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的遠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30日 14:13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王方劍 北京報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對企業亦如是。“國內一些主流行業的優秀企業近年來先后遇到了所謂的‘大企業瓶頸’,萬科(資訊 行情 論壇)能逃脫這樣的命運嗎”,王石在北京接受本報專訪時這樣自我責問。
“大企業瓶頸” 在今年2月萬科集團“暢想萬科30歲”的務虛會上,郁亮總經理說,高速增長意味著每年增長率高于25%,每6家高成長公司中只有一家能保持10年以上的高速增長。“萬科會是那1/6保持10年以上高速增長的公司嗎?答案在我們自己手中。”郁亮這樣自問自答。 2003年,萬科集團房地產項目的銷售額為63.8億元人民幣,利潤為6.42億元,銷售額和利潤均增長30%以上。萬科2003年經營業績表現最大的亮點是,上海區域的銷售貢獻超過了深圳區域,成為了對萬科集團營業額貢獻最大的區域。在利潤貢獻上,上海區域也首次領先于深圳區域,上海區域為35.8%,深圳區域為34.7%,兩個區域的利潤總和占到了整個集團的70%。深入研究還可以發現,萬科集團利潤的增長速度高于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高于樓盤結算面積的增長速度,這反映了萬科的業務增長已經是一種效益式增長,是一種高質量的增長方式。 如果按照目前30%的增長速度,萬科2004年的銷售額將突破80億元,2005年的銷售額突破100億元將不是很大的問題。王石分析說,2002年是萬科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這一年萬科的專業化調整徹底結束。同時,從這一年開始,萬科的主營業務房地產開始以前所未有的3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長。王石最擔心的是,這種高速增長能保持多少年?這個瓶頸的時間是在10年后、8年后還是5年后來臨?萬科的銷售規模會不會在那時達到一個相當規模后徘徊不前? 近幾年,萬科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在不斷上升。2003年,萬科在國內房地產市場所占的市場份額達到了0.99%,將近1%;與房地產市場比較成熟的國家美國相比,美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Pulte Homes占美國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份額在4%左右,這在房地產行業已經是相當高的市場份額了。如果按照這個份額和比例來看萬科,萬科以目前的速度發展將在2010-2015年之間達到這個比例。到那時,如果國內的房地產市場年規模以15000億來計算的話,萬科占到4%的份額,銷售額將達到600億人民幣左右。“在2010-2015年,萬科達到600億的銷售規模前后,萬科會不會像其他行業的優秀企業一樣停滯不前,這才是我目前最擔心的問題,也是我花心思考慮最多的事情”,王石告訴記者。 在王石的理解中,所謂“大企業瓶頸”是指,企業連續兩三年營業額和利潤沒有大的增長、沒有增長甚至略有萎縮,公司沒有完成原先設定的增長目標,業務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尤其表現在主營業務增長乏力、重要業務沒有大的突破、種子期業務未見太大起色,企業的多元化業務或者國際化業務受到狙擊,成效不大。 “大企業瓶頸”在每一個市場經濟平穩發展的國家都存在。不過,處在不同行業中的企業,遇到“大企業瓶頸”時企業的規模不同、企業在行業中所占的份額也有很大分野。 多元化沖動 多元化無疑是突破增長瓶頸的有效途徑之一,但作為國內專業化的經典樣本企業,萬科還會多元化嗎? 眾所周知,王石是一個理想色彩比較濃厚的企業家。他不僅在萬科被稱為“萬科黃埔”的“校長”,在他內心中的確有辦一個國內一流建筑大學的夢想。他去美國、歐洲考察時,還特別考察了國外一流的建筑大學,包括這些學校的設計和風格,準備把這些優秀的東西“移植”到自己想辦的建筑大學里來。回國后,王石也曾經多次把自己辦學的這個想法講給別人聽,“就連學校的大門、教務處的設計,是什么樣、用什么顏色,我都想好了”,王石說。 那么,問題就來了——萬科要辦學,這算不算多元化?如果承認教育是一項產業的話,王石想辦建筑大學、萬科想進入教育產業,無疑就又是一次多元化。 王石介紹說,辦大學這件事情,我至今已經想了5年,現在比較冷靜了——不少人都想辦,為什么別人沒有去做、沒有辦成?憑什么我就能辦成國內最好的?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想法,是需要10年甚至幾十年更長的時間來積累,需要有很多必不可少的核心資源去支撐的。 在自己面前的10個誘惑中,有9個可能都是陷阱。王石反思說,如果萬科真的辦了學,辦學這項業務極有可能把萬科送到“大企業瓶頸”的路徑上去——把萬科現有的那些現金拿出來去辦學,不僅辦學的資金不夠充足,還影響了房地產業務的發展。“就連我這個深受多元化之害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想再一次多元化,多元化這個遺患無窮的東西真是太難以抑制了。” 所幸的是,王石的這個想法最終沒有變成萬科的想法,更沒有變成萬科的行動。 “不行賄”的邏輯 王石是在國內企業界第一個站出來公開宣稱自己“不行賄”的商人。 