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問題的微觀解法--維系長期戰略的貫徹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15日 12:01 《商學院》雜志 | |||||||||||||
不確定環境下的生存之道 碩大的花朵面前,長著翅膀的天使和長著尾巴的魔鬼并肩而立,但我們不難想像,他們眼中的世界該是怎樣的千差萬別。 面對正在進行中的宏觀調控,有人把這一次的宏觀調控當成是一次磨難,他們盼著早
事實上,我們處于一個快速前行的時代,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中包含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此次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只是其中一個必須面對的不確定因素。 所以,本期封面文章與讀者分析宏觀調控期間企業的困窘之境,探討優勢企業的突圍之策,并延伸到不確定環境下企業如何健康發展的話題,從理念(“道”)和實務操作(“術”)兩個層面分享企業在不確定環境下的生存之道。 文·酈曉 經濟讓人困惑之處在于,我們能切身感受到每一個現象,但是卻不能有效地聯系起來。同時,我們常常面對變化的環境,不知道該做些什么。 中國火爆的房地產市場導致航運業趨暖? 去年年中,我問一個航運業的朋友,為什么航運市場趨暖?他回答說,他也困惑,最初的時候可以解釋為是伊拉克戰爭,有那么一個戰爭溢價,但是很多航線同伊拉克無關,并且戰爭很快結束了。 隨后,航運市場不再是趨暖,根本是酷熱。國際散裝貨船波羅地海指數(BDI)去年最高達到了4700點,今年一度達到了5600點,現在也維持在4000點一線。而在過去10年間,指數從來就沒有達到過2000點,2002年也不過900多點。 到今年年初,人們終于認識到,所有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中國火爆的房地產市場:目光放回到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房改釋放了社會對住房的潛在需求,隨后形成了社會消費偏好。同一時期的另一件事情是,1997年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也為了提振當時已經放緩的經濟增長,國家出臺了一些國債項目。地方政府則形成了一個主導投資的思維。 地方政府很快將這兩個問題聯系了起來:依托于房地產市場持續升溫的環境,通過土地招標拍賣獲得資金,隨后是大規模的道路及市政設施投入,市政投入提高了土地成本,不斷上漲的土地價格又反過來推動房價的進一步上升。 大興土木帶動了相關產業。鋼鐵、水泥這些原本已經嚴重過剩的產品一下子又變得供不應求。 房地產是一個資本物,接受更高一些的原材料價格不是太大的問題,對于同樣需要鋼材但是生產消費品的企業來說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鋼鐵、水泥的生產能力在迅速增長,它們同時是高耗能的產業,這就使原本并不缺乏的電力成為一個嚴重的瓶頸。 進一步延伸這個產業鏈,背后就是高漲的資源價格,或者還有頻發的礦井事故。前面提到的運費是其中一個環節,中國并非資源大國,資源需要外部解決,遠洋航運是充分市場化和全球競爭的服務,那么中國因素最終完全改變了全球供求平衡。 有一個朋友,屬于在房地產最熱的階段才投身到這一領域的,他們根本是沒有經驗,資金基本上依賴于當地的銀行,項目本身也很小,也沒有任何吸引力的地方,但是確實在幾個月之內,幾個人操作的項目就獲得上億的利潤。 這是一個縮影,這一階段經濟發展更側重于資源密集型的領域。既然少數人支配了較多的社會財富,那么他們也能獲得新增社會財富較多的份額。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是增長同就業的相關性越來越弱。 延伸到消費市場,一方面小轎車是最熱門的商品,許多人在過去幾年變得富有;另一方面,雖然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升,很多商品價格仍然在下降,這對應于更多人疲軟的消費能力。 新一輪經濟過熱的來龍去脈 為什么一段時間以來就沒有推出舉措來阻止經濟過熱的形成? 經濟政策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個時期都有所側重,所謂平衡是相對的,發展,然后是形成不平衡,經過調整又形成新的平衡。 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我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國企脫困”,實際上強調的是大型國企。那么諸如鋼鐵、石化,也包括煤炭這些企業利潤的大幅度上升,實際上是符合了預期。 在此之前,經濟生活中長期存在一個小企業欺負大企業的問題。小企業可以利用不規范的勞動力用工,成本外部化,也就是環境污染,或者是產品本身的偷工減料形成的“優勢”沖擊市場,給大企業制造麻煩。大企業是政府稅收重要的來源,大企業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國家的經濟實力。 