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問核心技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7月14日 12:01 《中外管理》雜志 | |||||||||
本刊記者 劉宏君 王小燕 楊 超 對核心技術,我們除了要知道“為什么做”,更要知道我們“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而這,在我們的頭腦中卻可能或者似是而非,或者躊躇不定,并阻礙我們成為技術強國……
核心技術之困…… 中國企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是個不爭的事實。 但華為卻是中國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幾個例外之一。熟悉華為的人都喜歡用“技術華為”來稱呼它:華為堅持每年以不低于銷售額10%的資金投入研發,公司技術研究及開發人員幾乎占到員工總人數的一半,華為的專利申請一直保持100%左右的增長率…… 出人意料的是,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卻曾對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如是說:聯想要想發展成技術型企業,難。華為一年投入幾十億元的研發費用,才賺幾十個億。聯想若在研發上做高額投入,如果短期不受益,股東和投資人不答應,還是難。 柳傳志的另一員愛將郭為,也曾經到華為向任正非“取經”。任正非則勸他根本不要做研發:“你不要做研發,研發沒有什么用。你的長項不是做市場嗎?你把銷售做好了,我的產品研發出來都交給你來賣。”郭為問任正非為什么不讓他做研發,任回答說:“研發,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鬧還不如不做,因為這個東西是很費錢的一件事。” 任正非何出此言?因為華為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已經形成。這種模式小企業根本投入不起;而大企業如果集中力量轉向研發,則意味著先要破壞掉原有的優勢,重新來過。即便如此,華為的技術也只是“尋找機會,抓住機會,盯緊競爭對手”的技術,而并非任正非眼中的“核心技術”——可以“創造機會,引導消費”的技術。 如果“技術華為”尚且如此,如果“IT老大”都無緣技術……是否“技術之路”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真是高不可攀? 基礎研發繞得開嗎? 如果把核心技術比作山峰,那么倘若企業攀上技術的巔峰,你就可以像英特爾那樣笑傲江湖,擁有受到專利保護的核心技術;而自己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就必須花錢買來才能完成產品制造,受制于它。即便占據中國PC老大位置的聯想也不能例外。 可是,為什么戴爾同樣不擁有核心技術,卻利潤頗豐?為什么中國不能有戴爾? 同樣,為什么索尼作為一家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至今業績每況愈下?而為什么韓國三星起步較晚,至今尚未登頂,業績卻節節攀升?為什么中國不能有三星? 再有,為什么臺灣的臺積電從代工開始,從制造技術起步,同樣也撐起了自己的一片天?為什么中國不能有臺積電?…… 有句老話:“無限風光在險峰”。從基礎研發起步,發展屬于自己的核心技術,登上技術的頂峰,自然心曠神怡。但其實處處皆風景,企業是否可以不做高投入的基礎研發而獲取技術? 接受本刊專訪的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總裁劉持金認為:有些人認為一定要狠投入進行基礎研發,才能擁有核心技術,然后企業才會有核心競爭能力,這絕對是一個誤區!中國企業也不應該走這條路。甚至從大型跨國公司這些年的發展趨勢看,它們也都在減少研發投入! 應向跨國公司學什么? 既然我們不必都去發展研發技術,那么我們又能從跨國公司身上學到些什么?根據泛太平洋管理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近十年來,世界著名跨國公司技術研發出現了如下的趨勢: 第一,傳統的漏斗式研發更加注重效益。以前的企業研發模式,就是從投入研發的很多個項目中選擇最有價值的幾個來發展應用,被稱為漏斗式。這種研發模式現在開始更加追求回報率,研發周期也在縮短。因為資本市場對企業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都迫使企業研發必須更有效率、更有效益。 第二,開放式的研發漸成趨勢。過去企業都把研發作為自己的掌上明珠,內容別人最好不知道,即使外圍的支撐也全部自己研究,一旦研發出來就很完整。而現在不同了,可能一個企業只聚集自己最核心的領域,而讓其他人參與其它部分。當越來越多的外部單位也參與進來,速度就大大加快,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的相關群體都能消化這一成果,所以推廣得也就更快。 第三,就是購買式研發——當研發技術即將成品時把它買過來。這種做法最典型的就是思科。思科的新產品、新技術幾乎全部來自并購。 在這三種趨勢中,漏斗式研發雖然可以產生核心技術,但正如任正非所說:這是中國企業投入不起的。而開放式的研發模式,卻值得中國企業借鑒。根據劉持金的研究:其實中國不乏研發人才,也有很多的科研院所,所以中國企業的研發更應該利用這些資源、整合這些資源。 另外,購買式研發也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可以通過跨國并購,部分扭轉在專利權競爭中的不利局面。TCL收購美國湯姆遜的電視事業部、UT斯達康收購美國多家中小企業,都成功地通過企業的并購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專利,贏得了一些必要的專利籌碼。 技術能跨越式獲取嗎? 今年春天,著名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第三次訪華,他說:中國的信息產業可以跨過3G,而直接做4G研發。因為技術是跳躍式發展的。而跨國公司已經在3G投入很多,不可能輕易放棄,就在他們被困其中的時候,也許正是中國企業的機會,可以開始更高層次的研發,從而一舉超越! 這個觀點不禁讓人為之一振。