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誰會是幸存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4日 12:10 《英才》 | ||||||||||
"只要在有生之年這張牌桌上還剩下四個人,我就很滿足。" 文.本刊記者 朱雪塵 中國300家最大零售企業家世界(原家樂):排名第36名
在某次論壇,一位本土商業巨頭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在零售企業十五強里,2002年,外資企業已占了七強。所以中國流通業已經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流通業被控制之后決不是老百姓去哪個店買東西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制造業,進而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在本次商業零售企業500強之中,按照銷售額排名,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高居榜首,可以稱為本土領頭羊,但隨著本土的跟隨者越來越多,競爭自然也越"火爆"。 1991年,上海聯華超市商業公司成立,至此拉開了上海連鎖商業發展的帷幕。1996年,聯華超市因虧損進行重組,與上海陜北超市、新新超市組建集團,同時吸收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等國際資本1億元,成立上海聯華超市有限公司。 1994年,北京京客隆超市前身北京朝陽副食品總公司成立,2002年4月實行股份制改造。 1995年,家樂福在上海的第一家店--曲陽店開張,整個店面就被來自上海各個地區的消費者包圍,所有的收銀臺后面都排起了幾百米的長隊。自此,拉開了外資對于中國零售業的正式侵入。 而作為民營超市較早的起步者家世界來說,1996年12月6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全中國第一家建材超市"家居"開張納客。 國有獨資、外商獨資、合資、民營四種資本組成形式的超市幾乎同時起步,自此零售業戰火漸漸燃起。 毋庸置疑,對于超市這種業態來說,大規模進貨,大規模銷售是其生存的必由之路,隨著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等跨國商業巨子在中國搶灘設點的步伐在不斷提速,中國本土企業規模小,資金缺乏的弱點逐漸顯現。 一位超市經理曾為超市擴張算過一筆帳,每發展一個門店就要幾百上千萬的資金,沒有雄厚的資金后盾是萬萬不行的。上海聯華的每筆并購均在億元以上,這種大規模的資金戰役是很多中小超市無法想象的。 縱觀世界零售商巨頭的發展史,幾乎沒有一家是依靠其自身的原始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主要是依靠資本的集中,或是上市發行股票,或是公司之間的合并、聯合、兼并。 如何使其他產業的資本變為商業資本,這其中較好的方式就是:銀行業、房地產業、商業零售業聯姻,使商業資本由"加法級"增長方式變為"幾何級"增長方式,從而縮短中國零售業做強做大的時間。 除了銀行資金的注入,對于國有資產的托管同樣也是一種整合本土力量的辦法。一些商業企業采用注資與托管兩種辦法取得管理權,并不失為一種低成本、高收益擴張的捷徑。 外資活得并不輕松。這種不輕松,遠遠不是因為排名,更多的可能來自于生存的壓力。"家樂福"等外資進入中國近10年,其核心團隊仍有數十人的外籍人士。而又有誰能否認中國家樂福的不斷擴張其核心動力不是來自這些老外的的腦子里呢? 事實上,外資沒有停止的不僅僅是圈地運動,一場零售業人才的爭奪戰也已經在各大零售企業間進行。 一國外知名零售業公關經理談到目前國內零售業人才現狀時感慨,為什么今天還是沃爾瑪的部門經理明天就可能跳到普爾斯馬特?零售行業總是在互相挖人,主要原因在于零售業的人才太匱乏。 隨著中國超市陣營無限度的擴大,并非沒有降級出局者。以天津為例,2003年,天津市超市銷售總額達210億元,占全市商品零售總額的五分之一。家樂福、家樂、大榮、樂購、麥德龍等現代大型綜合超市成為天津連鎖企業發展的領先者。前五家銷售額領先者中,只有家樂一家為本土企業。今年3月好又多關張;4月衛津路上的極玖購物停業。同時,一些世界級的大牌超市,為緩解經營成本的壓力,被迫壓縮了賣場空間。 誰會成為中國超市洗牌的幸存者,現在還難見分曉,或許正如民營超市巨頭杜廈所說:"只要在有生之年這張牌桌上還剩下四個人,我就很滿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