當前,以“行賄”為主要方式的權錢交易已經成為國內相當一部分行業的“潛規則”:商人通過行賄廉價獲得各種重要資源和商業機會,與此同時,政府官員和國有部門的領導人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力來“尋租”,獲得非法的巨額資金、財產和高價物品,將手中的公權力轉化為私人的利益。事實上,行賄額度的多寡、行賄對象級別的高低、行賄的“成功概率”,已經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該企業能占有或者整合到的資源的數量、質量和速度。 在房地產行業,一個企業公開宣稱自己“不行賄”,這個說法讓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讓王石驚訝的是,當他把自己“不行賄”的商業經歷講給外人聽時,有時一多半以上的人竟然不相信王石說的是實話。有一次,王石在北京某高校講述自己“不行賄”的邏輯時,有人做了一個現場調查“你是否不相信王石在商業活動中‘不行賄’?”臺下居然有一多半人舉起了手。這個隨機調查也大大出乎了王石的意料,讓他感嘆于社會的高度信任危機。 此前,當深圳市主管城市建設的副市長王炬出事后,深圳很多房地產企業的老總被叫去談話,深圳房地產界一片風聲鶴唳,而惟獨王石泰然自若。“我做萬科20年了,別的大話不敢說,‘不行賄’這句話我敢說,這條底線我是把持住了”,王石說。 在商業活動中“不行賄”,難道僅僅是為了抵制國內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嗎?王石的“不行賄”是否有自己的邏輯?這種邏輯是否能自圓其說?與王石交情比較深厚的一位北京房地產商人,在今年初的一次論壇上這樣演繹和分析王石的“不行賄”邏輯。 這位房地產商人分析說,從表面上看,行賄降低了企業的成本,節省了資金,但最后的結果是并不能省多少錢。譬如,用幾百萬元去行賄,雖然當時省了一兩千萬、數千萬,但是事后遺患無窮。對方的子女去國外讀書,他或她向你張口了,你支持還是不支持?再有,對方有了這筆巨款后,其生活欲望就開始異化了,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就冒出來了,如果受賄者是一位男人的話,他可能在家庭之外又有了一個“家”,他的老婆可能也要戴鉆戒了,這是額外花的第一波錢。待男的安了新家,女的戴了鉆戒,他們在單位就成了出頭鳥、眾矢之敵,發往各個部門的告狀信就出來了,你又得幫他擺平,這是需要額外花的第二波錢。這兩波錢再加上起初花出去的錢,其實企業最后也省不了幾個錢。 更為重要的是,行賄及其遺留問題等大量具體、復雜而讓人揪心的事務,使得企業家基本上沒有時間去考慮企業的戰略問題、發展方向,從而影響企業的持續發展和未來的競爭力,這實際上是企業最大的損失。 行賄的“成功”,還使得這類企業非常容易陷入發展路徑迷失的狀態——究竟是靠行賄取得經營業績,還是靠市場競爭取得經營業績?抑或哪種思路更優先?事實上,有行賄經歷或者行賄思維的企業和企業家,很難把真正的心思、足夠的精力和資源放在塑造企業自身真正的市場競爭力上,一旦遇到市場競爭充分或者市場形勢不好,企業就非常容易陷入停滯不前的“大企業瓶頸”,甚至極有可能業務快速滑坡直至企業倒閉。 下一個十年戰略:精細化 在王石看來,萬科這幾年的高速增長,主要得益于“做減法”——專業化戰略,不僅將公司的主營業務調整到房地產一個行業,而且把主導產品聚焦在定位于城市白領的中檔、中高檔住宅產品。而要想在若干年后能順利跨過“大企業瓶頸”,僅有專業化還不夠,還得有精細化。在精細化這個新平臺上,萬科才具備了突破“大企業瓶頸”的基石,才能在未來若干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于是,精細化成為了萬科下一個十年的戰略。 所謂精細化戰略,是指在項目定位、住宅產品質量和產品營銷和客戶服務等方面做得更精致、更仔細、更優秀。王石以住宅產品質量來舉例說,建筑部品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住宅質量和使用性能,而要想改變部品質量,必須推行住宅產業化,擴大“干式施工法”,減少“濕式施工法”,因為“干式施工法”事先做好的部品,其質量水平要比“濕式施工法”在現場做出來的部品高。雖然在使用“干式施工法”初期是要增加很高成本的,但從長期來講“干式施工法”是降低成本和提高住宅質量的。 雖然從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種施工方法的不同,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牽涉到方方面面的住宅產業化課題。譬如,建筑單位的行業主管部門和質量主管部門,是否會以政策或者法規、條例的形式規定哪些部品、什么檔次的建筑必須使用“干式施工法”,類似的政策將直接推動包括部品規范化在內的住宅產業化的發展。又譬如,對于那些經營部品的新型建筑企業,國家主管部門有什么支持和要求,等等。可以說,政府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甚至決定著住宅產業化的發展速度和方向。 為此,王石努力以一個企業的力量推進住宅產業化的發展,主動同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如果能在住宅產業化上有所突破,隨著精細化戰略的實施,萬科將獲得的不僅僅是住宅質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還將獲得在房地產業內新的競爭優勢。 精細化戰略是萬科在順境中求突破的一個重要戰略行動。《萬科》周刊載文分析,業內公認均好性最高的萬科無近憂,但需要遠慮,因為順境是變革最好的基礎,順境可以讓公司承受起變革的代價,并且更有能力去思考公司未來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