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根棒棒”到百年雄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20日 07:56 成功營銷 | |||||||||
“中國的工業化最突出的一點是,華人的家族企業在實現從家族向專業型管理轉化這一過程時困難重重。”家庭主義影響了經濟組織可能的類型,使華人社會在建立大型經濟機構方面遇到的阻力很大。 文/胡泳
在重慶,人們形容一所房子簡陋時就說它是用三根棒棒搭起來的,這個表達可以用來很貼切地描述我國民營企業的粗陋組織形式。確實,把浙江的民營企業與西方的著名大公司相比,前者不是“三根棒棒”又是什么呢?與三根棒棒的建筑方式相對立的是雄偉石廈,雅典的帕臺農神廟是其典范。它歷經3000多年的風雨仍屹立不倒,原因何在?因為它不是三根棒棒搭成的,而是質地最好的純白大理石筑就的,工匠技術高超嫻熟,藝術審美也經得起考驗;因此,它在中國的無數個“三根棒棒”灰飛煙滅之后還能繼續存在。 實際上,“三根棒棒”與雄偉石廈各代表一種建設態度:前者是急功近利的或臨時性的,后者是長期計劃的或長久的;前者不需要精確的計算和設計,后者容不得半點浮躁;前者造價低廉但壽命短暫,后者造價高昂但持久耐用;前者不需要多少人文支持,任何一個農民都是自己房屋的業余建筑師;后者在蓋房子之前可能先要辦學校,培養工程師、測量師、美術師之類的人才,如此必然催生出數學、幾何學、材料學、力學等理論學科。不妨說,前者是急躁的;后者是耐心的;前者是低成本的,后者是高投入的。但作為補償,前者是短暫的,壽命不過幾十年;后者是長久的,壽命達數千年,至少是幾百年。從短期算賬,前者是合算的;從長遠算帳,后者才是合算的。 浙商以及他們所建立的企業有著輝煌的足跡,指責其為“三根棒棒”可能失之公允;但成就的背后,他們的弱點也是驚人的——有數字顯示,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學歷,這決定了他們只能從技術水平低、容易仿制的低端入手,缺乏創新能力;他們的產業層次很低,多是傳統產業,很少有高新技術,全省科技型私企只有600家左右,僅占私營企業總數的0.24%;他們的規模都很小,浙江企業的平均規模要比全國水平小1/4;他們都是家族制,管理像風箏一樣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浙江的政府官員承認,“低、小、散”是浙江民營企業的一大缺陷,這些民營企業中,依然大量保存著原始的家族企業形態:家庭作坊式企業或單一業主制企業、合伙制企業、共有制企業,以及由家族成員保持臨界控制權的企業集團。親緣、血緣關系雖然在這些企業發展初期起了很大作用,但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企業的發展,家族企業的組織制度開始顯露出它的局限性。 “溫州模式”在全國赫赫有名,但到目前為止溫州民企中沒有一家上市公司,甚至想上市的也只有正泰一家。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民營企業要想上市,股權重組是重要內容。許多溫州企業都不規范,一個母公司底下可以有數十家子公司或關聯公司,這些子公司或關聯公司的法人可能是民營企業家的老婆、兄弟、親戚,公司之間互相參股、互相控股,有時候連老板自己也說不清楚各公司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家族企業的治理難,是溫州民企上市的一大障礙,一些企業財務管理之亂簡直難以想象。有一家準備上市的著名休閑服裝企業,財務主管竟然是老板的爺爺,而這位老板本人已經40多歲了。 過去溫州有個“3000萬”現象,一個企業發展到3000萬規模,就會分家,不再進一步發展。無論是早年還是現在,溫州人大部分成立公司之初都選擇與親戚、朋友一起合資,其后的歷程則基本上是“一年合伙、兩年紅火、三年散伙”。雖說很多企業經過多年的自由發展,達到1億元、10億元的規模,但這兩個數字也隨之變成溫州企業的成長瓶頸。而且,溫州企業一直使用傳統的“靠自身滾動發展”的經營方式,資本擴張不被青睞。 “如果30年之后,溫州人還要用自己的錢,靠自己辛辛苦苦的勞動來辦企業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失敗。”