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海外上市:冷眼看熱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4月14日 17:03 《觀察與思考》 | ||||||||||
在浙江八方電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國民先生的桌子上,放著各種報表,最近這位高級經理人已經忙得不亦樂乎。董國民告訴記者,公司將于8月份在新加坡上市,目前正在做最后的準備工作。 目前有3家民營企業已被浙江上市辦確定為今年在新加坡首批直接上市企業,而浙江八方電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這是繼浙江金義集團新加坡買殼上市之后,真正意義上
海外上市熱潮滾滾 “正泰集團正準備到香港上市,到時正泰的股票肯定會漲。”面對眾多香港工商界人士及浙江民企同行,正在香港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也很自信。 無獨有偶,已經在內地積極籌備上市的傳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冠巨也透露,傳化也會對今后到香港上市做進一步考慮。 不久前的2月18日,對唐利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的日子——唐旗下的浙江展望股份有限公司(8273.HK)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成為紹興縣楊汛橋鎮香港上市公司板塊中的第4位成員。而去年6月30日,浙江民營建筑企業寶業集團在香港主板掛牌,該集團的總部也在楊汛橋鎮。預計到今年,小鎮的香港上市企業將達七八家之多。“楊汛橋現象”引起社會關注。它是浙江民營企業融資領域海外化的一個縮影。 記者從浙江上市辦了解到,目前已有鎮海煉化、滬杭甬、浙江玻璃、浙大網新(資訊 行情 論壇)蘭德、浙江永隆、浙江寶業、新利軟件、中程科技等多家浙企在香港主板或創業板上市。浙江企業在香港上市的籌資總額突破了60億港元。據錦天城律師事務所資深證券律師徐春輝先生介紹,目前我國到海外上市的大致有H市(香港)、N市(納斯達克)、T市(日本)和S市幾大證券市場,以香港最多,但目前納斯達克和新加坡也有不少中國企業。 從審批制到核準制,民企已經有了堂堂正正走進證券市場的機會,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內地主板的門檻對于民營企業來說仍然太高。核準制并沒有改變內地證券市場的根本屬性,天平還是向國有企業傾斜,于是海外上市于是似乎成了民企最佳的選擇。2001年起中國民營企業集體試刀資本市場,這一年中國內地企業在香港上市集資180億港元,其中民營企業占了一半以上的份額。據稱,這個份額已經超過了民企在內地股市的同期集資額。而瑞士銀行的有關人士則認為,在未來幾年里,還將有300家左右的民營企業在海外上市。 浙江的政府對民營企業海外上市也持積極態度,浙江省政府對民營企業海外上市也寄予很高的期望。丁敏哲在新加坡指出:“我們要幫三家企業做好榜樣,讓第二期或更多到新加坡來的企業提供一個示范作用,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浙江有眾多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都拭目以待,看這里的市場到底是怎么樣的。” 境外的證券交易所也紛紛看好中國的民營企業。新加坡方面希望未來三年每年有約30家浙江企業來新上市,使三年后浙江公司在新上市的數字逼近100家,把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到另一個層面。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還于去年年初專門成立了官方的駐中國代表處,負責尋找、幫助中國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到新加坡上市。他們看好浙江民營企業去海外上市,認為這些企業的基礎非常好,經歷了殘酷的市場搏殺的企業都是好企業。 “內地民營概念在新加坡更受追捧,融資也更順暢,這促使公司最終確定新加坡為上市地。”浙江八方電信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去年年初起公司便開始準備,并最終決定在新加坡上市。 海外上市利弊參半 無數實踐說明,民營企業上市有利于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有利于改變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的缺陷;同時借助資本市場有利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加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并有利于資本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 海外上市的經歷更是給了浙商以國際化洗禮。為確保利潤增長,企業的燃料動力、工資成本、配件消耗必須比往年的最低水平再降3%。一家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老總說:現在,上一個項目,對今后3年的經營預測、滾動投入費用、對老企業效益的促進作用等都必須仔細調研,進行量化。“民營企業海外上市可以籌集一定的資金,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但是上市以后要受很多制約,在經營上,以前民營企業決策非常快,上項目也不需要政府的審批。上市以后作為公眾企業,對外投資要按照程序進行,要及時披露,項目建設必須取得合法的手續。這有可能限制企業的發展。第二,上市以后募集的資金不能隨便用,要嚴格按照招股說明書去使用。第三,企業財務資料更加透明,有權威的中介機構審計,稅負可能會多增加。第四,上市以后有許多機構的研究員來訪,我的一些計劃、盈利預測不能隨便講,有許多規矩。” 海外上市之所以能吸引諸多國內企業,原因是多方面的。