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ShoppingMall提醒:需強調理智決策特色經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9日 11:16 人民網-華東新聞 | ||
鄧建勝 ●企業目的就是為股東和社會創造效益,而為了規模而規模,盲目攀比貪大求全,則把目的和過程倒過來了,吃苦頭的最終還是企業和投資者本人 ●對時下方興未艾的大賣場、“銷品茂”投資,或許更需要強調理智決策和特色經營 商業零售領域出現的“銷品茂”(ShoppingMall)現象值得關注。這種把購物與休閑、娛樂、餐飲、會展等集中到同一屋檐下的超大規模消費場所,一段時間以來被視為零售業的發展趨勢而受到追捧。 比如在上海,幾天前,總建筑面積達28.5萬平方米、號稱“上海迄今規模最大”“銷品茂”的仲盛商業中心在莘莊地區開工。此前不久,總投資18億元在五角場地區建設“萬達商業廣場”,其營業面積將達16萬平方米,比已經開業的上海最大規模的“銷品茂”“正大廣場”要大4萬平方米,不料沒過幾個月就被人趕超了。在上海商業圈中一向打“工薪消費”旗號的四川北路商業街,也提出“國際性、品牌性”,動作之一也是建“銷品茂”。 業界把“銷品茂”作為未來零售業態發展方向之一,其來有自。這是零售業多元化、規模經營的必然結果,既是激烈競爭的產物,也為本來就很激烈的競爭推波助瀾。目前,遍布上海的營業面積數萬平方米甚至超10萬平方米的大賣場、“銷品茂”,走的都是薄利多銷、規模經營的路子。 在現代經濟中,規模與效益緊密相聯。從理論上說,規模經營和多元化發展是企業必由之路。就商業零售領域而言,有實力的企業進軍“銷品茂”志在獲取更多利潤。值得提醒的是,當大家不約而同勁往一處使之際,在商業布局上就出現了新的重復建設和更加慘烈的同業競爭。將在今后一兩年內開業的“銷品茂”們,其招商及經營情況能否像投資者預計的那樣樂觀? 可能未必。 規模只是企業獲利的一種手段。如果企業一味貪大求全,不顧自身實力去強行擴張,過度負債經營,往往“賠了夫人又折兵”。目前式微的傳統商業百貨商場,就是大賣場、“銷品茂”的前車之鑒———“大而全”對消費者具有相當吸引力,但畢竟不方便。于是,城市才有隨處可見的便利店、小超市。而在業外,家電生產企業也是先例。一些剛走上市場的國有企業,競相擴大產量,鉚足勁要進世界前列。結果是重復建設加劇,產品供過于求,同質競爭嚴重,為了生存,不得不采用慘烈的價格戰等手段想方設法淘汰對手。 在上海商業零售領域,已經出現某些過度競爭苗頭。上海人均商業面積超過1平方米,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目前,商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區縣布局不均,社區商業不足,而像大賣場、“銷品茂”這種業態正趨于飽和,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招攬顧客,這些購物中心不得不開通免費班車四處攬客。就是位于浦東陸家嘴黃金地段的“正大廣場”,盡管地鐵等公共場所到處都是它的促銷廣告,但筆者上周末慕名而去時,發現這個開業近一年的“銷品茂”,仍顯得空曠,尚有一批空關閑置的商鋪。當然,這也有非典的影響。 企業目的就是為股東和社會創造效益,而為了規模而規模,盲目攀比貪大求全,則把目的和過程倒過來了,吃苦頭的最終還是企業和投資者本人。對時下方興未艾的大賣場、“銷品茂”投資,或許更需要強調理智決策和特色經營。 新任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李榮融日前一番話,讓筆者感觸頗多:國資委的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把直接監管的196家國企辦成各行各業的先進模范企業,“目的不是求大,而是求強”———就是切實增強國有資本對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克服攀比心理、拋開虛名切實“求強”,不僅對于國企,而且對于近年來迅速成長起來的非公經濟,一樣具有鏡鑒作用。 《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3年06月09日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