現在的情況是,大企業獲得利潤變得越來越容易,政府也從企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稅收,反過來說,中小企業開始過多地承擔這種利益上的調整。小企業不是無足輕重的,中小企業創造了大多數的就業機會。 經濟政策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個時期都有所側重,所謂平衡是相對的,發展,然后是形成不平衡,經過調整又形成新的平衡。 大規模的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投入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基礎設施發展滯后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政府主導投資,不可避免會出現低效率的問題,但是在最初的時候,還是可以提升整體經濟的競爭力。新的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特征。 這也符合國有銀行的愿望,向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放貸,既然存在一個政府主導的因素,那么風險會小一些。即便存在一個系統性的風險,感覺上還是要比向企業放貸有信心一些。 這段時間對應于缺電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各地政府都強調,首先要保障的是居民用電。極端的例子是,浙江的義烏,就是中國小商品市場的所在地,在長達半個月的高溫期,完全停止向當地所有的工廠送電。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政府的思維有了一個大的轉變。 為什么就不能是居民犧牲一點兒,保障企業用電,保障稅收?其實是隱含了一種趨勢:從維護上游企業的利益轉向維護下游企業的利益,維護大企業的利益轉向維護中小企業的利益。經濟增長同社會發展協調起來,經濟增長同可持續發展協調起來。 堅持人民幣不升值,顯然不是因為缺乏外匯,中國擁有世界第二多的外匯儲備,也不是基于產業發展的角度,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們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太高,經濟越來越多受到外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堅持人民幣不升值的現實原因是,我們需要出口來維系就業。這實際上暴露了脆弱性。 “重要的不是利用經濟周期,重要的是不被經濟周期干擾” 只有親身經歷一個周期,才能夠理解周期的意義。 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在一家企業工作,這家企業1992年實現的盈利相當于實收資本的一半,而1993年則接近于實收資本,這當然是一個相當令人滿意的回報。 但是,有時候業績只是一種幻象, 1994年的情況還算是過得去,1995年則掉到了大致收支平衡,從1996年開始出現虧損,連續幾年的虧損,前期的超額利潤都還給了市場。隨后可以發現,企業丟掉的東西遠比利潤為多。 1992年和1993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當然原材料的價格大幅度上漲也是一個方面。 然而對下游的企業,在最初的時候,上漲帶來的影響卻不一定是負面的。企業有庫存,原材料價格上漲之后,庫存的價值就需要重估。如果產品的銷售價格沒有變化,企業還可以倒賣原材料。 問題在于,企業在嘗到最初的甜頭之后就有了想法,既然原材料價格越來越高,那么企業庫存就不是問題,庫存隨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有價值。隨后是一個加速采購的過程,大額采購同時還可以獲得價格折扣。 正如難以判斷股市的起落,經濟周期的起伏同樣難以判斷,過多的庫存在原材料價格回落之后,顯得異常滑稽。一段時間還不是問題,庫存的賬面價值也可以不調整,掩蓋起來,但是最終還是會暴露。幸好當時企業還沒有融資去做,不然就難以收場了。 更為關鍵的是,當企業覺得,既然存貨價格的變動可以如此輕易地調整利潤,其他方面就顯得不重要了。 那個時期的企業其實面臨很重要的兩個市場趨勢:一個是產業化,上世紀80年代走過來的企業僅僅是解決了一個產品定型的問題,并沒有實現規;,企業必須習慣于較低的價格和較多的數量。另一個重要的趨勢是開放式生產,企業需要更多利用于外部的零部件配套體系,社會化的規模降低了成本。 經濟起伏產生的干擾使企業沒有更好地去順應這種根本性的變化,到了90年代后期,經營中遇到的不再是景氣與否的困難,而根本是缺乏競爭力,那些已經完成了轉型的企業常規的舉動都被我們認為是咄咄逼人的。 重要的不是去利用經濟周期,重要的是不被經濟周期所干擾。企業本身是一個計劃事物,企業成功的關鍵是為一種結構性的變化投資。那么周期對長期戰略當然是有影響的,實際上企業經理人的工作是,竭盡全力去維系長期戰略的貫徹。 周期對長期戰略當然是有影響的,實際上企業經理人的工作是,竭盡全力去維系長期戰略的貫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