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上市紅石消亡 創業伙伴化友為敵的故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22日 10:00 《財經時報》 | ||||||||||
工商資料顯示,SOHO中國崛起、海外上市的過程,就是一個消滅“紅石”的過程 本報記者 齊心 一例不成功的北京地產商海外上市故事,兩個長安街沿線標志性樓盤的產權爭奪,在其背后,是一系列“化友為敵”的故事。
2004年6月,北京紅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紅石公司”)的3位股東汪鋼、謝光學、姚軍,以公司董事長潘石屹侵害公司財產為由,將其告上法庭,索賠1億余元。 3名股東說,生意伙伴潘石屹在他們不知情之下,將紅石公司所持有的北京紅石建外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下稱“紅石建外”)、北京中鴻天房地產有限公司(下稱“中鴻天”)全部股權,全部轉到潘氏夫婦旗下的SOHO中國有限公司,“意在扶持SOHO品牌,打壓紅石”——紅石建外和中鴻天持有的“建外SOHO”和“北京SOHO現代城”項目,均是京城地產界當紅炸子雞。 本報調查發現,紅石建外和中鴻天的控制權早在2002年3月就被注入兩家由潘氏在英屬維京群島(BVI)注冊的公司之中,并計劃作為上市主體,于2002年底在港、美兩地上市(見股權變化圖)。 這3名小股東稱,的確在2002年底時,“發現一些不對勁”,但是,彼時沒有完全發現原本屬于自己的股權也被無償注入SOHO中國之中。 “其實我特別不愿走到這一步,我一直認為有些問題是可以協商解決的。”原告之一姚軍告訴記者。但是,潘石屹的律師認為過去的操作,都完全合乎法規。 以上訴訟一幕,只是發生在民營地產公司SOHO中國上市不知所終之后,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上市觸礁、沒有融到足夠的錢,就是這起經濟官司的導火線。 1995年,潘石屹成立了一家從事房地產開發的紅石公司。1996年,汪鋼等3人入股,與潘一起創業。經過幾次股權變更,目前潘持有紅石公司85%股權,為公司法人、董事長;汪鋼3人分別持有2.5%股權。 《財經時報》獲知,目前紅石公司有6名股東,包括5個自然人和1個法人(中國愛地房地產公司),6方組成6人董事會,潘石屹出任董事長。 最遲至2002年,汪鋼等3人均已離開紅石公司,只留有各自的股份:汪鋼,現在美國,任美國紅石公司總裁;謝光學、姚軍現在分別為北京建華時代房地產有限公司總經濟師、副總經理。 3位原告訴稱,2002年3月12日,潘石屹在沒有召開股東會、董事會,未與股東協商的情況下,與北京第一機床廠、紅石建外簽訂了《北京第一機床廠項目開發補充協議(6)》。在該協議中,潘石屹將紅石公司在建外SOHO項目中100%權益,無償轉給紅石建外,從而造成紅石公司損失15億元以上。 他們說,2002年3月1日,潘石屹在股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紅石公司所持中鴻天20%的股權轉讓給SOHO中國。從而造成紅石公司股東,在中鴻天開發的“北京現代城”項目上的損失。這兩次非法轉讓的實質是潘石屹作為紅石公司的董事長以權謀私,非法侵占公司的合法財產及權益,使其變相成為潘氏夫婦共有的財產。 姚軍說:“我們是小股東,只是希望得到應該得到的那部分收益。”潘石屹表示,在剛得知這場官司時,感到十分不解、震驚,也很傷心,不希望鬧到法庭上去,傷了彼此的感情。 有消息指,這場糾紛本可私下處理掉,為此,汪鋼今年兩次從美國回來,第一次是在3月4日,汪鋼單獨見了潘石屹,他當時給潘一封律師函,并就建外SOHO的轉讓問題提出質疑,潘答應“把當時簽訂的協議書交給汪鋼們看”。 第二次是2004年4月,前述3人和紅石公司一位股東跟潘石屹吃了頓飯,小股東這次提出中鴻天的股份轉讓侵權問題,據汪鋼稱,潘當場承認自己做法有錯,提出由汪、謝等人拿出一個補償方案。 相關人士介紹,后來程立瀾(潘的財務總監)告訴謝光學,潘看了方案很不高興,也不想談了。據了解,那份補償方案的賠償價款與訴訟請求大致相當。 小股東們稱,談判大門就此堵死,只好起訴。 被潘石屹提及交情最深的謝光學對此事不愿再談。 建外SOHO 潘石屹的杰作、位于北京建國門外大街4號的“建外SOHO”,最初由紅石公司設計開發。 2000年5月,紅石公司與北京第一機床廠(下稱一機床)簽訂協議,開發“建外SOHO”項目。一機床提供開發用地,紅石公司支付搬遷補償費用,這筆費用亦包括劃撥土地使用權的轉讓費——時至2001年12月15日,紅石公司累計支付搬遷補償費1.2億元。一機床向紅石交付A區地塊約2萬平方米。 2002年3月12日,紅石公司將該項目的100%權益無償轉給紅石建外。