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海外購并:“雞”“蛋”孰為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17日 14:06 《中國投資》 | ||
○劉夢雄 一個與國際市場并軌的中國,把外資“請進來”的同時,中資也應“走出去”收購合并,做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國際資本市場大格局,締造“雙贏”結果,這才是真正完整的“入世”。 近年來內地企業到海外上市集資已成為趨勢,其中除遵循正常申請上市外,也有案例通過收購合并手段取得上市地位,這些上市公司控制性股權的收購者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家。 因為在A股申請上市或來港申請上市需要中國證監會確認,需時較長,以及某些企業存在“兩盤賬”等歷史遺留問題,內地企業寧愿選擇到香港借殼上市。 民企海外購并是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今天,不少海外輿論推崇中國為“世界工廠”。然而,中國面積雖雄居世界第三位,卻“地大而物不博”。原油、富鐵礦石、三合板、紙漿等等都要大量進口。如果支持民企通過海外收購合并,取得一些涉及原材料、能源供應的上市企業的控股權,長期穩定、價格合理的供應就會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MADE IN CHINA”的產品,需要不斷擴大外銷市場,提高市場占有份額。中國人口占世界22%,對外貿易額只占國際貿易總額4.3%。如果支持國內企業通過海外收購合并,取得一些擁有現成銷售網絡、有良好市場品牌的上市企業的控股權,出口創匯的穩定增長,中國品牌的深入市場就有了更堅實的基礎。國內申請上A股的企業已超過2000家,而中國證券市場容量每年只可接納100家新上市公司,如果支持民企通過海外收購合并,借“殼”上市,就能使一些既有集資、融資需要而短期內又沒可能上A股的民企提早獲得集資渠道,經營規范化,國際化,使企業發展上一新臺階。 由外國購買某種原料,向外國輸出某種商品,某種意義上也只是買賣“雞蛋”,而民企對外“資本輸出”,到海外收購合并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則是買賣“母雞”。這種高層次的企業行為,則是以整個國家綜合國力發展到一個相當水平且藏富于民為背景。“買母雞”當然比“買雞蛋”賺錢!日本商人購買某部美國電影拷貝版權不值一提,日本“新力”公司買下美國哥倫比亞制片公司則轟動全世界,發出“日本要買下美國嗎?”的驚嘆!中國對外開放20多年基本上都是“資本輸入”,今天,中國民企因應自己的需要與可能,進行海外收購合并,令資本流向由“只入不出”的單向變成“有入有出”的雙向,從只“買雞蛋”到也“買母雞”,這是中國企業實現發展戰略的捷徑,更是中國經濟真正國際化的里程碑之一! 至于有人擔心資金流出將對內地發展中的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其實是“小財不出,大財不入”。容許“根在中國”的民營企業把“小財”匯出收購合并,然后透過上市公司集“大財”反過頭來發展內地業務,把餅做大,最終是有利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 在這方面,香港證券市場就曾有過許多堪稱經典的成功之作。80年代初,船王包玉剛豪氣萬千,一舉收購九龍倉(004),令他的航運王國成功“登陸”,獲得大量土地儲備,既趕上了香港房地產起飛的大升浪,又避免了世界航運的大低潮。著名企業家李嘉誠旗下資產規模最大的公司并非是當初申請上市的長江實業(001),而是收購回來的和記黃埔(013),正是這只購并回來的“金雞”,兩年前ORANGE一役就賺得1300億元港幣。 目前,民企海外收購合并最大障礙在于資本項目的人民幣未能自由兌換及不能匯出,政策未能跟上形式。過去民營企業家調配資金來港購并,有如八仙過海,須各出奇謀。故建議政府推出相應的規則,批準有明確購并意圖的企業把資金匯到海外。 我認為,內地民營企業海外收購合并活動要爭取“理論突破,領導重視,政策配套,外匯支持”,內地香港兩地應該為這些購并資金的流動建立正式的合法渠道。 (作者:京華山一國際香港有限公司首席顧問) 免費注冊上網開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