方向來看,未來的科研院所作為創新主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制度環境顯著改善,其必將走面向市場的重構,以符合開放環境和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因此,院所改制憑借自身知識優勢,走研究開發、生產經營一體化的道路,是較為合理的選擇。總結較為成功的案例,中國院所改制的發展模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1.依靠所研發和掌握的前沿科技知識,創辦高科技股份制企業,這種方式往往從早期創辦的多個院辦小企業中選擇較具備潛質的,通過注入科研力量,迅速擴大規模。 2.走單純學術道路,對國內外科學領域的重大課題展開重點研究,集中力量承接國家課題,建立一支以在國內外有較高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科學家為核心,以青年學術帶頭人為骨干,年齡、知識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隊伍;培育倡導科學精神和創新進取的價值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和行為規范體系,建成發達國家中等水平的園區環境和科研條件,形成適合基礎科學研究的創新文化。 3. 轉為中介機構提供各種科研服務,發展現代咨詢、顧問業務,憑借其雄厚的專業學術背景和領域內的知名度,取得市場上的一席之地。 4. 并入企業研究部門,成為企業內部核心研發動力,加快研究成果的應用周期,以適應現代市場快速變化和激烈競爭的現狀。 管理癥結 在這幾種發展模式中,雖然各行其道,但是我們發現問題卻大體相同,以下我們就共同面對的問題進行探討。 首先是產權問題。其實這是國有企業改革的共同問題。脫離了事業制的研究機構,沒有了國家的保護傘,誰來投資,歸誰所有,這是第一大問題。并入企業的可以有企業來投資,成果和效益計入企業,而自身獨立成為企業經營的研究機構,則需要通過更加規范化的籌資、投資和用資等財務管理手段來保證其正常運作。2003年2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體改辦、科技部、財政部和原國家經貿委《關于深化轉制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3〕9號),對科技界、經濟界關注并期盼已久的轉制科研機構產權制度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其主要內容包括:轉制科研機構依法進行以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制,原則上都要改制成為多種經濟成分參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勵社會資本和外資入股,允許職工個人入股,鼓勵經營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持較大比重的股份;規范國有資產處置,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轉制科研機構的劃撥土地使用權,可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入股)或授權經營等方式處置;國家科研計劃的研究成果及其知識產權,可在改制時作價入股;加大對技術和經營骨干的激勵力度,積極探索實行新產品利潤提成、銷售收入提成、科技成果入股和建立補充商業保險等多種激勵方式;可對有貢獻,特別是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實行股權激勵。由此較為清晰地明確了國有資產的處置方法和研究院所的資產所有權以及保障了改制后研究人員的利益。在具體的實施辦法上,明眼人都可以看到,科研院所固定資產并不多,很多研究院的設備甚至都已經老化、作古,真正的核心資產其實是人,特別是骨干和帶頭人。只要他們在,院所就有最有效的資產,但這是一筆無形資產,很難量化。現在,外企、民營企業都盯著它,院所也盡可能籠絡住這些人才。因此,我們強烈建議,在產權分配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其對人才的保留和籠絡作用。 其次是規范化的企業制度在改制后的科研院所的應用問題。通過制度凝結技術已經成為了成功改制的口號,改制的目標就是建立符合知識創新工程要求的現代研究所體制,包括建立起完善的進人用人新機制、考核激勵機制、分配機制、領導機制以及現代組織制度(如研究所理事會制度)。但是,新的運營機制必將影響原有機制下的一些既得利益,這種改革必然會遇到來自各種守舊勢力的阻力。 在新的進人用人機制中,一些研究院所實施了《全員聘用合同制實施意見》,實行了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簽約管理和分級聘用、分層管理的機制,做到了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實施聘用合同制奠定了研究所人事管理的法律基礎,為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后真正形成人員合理、有序流動,徹底搞活人事管理機制創造了條件。但是改制脫離了政府事業單位制度的環境,研究院的職員不再享受國家干部的待遇,而研究院所中一部分長期從事行政、三產的人員事實上是難以安排的冗員,他們不具備較高的素質和能力而大大降低了待遇,但他們在舊體系下,或多或少地擁有著某些殘留的權力或影響力,是舊體系的既得利益者。 在新的考核激勵機制中,結合用人機制,實行研究組長聘期屆滿考核和最高年限制,機關人員實行年終上級、同級、下級以及服務對象多方位的考評,根據考評結果決定崗位去留、職務上下和待遇高低,并實施《基礎研究人員考核辦法》、《機關部門工作人員工作績效考核辦法》等配套制度。 在新的分配機制中,通過《年薪制實施辦法》將股權、薪酬和獎金等分配手段,有效地結合激勵機制,提高全院研究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公平的分配制度能減小人員之間的磨擦,增強研究小組的凝聚力。 改制后的研究院有限公司需要建立較為完善的現代組織結構,建立董事會、理事會機制,引進熟悉市場、經濟和管理的職業經理人,規范企業的整體運營流程,使研究到生產的一體化過程得以持續。 對于研究院所而言,建立現代企業規范的公司治理制度,將使其有能力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保證了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的運作,也就保證了改制的順利和成功。 再次是改制研究院所的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問題。改制后的研究院能否在市場上存活,就依賴于其自身的競爭優勢。研究院所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才,通過現代企業管理體制,人盡其才是取得競爭力的一個方面,同時通過品牌和信譽的培養,將構建出未來研究院所持久的競爭優勢。目前研究院改制還處在制度規范階段,但是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思想已經進入到研究院發展的戰略之中,這也是研究院所未來發展中將遇到的最為重要的問題之一。 在市場化的運作中,研究院所可以通過自身的研發優勢和知名的企業合作,從而將具備競爭力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較有規模的產品,在長期的合作中建立信譽和品牌,在一些研究院所多元化的經營過程中,盡可能地走橫向發展的道路,取得在所有相關領域的專家發言權,不斷積累其科研領導能力和權威性,以其能夠正確地影響市場發展的方向而成為市場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高科技研究院所之間,還可以通過相互之間的共同聯盟合作開展研究和產業應用,也可以通過資源互補獲取新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