不錯,當年韓國三星在模擬技術時亦步亦趨追趕日本,處處被動,但卻抓住了數碼產品的機遇,才一舉翻身。現在是不是同樣的機會擺在我們面前? 但易觀咨詢資深分析師張鷹在接受本刊采訪時卻給這份樂觀澆了一盆冷水: 第一,任何一種技術演進都不是一夜可以完成的,舊技術是被逐步放棄的。4G取代3G更是如此。我們現有的企業還沒有辦法跨越3G。中國企業應該看到:3G是投資的過程,也是回收的過程。第二,整個網絡的變遷,是一定會考慮原有網絡和投資而逐步實現的。現在技術最大的難題不是技術的標準性,而是未來與過去的兼容性。而要保持技術體系的兼容性,必須考慮向上和向下的延展,否則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你的產品賣給誰?企業又靠什么生存? 由此看來,我們目前尚沒有這樣的捷徑可循,我們必須把握各個行業的“3G”機會。比如汽車業,波士頓咨詢公司副總裁麥維德認為:汽車業也有未來要換代的技術,這就是混合燃料汽車。它適應未來環境保護和節約能源的趨勢,一定會大行其道。那么中國企業就應該利用與國際汽車巨頭合作的機會,來掌握這種技術,從而掌握未來的主動權。 市場能換回技術嗎? 許多年前,中國就開始了“以市場換技術”之路,但市場真的能換來技術嗎?這是很多人許久以來的困惑。 很多時候,即使在中方的強烈要求下,最核心的技術仍然保留在外方手中。比如:在中美合資中,美國的國家貿易法規就禁止美國公司出口某些關鍵技術。“那是一場艱難的談判。中方想要的是得到全部的技術,而我們所想的則是保住我們投入巨大財力開發出來的這些技術。”剛剛退休不久的通用電氣公司全球銷售總裁德爾伯特.威廉姆森這樣說起了2002年在中國的一次投標談判。以開放著稱的美國尚且如此,其它國家可想而知。 事實上,合資多年后中方仍未能培育起自己研發能力的事例比比皆是。電信業咨詢公司BDA中國的咨詢師迪恩對本刊記者說:“包括諾基亞和愛立信在內的著名電信業跨國公司,過去都曾被迫或按照要求與中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電信設備。但是合作協議到期后,許多中方合作企業卻無法獨立繼續經營,因為手機和電信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中方先前得到的技術早已過時。” 電信設備“以市場換技術”的情形幾乎在各個領域重復,特別是中國的汽車企業,已經掉進了“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和“能力弱—依賴—越依賴,能力越弱”的雙重怪圈。 麥維德認為:在以市場換技術的過程中,中國企業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應該只是坐在那里被動地接受國外廠商的技術,而應該是有選擇性的,同時把這個技術聯系到更宏觀的公司戰略發展上來。當越來越多的外資公司把研發中心設在中國時,甚至生產“全球同步技術”產品時,我們應該明白:所有這些都只是學習的條件,而不是學習本身。只有企業在戰略層次重視自主開發,重視產品的推出,才有可能從學習中獲得組織內生的能力。 標準枷鎖能破解嗎? 我們常說一流的企業賣標準,技術標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企業也每每在一個個標準面前止步,DVD廠商的窘境就是一個很好例證。 本來打算從今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無線局域網WAPI技術標準,卻被無限延后了……說明了我們面對標準的無奈。其根源還在于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太慢,而英特爾的迅馳標準已幾乎成為事實上的標準。 在諸多的列強標準面前,我們是不是只能無所作為? 愛爾蘭最大的軟件公司IONA創始人泓科智(Chris Horn)對本刊指出:“我們的經驗,第一是推崇國際通用的標準;第二是參與這個標準的建立和實施;第三就是最好、最大程度地實施這個標準。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只要你時刻跟蹤國際標準的變化,也就不用擔心技術壁壘的問題。” 近日,深圳金蝶中間件有限公司與JAVA技術的創始者——SUN公司簽署J2EE應用服務器認證協議,并通過了JCP( Java Community Process,Java標準制定組織)的審核,正式成為其中的一員。這標志著金蝶成為了中國第一個進行J2EE認證的Java中間件廠商,同時也將積極參與Java國際標準的制訂。作為標準的制訂者,意味著金蝶的中間件產品將遵循國際技術標準,保持與國際的同步。同時,金蝶也將有機會與SUN、IBM、BEA等世界頂級Java技術領導者一起,共同參與國際技術標準的討論、修改和制定。這對金蝶無疑是重要的,對中國的軟件行業無疑也是重要的! 應用技術是現實選擇嗎? 核心技術是橫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座山。如果市場換不來技術,我們是否只能深陷于“市場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匱乏”的窘境不能自拔?劉持金認為:除了基礎研發意義上的技術以外,對企業更重要的是應用技術。應用技術是任何企業都無法回避的,而基礎性的研發,則要根據企業戰略而定。 把基礎技術進行應用技術的創新,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優勢,這是最關鍵的“創新”步驟。就像居里夫人雖然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她卻做不了原子彈一樣。我們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何不好好學習日韓家電、電子企業的發展之路?日韓企業起初也并不掌握研發技術,同樣受制于歐美企業。但是日韓企業很善于將研發技術變為應用技術的創新,因此它們的家電、電子企業在全世界都影響巨大。 當然,不同的行業、企業所選擇的技術發展道路,或許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這一切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我們必須每天堅持進行一點一滴的變化,以著眼于長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