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中國攻略:洋品牌要起好“中文名字”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2月26日 10:46 中國新聞網 | |||||||||
美國投資銀行Goldman Sachs有一個馳名的中文名稱:高盛,含“高度興盛”之意。這是一個在中文里頗為吉利的名稱,更是一個值得保護的品牌。 這家美國投資銀行很早就將中文名稱注冊,但只是到了去年才決定創建一個視覺品牌來體現“高盛”。
高盛(Goldman Sachs)不久將啟用首個雙語品牌標識,它是由香港揚特品牌識別咨詢公司(Enterprise IG)設計的。高盛表示相信,面向中國市場推出本地化品牌是正確的策略。 負責高盛全球對外聯絡事務的主管盧卡斯-范普拉格(Lucas Van Praag)表示:“品牌是公司聲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對品牌的呈現十分重視。顯然,我們希望能在中國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并且能在那里自主把握品牌的使用權。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首次進行標識的本地化。” 在許多外國公司眼里,中國已具有神話中“黃金之國”的地位。快速增長的經濟,依照世貿規則開放興旺的本地市場的承諾,都吸引著這些企業。對于跨國公司而言,與本地對手實現差異化和建立自己的品牌已成為工作重點,以求在一個對手紛至沓來的競爭環境中及早確立自身地位。 揚特品牌識別咨詢公司(Enterprise IG)是WPP廣告集團的一個子公司。公司董事總經理黛伯拉-查特文(Debora Chatwin)透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希望建立包含中文名稱的品牌。 查特文女士說:“金融服務集團和其它行業的許多公司都在醞釀取中文名稱。我認為這個主意不錯,因為假如他們不抓住主動權,自己去解決這件事,那么中國人會為他們取名,這就有可能使公司落得一個完全不合適的中文名稱。” 已有數起給外國公司擅自起名的事例,這些名稱除了有好笑的一面,也會對品牌造成損害,而且還可能會約定俗成。而另一些外國公司則發現,它們的品牌和標識被當地競爭對手大膽采用。 總部設在美國西雅圖的咖啡店星巴克(Starbucks)最近對中國咖啡公司“上海星巴克”提起訴訟。上海星巴克使用了與星巴克完全相同的漢字,只是在前面加上“上海”。 美國貝克-麥肯思(Baker & McKenzie)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喬-西蒙(Joe Simone)透露,許多中國企業家采用久經驗證的致富竅門。他說:“他們開辦一家模仿企業,然后指望得到一筆錢作為停業條件。不過,中國司法體系提供的品牌保護正在改善。” 此前,施樂(Xerox)和花旗集團(Citibank)不得不耗費巨資變更其中文品牌,因為這些品牌已被腦筋靈活的中國人搶先注冊。 德國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香港辦事處合伙人康博曦(Connie Carnabuci)說:“原則上講,我向客戶提供的建議是,在把他們的品牌翻譯成中文之前要三思而行。” 與揚特品牌識別咨詢公司的查特文女士一樣,康博曦女士也表示相信,有意在中國確立品牌和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應當起一個中文名稱。 她指出:“就文化而言,名字的深層涵義在中國是極為重要的。人們為了挑選合適的名字不惜代價。他們會去請教算命人,征詢多方面的建議。” 目前,查特文女士正為數家外國大公司客戶工作,這些公司有意創建中文品牌。“我們已為紐約人壽保險公司(New York Life)創建了一個雙語標識,并正幫助他們推廣這個標識。我們還為一家大型信用卡發行機構工作,他們有意大力開發內地市場,”她說。“我們的理念是營造視覺和諧。我們從不會碰主標識,因為那是企業的主題形象。我們只是要增強這種形象。” 常用漢字有5000個,這使取名或開發名稱成為一個復雜的過程。創建中文名稱的方式有兩種。有些外國公司采用音譯途徑,選擇一個聽上去象原有品牌,而且有助于增進其品牌形象的中文名稱。另一些外國公司,如高盛,則選擇了按字母直譯,賦予中文名稱特別的涵義或標志。德國汽車制造商Mercedes-Benz在中國的名稱是“奔馳”,既有“飛奔”的涵義,聽上去又與“Benz”諧音。 丹麥老人牌(Hempel)涂料集團最近與香港招商局國際集團(China Merchants)聯手,面向中國南方市場開發了一種新的墻面漆產品。Enterprise IG為其策劃了品牌名稱“Prism”和雙語標識。其中文名稱是“海虹”。 “這是一樁巧事,因為這兩個漢字放在一起有‘光’和‘色’的涵義,這是最理想的傳遞形式。我真希望給所有客戶起中文名稱都能如此簡單,”查特文女士說。(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