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行賄調查”引發大討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30日 11:21 亞太經濟時報 | |||||||||
近日,矚目的朗訊事件、花旗任克英事件將在華經營的跨國企業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本報就跨國企業在華行賄這一獨特的經濟現象及其手法、原因、影響、解決之道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發現電信業——行賄高發行業之一—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外企在華行賄手法,并深刻思考了這一現象的種種問題,于7月23日策劃推出兩個整版的專題報道《外企行賄調查》。本報的報道迅速引起了一場關于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大討論。
新華社:鼓勵外企員工舉報 7月23日上午,新華網迅速轉載了本報報道。24日,新華社發表了署名評論文章《可怕:外企行賄現象越來越嚴重》。該文章指出,外資企業的行賄行為,對日益嚴重的腐敗現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給我國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惡果,必須予以嚴厲的打擊。 該文章還就打擊外資企業的行賄行為提出了五個解決之道:必須盡快完善打擊外資企業行賄的法律規定;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違法亂紀的同樣予以嚴厲打擊;徹底鏟除一些所謂的“潛規則”和“心照不宣”的行賄受賄行為;提高執法部門辦理外資企業行賄案件的能力和手段;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外資企業內部職工勇于舉報。 南都:中國人的尷尬 “一個朋友看到報道后打電話跟我聊:國內生意場上行賄之風盛,本指望‘規矩’的外資進來后會吹來一股清新之風,矯正大行其道的‘潛規則’,誰知道反被‘潛規則’同化了。‘生淮南而為橘、生淮北而為枳’的一席感慨后是‘天下資本一般黑’的一聲嘆息。”7月24日,《南方都市報》發表由《中國青年報》編輯曹林撰寫的評論文章《跨國資本是如何走向異化的》。“我們的尷尬在于:缺乏獨立道德而入鄉隨俗的跨國資本以一種“受害者”的姿態把我們的劣根性暴露出來了。 ” 從7月23日上午開始,國內外許多主流媒體和網站迅速而顯著地轉載了本報的報道,包括新浪、搜狐、網易、TOM、中華網、新華社、南京晨報、四川在線、東北新聞網、海南視窗、證券之星、中國財經信息網、中國外資網等等。一些媒體隨后也就跨國企業行賄現象作了相關報道,一時間,這一現象迅速成為城中熱門話題。 網友:徹底調查殺雞儆猴 關于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大討論也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在短短兩三天內,至少有300多個網友在新浪、搜狐、網易、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等論壇上展開討論。 “現在的商業行賄,手段極其高明,普通行業商業行賄無論從金額到規模已有百萬之巨,更何況壟斷行業,大家會看到一個更可怕的黑洞……”“不知道是外國的蒼蠅飛到中國來了。還是中國的蛆孵出合資的蒼蠅來了。反正是入鄉隨俗。”“外企到中國,不會行賄就得關門!!!”“建議政府在健全相關法的同時,抓住時機,殺雞儆猴!就像這次的花旗和朗訊,加大力、全面、不惜一切成本的徹底調查!”在形形色色的網友評論中,相當多的聲音逐漸集中到對外企在華行賄的危害性和解決之道上來,誠如斯言,反腐非一日之功,本報將繼續關注此現象的走向。 《廉政合同》漸行漸近 盡管企業行賄手段越來越復雜,打擊企業行賄的行為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而且將有更多的有力措施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實施,從而更有效地控制外企在華行賄問題。 本報記者在繼續調查中了解到,已有很多外企和民企也有實施《廉政合同》一類的協議。 “我們不對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官員等國家公務員行賄,不為獲得業務上的不正當利益而進行視同提供利益或方便的招待、贈答行為及其他沒有合理依據的行為。”某日資通信公司事業發展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企業行為規范對于禁止行賄行為早有明文規定。 “任何一方在業務往來中如已發生對方員工索取商業賄賂或向對方員工進行商業賄賂,應向對方公司舉報。一方接到對方的舉報后應立即調查核實,并書面通知對方調查及處理結果。”記者發現,《廉政合同》一類的協議在各個行業中都有普及,例如廣州某服裝企業也有相應的《廉潔協議》。 某外企“自糾”開除行賄者 從事通信行業的資深人士張先生說,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行賄行為的危害性,對于行賄、貪污等非法行為的控制越來越嚴格了。某外資通信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初期,一批熟悉中國市場游戲規則的本地人成為其得力的“開路先鋒”,“但很多人和政府官員、大經銷商變成了江湖義氣的朋友,后來該外企展開大整頓,最早做銷售的那批人都離開了,說明這樣的人不適合跨國企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