據汪稱,紅石公司小股東對此并不知情。 據《財經時報》調查,紅石建外由紅石公司(出資300萬美元,占股10%)和SOHO中國(出資2700萬美元,占股90%)于交易前不久的2002年1月25日共同出資設立,法定代表人為潘張欣(即潘石屹之妻張欣)。 另有資料顯示,紅石建外最早由紅石公司與中凱集團有限公司(香港)在2001年2月合資設立。后來中凱集團退出,香港天駿進入。不久,香港天駿更名SOHO中國,注冊地在香港。 在紅石建外成立不到兩個月,即2002年3月5日,大股東SOHO中國將所持的90%股權轉讓給關聯企業SOHO中國(維爾京群島-2)有限公司。 中凱集團、SOHO中國、SOHO中國(BVI-2)的法定代表人均為潘張欣。同時,以上歷次紅石建外的出資設立、股權轉讓,簽訂相關文書的當事人只有潘石屹及妻子張欣。 也就是說,原來紅石公司對“建外SOHO”項目100%的權益,變為了10%。而余下90%都落入了SOHO中國(BVI-2)。 在那次頗具爭議的轉讓完成3個月后,“建外SOHO”于2002年6月16日開盤,均價1.35萬元/平方米。資料顯示,“建外SOHO”當年總銷售額24億元,名列北京房地產十大熱銷樓盤榜首,是一棵不折不扣的“搖錢樹”。 此刻,紅石公司持有的權益已由100%縮至10%。對5位小股東來說,原來15%權益也隨即變為1.5%。謝光學估計,以“建外SOHO”稅后利潤18億元計,紅石公司的5位小股東損失了2.43億元(18億元×(15%-1.5%))。這筆錢流向了SOHO中國(BVI-2)。 故事并沒有嘎然而止。工商資料顯示,在潘操刀轉讓“建外SOHO”項目后,2003年7月17日,紅石建外的法定代表人已悄然變成潘石屹本人 。 北京SOHO現代城 1995年底,紅石公司以300萬美元出資,與獨立第三方共同成立北京中鴻天房地產有限公司。其中紅石公司占股20%,中鴻天的法人代表、總經理均由潘石屹出任。 1998年至2001年,中鴻天在長安街與東四環交界的核心地帶,成功開發出后來聲名遠播的“北京SOHO現代城”。紅石公司就此獲得的利潤,曾對一眾股東分配。但從2002年開始,后者就再沒有在此項目上獲得分紅。 這與紅石公司在中鴻天的股權變動有關。 《財經時報》調查,2002年3月1日,北京澤利行實業有限公司、中凱集團和紅石公司分別將所持中鴻天9%、25%、20%股權轉讓出去,轉讓價款分別為90萬美元、250萬美元和200萬美元,手續完成后,中凱集團和紅石公司從中鴻天全身而退。 接受3方股權的為同一家公司:SOHO中國(BVI-1)有限公司,注冊地為英屬維京群島,法定代表人潘張欣。股權轉讓后,它持有中鴻天54%的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出讓方與轉讓方共計4家,除澤利行的法人代表左軍外,其余3家均為潘氏夫婦。可是,彼時中鴻天因為“北京SOHO現代城”項目,正如鮮花著錦,為什么3家出讓方的股權轉讓價會低于當時的出資額呢? 大贏家似乎又是SOHO中國(BVI-1)及其當家人潘張欣。而紅石公司從此徹底退出。 坊間注意到,上述兩個轉讓事項,均發生在2002年3月,并與SOHO中國香港上市直接相關。 SOHO中國上市 2002年下半年,主攻北京高檔房地產開發的SOHO中國由高盛做保薦人,緊鑼密鼓籌備赴香港、美國兩地上市,集資總額約7.8億至15.6億港元。 公開資料顯示,SOHO中國當時準備上市的業績主要由“建外SOHO”的銷售總額、盈利構成:2002年已銷售金額逾18億元;盈利方面:2001年約1.2億元,2002年預計約1億元。在建項目面積及土地儲備115萬平方米,外加40余座洋房。同時,“現代城”沒有完工的車庫部分也被“打包”裝到了SOHO中國。 SOHO中國當時的目標招股市盈率高達50倍,據說部分承銷商聞之色變。加上2002年10月,當時的國務院高層高調地警告部分城市的房地產已經出現泡沫,言論一出,馬上令房地產市場蒙上陰影。市場一直擔心中國政府會推出壓抑樓市炒風的措施,投資態度亦轉趨審慎,中國地產股頓時失去吸引力,導致SOHO中國、復地的上市計劃先后觸礁。 2003年1月,潘氏放棄美國,稱香港上市依舊進行。同年11月,潘石屹在港表示,中國政府近期將會在房地產市場有大動作,特別針對違法的“圈地運動”,相信很快會有違規地產商和部分官員落馬。會在北京房地產界洗牌后,SOHO中國會伺機來港上市。 紅石公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優良資產逐漸被轉到SOHO中國旗下。據《財經時報》調查,2002年度紅石公司的利潤總額為-1677萬元,2003年度墜至為-4381萬元。但是比紅石公司晚7年成立的SOHO中國,卻蒸蒸日上。 小股東說,從1996年入股到現在,紅石公司進行了三次分紅,他們每人累計得到的分紅不超過2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