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的徐春輝律師認為,國內證券市場并不是一個全流通的市場,而國外的證券市場的流通體制非常好,這對很多投資者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國外市場更注中程序,相對而言更加高效、快捷,而國內對上市的要求比較嚴格,如要求連續三年盈利的業績等。另外,國外對于再融資的要求相對也較低,國內市場按照現行的《公司法》、《證券法》、《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等的規定,配股和增發股票都對公司近3個會計年度及預測發行完成當年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有6%和10%的規定,。“民營企業海外上市的基本條件門檻并不低,但境內外審批程序較簡化,既務實又創新。”浙江玻璃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說,這其實也是所有海外上市公司老總的想法。中國飾品行業龍頭企業、資產額達6億的浙江新光飾品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魏先生對記者說:“對內地企業而言,在港上市除了可以籌集到自由兌換的資金外,還可以透過市場的力量提升企業本身的公司管治和透明度,達到企業改革的目標。” 但是到海外上市也有一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首先是費用問題,到海外上市往往要聘用境內外兩個中介機構的人員,律師和會計師是必須要有兩套的,還要聘請財務顧問和境外保薦人的律師等等。徐春輝律師說,境內企業到香港上市的大致費用需要860至1630萬港幣,這還不包括按發行總金額2.5%—4%收取的包銷費,其中保薦人顧問費就要200—400萬港幣,公司法律顧問費也要100—250萬港幣,會計師費用約為150—250萬港幣,所以上市費用對很多海外上市公司來說是筆不小的負擔。而據估算,民營企業在國內主板上市,融資成本一般約占融資額的5%以上,以集資2億元人民幣計算,融資成本在1000萬元以上。這一比例在美國納斯達克是10%以上,在香港則高達20%以上。有圈內人士指出,企業上市的最大風險存在于上市成本和融資額比例之間。顯然,如果企業本身規模小,融資額又不是很大,卻要付1000萬元左右的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費用,這樣就不合算了。 風險市場謹慎決策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星海認為,從融資的角度看,類似中國移動這樣的超大型企業,到國外去融資固然有意義;但中國企業不應忽略越來越成熟的國內市場,一些企業目前可以輕松地在國內交易市場融到10幾、20幾億美元的資金。從市場表現看,可以說中小型企業到海外上市沒有任何好處,一些企業事實上就是被低估了價值,喪失了再融資的功能,根本沒有達到當初上市的目標,如果他們當初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市的話,效果肯定會更好。 而另一方面,目前中國證監會制定政策的節奏也顯然加快。在推出保薦人制和券商發債的相關政策后,又將目光轉向了上市公司,關于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調研已經開始,這次調研可能惠及上市公司。“與會人士都提出希望放寬再融資的條件,希望再融資的方式更加靈活。雖然證監會目前還在調研,但估計改變也將很快發生。”對于今年以來已經漸趨活躍的再融資市場,這無疑是又一個催化劑。加上千呼萬喚終于要出臺的創業板市場也即將推出,對想要在國內上市的企業來說絕對是利好消息。 相當多的民企對境外上市規則不了解,這無疑加大了市場風險。業內人士說,香港證券市場的監管比國內嚴厲得多,上市公司即使買輛車,也要進行詳細的公告;另外,香港交易所對保薦人、會計師、企業信息披露都有嚴格的要求,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從容應對的。 境外上市規范性要求高,要按照境外市場規則改造民企并非易事。活躍于香港和內地的投資銀行“軟庫金匯”公司總裁伍少凡認為,民企往往存在治理結構缺陷,要對民企的實際業務作出準確評估并不容易,這也是海外投資者還存在質疑的關鍵。 民營企業上市,最關鍵的是財務規范,納稅清晰。很多民營企業財務不規范不健全,如果不正視自身存在的這些問題,那么上市會很艱難。“以前的企業是用鐵盒子包裝的,人家看不到也掂量不出;后來企業是用紙盒子包裝的,雖然可以掂量出來但看不到;上市后的企業是用塑料紙包裝的,既可以看到也掂量得出。”一位來自紹興的民營企業董事長形象地向記者表述。 投資界人士稱,海外投資者或傳媒對內地民企大股東往往一無所知,而民企富豪賺第一桶金的過程,往往充滿神秘感。民企上市后,治理結構缺陷并未改變,要對民企的實際業務作出準確評估并不容易。這也是海外投資者從開始的熱捧到后來的質疑的原因。有權威人士稱:“內地民企管理層素質普遍偏低,民企的風險一定程度上比紅籌、H股還要大。” 針對浙江眾多民營企業磨刀霍霍、爭相上市發掘資本運作金礦的熱潮,一些專家冷靜地指出:民企要慎言上市,即便上市也遠遠不能“一上了之”,絕非一上市就萬事大吉。這次風波成了內地民企在香港資本市場的市場形象的一個轉折點,香港市場投資者本來對產權清晰的內地民企有一種一廂情愿的“私有制溺愛”,但“誠信風波”的發生讓他們提高了警惕;而且,投資者這樣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上市民企的市場價格定位。浙江大學民營企業研究中心的汪教授認為,境外上市對公司的管理和財務要求以及對企業透明度要求都很高,許多民企在這方面的歷史記錄都很差,習慣也很難一下子改過來,這就制約了前進的道路。另外,許多企業在保護中小股東等方面觀念不強,這從一些上市公司的“抽水”案例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對于上市僅為了圈錢、資本情結遠大于改造企業商業模式的內地民企來說,都是必須要慎重考慮的。 觀察記者 袁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