祖籍溫州的臺灣《商業周刊》總裁金維純談到溫州商人喜歡扎堆但不喜歡合作,多年來一直停留在重復創業的低水平上時,這樣認為。 美籍日本學者福山在他那著名、但富有爭議的《信任》一書中指出,“中國的工業化最突出的一點是,華人的家族企業在實現從家族向專業型管理轉化這一過程時困難重重。”而這些困難與華人家庭主義的實質不無關系。華人本身強烈地傾向于只信任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而不信任家庭和親屬以外的人。這種家庭主義影響了經濟組織可能的類型,使華人社會在建立大型經濟機構方面遇到的阻力很大。 實際上,所有的經濟體都是從家族企業起步的,即企業不僅歸家庭所有而且由家庭管理。在發達的經濟中,新企業也往往是從小型的家庭企業起步的,只是到了后來才采用了更客觀的公司結構。但是家族企業只是經濟組織發展的起點。今天,盡管美國、日本和德國還保留了家族成分很大的小型企業,但是絕大多數價值和就業機會都是由所有權分散的大型上市公司創造的。而這種多年來在美、日、德占統治地位的現代公司形式的、專業管理型的、公共擁有的大型企業,幾乎很少出現在華人社會中。 許多華人企業長期以來不能成長為大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使企業增長壯大的社會資本,缺乏對人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精神。在《信任》中,福山記述了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美國王安公司的興衰史。王安公司最大的教訓是缺乏對家族以外經營管理人員的信任,乃至最終丟掉大好江山。對外人的不信任通常會極大地阻礙公司的制度化。華人企業的家族業主拒絕讓專業經理接管公司的經營,而是眼睜睜地看著它四分五裂成幾個新的公司或全面解體。例如,包玉剛的船運帝國鼎盛之時是亞洲最大的公司,而他甫一過世,帝國就一分為四,被家族的四個支系瓜分。 由家族企業向專業管理的轉化步履維艱,賦予了華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一大特性:過度競爭。公司不斷地產生、發跡,然后消亡。在美國、西歐和日本,許多企業,特別是資本密集型企業,都是壟斷組織,往往由少數幾家大規模的公司分享市場。在華人社會,情況卻與此相反,用福山稍帶諷刺語氣的話說,“市場體現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完美競爭理念”:成千上萬的小企業為了找到一塊立足之地,而在商業沙場上殊死拼搏。在浙江,我們就不難看到這樣的狀況:產品生產重復性嚴重,過低的產業門檻無法避免過度的市場競爭,企業所處行業的平均利潤越來越低,于是,企業效益難以逃脫下滑趨勢。 浙江民營經濟的帶頭人徐冠巨對蕭山乃至浙江的民營企業曾作過一番深刻剖析:“不少民營企業仍然面臨著這樣的矛盾:一方面企業認識到已經走上了一條發展的不歸路,不發展就要被淘汰,所以希望企業有大發展;另一方面又不愿突破原有模式,在產權關系和決策控制上患得患失,只看到了權力的改變,而沒有看到這種改變對企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這說明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 而他提出的對策很明確:“如果民營企業家都能夠有更加開放的意識,依靠我們自身已經儲備的強大實力和在本土化經營管理上的機制優勢,實現同國際大公司的強強聯合,浙江民營企業必將迎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 浙商在過去的那種善于駕御市場的能力值得保持和發揚,但在WTO時代,企業不能僅僅滿足于低成本優勢和低附加值產業,而必須做大做高。為此,浙江企業要著力擺脫家族制弊端的困擾,向國際化的現代企業發展。 胡泳: 本刊專家團成員。現為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節目主編。曾任《環球管理》總編,兼任《互聯網周刊》編委會主席、《三聯生活周刊》專欄作家。2000年,創辦了以互聯網經濟學及商務管理模式為研究重點的互聯網研究與發展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