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聯集團啟動業態整合 聯華華聯強強聯合之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2日 13:40 解放日報 | ||
本報記者 范利祥 實習記者 全秋梅 并購重組已是各行各業的大勢所趨,但絕大部分是大魚吃小魚。聯華和華聯的聯合是標準的強強聯合,雖然百聯集團已正式啟動業態整合進程,但由于企業戰略、企業文化的不同,直到最終方案公布前,雙方仍在“較勁”。 "聯華、華聯的重組是一種強強聯合,雙方都是強人體系,企業文化的互相認同尤其需要大量細致長期的工作。" 中國最大的商業航母——百聯集團已正式開啟業態整合的進程:其旗下的第一百貨閃電收購了東方商廈51%股權后,近日,負責東方商廈、第一八佰伴、一百東樓集約經營、管理的“一百集團百貨連鎖事業部”正式成立。在這場整合大戲中,曾一度盛傳的聯華、華聯重組案似乎很快就要開場。 然而,在這次政府行為主導下的“閃電式”重組中,百聯集團下面的“四大金剛”從發展勢頭來看,頗有點“各自為政”的味道。而規模實力相當、戰略思路迥然不同的聯華、華聯之合就更加懸念百出。 業內人士表示,百聯出海后,一個老大難問題,即聯華和華聯誰“吃掉”誰的問題,仍然難以看出任何眉目。這是一場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的博弈。 誰“吃掉”誰 “我們本來打算在今年再開21家超市,但現在全部被迫取消了。”5月26日,上海華聯超市公司的一位知情人士略顯無奈地告訴記者。 有接近上海華聯董事長華洲的人士透露,最近以來華顯得更加低調,這并不是因為他在百聯集團的高層安排上“榜上無名”,而是因為“他的做大做強華聯超市的夢想受到了不小的打擊。” 上海聯華、華聯的重組問題一直是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現在,被納入“百聯體系”之后,有關二者重組的問題顯得更加敏感和神秘。但業內人士認為,根據百聯集團成立以來華聯和聯華的表現說明,聯華“吃掉”華聯已是板上釘釘。 從百聯集團的內部構架可以看到,華聯超市和聯華超市的整合已經有了一個比較粗的線條。4月24日,百聯集團正式掛牌,新高管開始亮相。其中的亮點是:一百集團董事長張新生任百聯集團董事長;友誼集團總經理兼聯華超市董事長王宗南任總經理,負責百聯集團的整體經營。而華聯超市董事長華洲卻沒有明確說法。 一位剛從百聯調研回來的證券分析師透露,聯華與華聯的重組應不再具有懸念,“聯華將是百聯集團未來作為國際融資的一個窗口,華聯的超市業務很有可能被注入,充實聯華的實力。”該人士從百聯高層處獲得了這一說法。 而據參與百聯重組的相關人士透露,由于聯華一直占據中國連鎖業的霸主位置,所以聯華、華聯的整合基本上將保留“聯華”,而“華聯”將在超市業態逐漸消隱。而且,聯華華聯的內部物流甚至將獨立出來,由原來的企業物流變成“物流企業”,并將在聯華華聯的業務支撐上開展第三方業務。 但按照早前上海亞商咨詢給上海商業重組的計劃,華聯超市這個殼很可能被騰出來賣掉或者注入新的資產。但華聯超市這個品牌并不會因此很快消失。為何“受傷”的是華聯 為什么是聯華“吃掉”華聯而不是后者兼并前者?這也是業內的一個懸而未解的話題。盡管從上海市有關部門施加在聯華和華聯頭上的“政策”來看,華聯肯定要落入聯華的囊中,但仍有不少疑問在上海商業界廣為流傳。 作為上海友誼集團和華聯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二者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 據此前公布的2002年中報顯示,上海聯華超市的控股股東上海友誼股份(600827)主營業務收入35.09億元,凈利潤4261萬元,每股收益0.1510元,凈資產收益率3.83%;上海華聯超市(600825)主營業務收入16.33億元,凈利潤2737萬元,每股收益0.1800元,凈資產收益率9.82%。雖然從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額來看,聯華已遠遠超過華聯,但仔細一比較卻發現,聯華的利潤率比華聯低近半個百分點,而凈資產收益率只有華聯的39%而已。況且,友誼股份2002年上半年的凈資產收益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50%,每股收益同期相比下降9%;而華聯超市2002年上半年的凈資產收益率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僅9.9%,每股收益同期相比卻上升24.14%。 而且,對聯華自身來說,“大躍進”的速度擴張,資金問題將是其必須面臨的最大難題。聯華對外公開宣布,至2004年,全國門店要達到8000家。聯華圖謀讓便利網覆蓋幾乎所有一級城市。 為此,聯華超市此前一直在積極地籌備在香港創業板上市,準備籌集資金達8億港元左右。但5月19日的準確消息稱,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告知聯華超市,公司未能通過5月15日的上市聆訊。這意味著,聯華超市的香港融資夢想將可能被嚴峻的現實破滅。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吃掉”華聯,又談何容易? 而對于華聯超市來說,一直被認為是商業類上市公司中難得的“績優股”。其特許經營體系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快速擴充全國的市場份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華聯超市的“上司”華聯商廈來說,分析人士認為,華聯商廈主營業務涵蓋了百貨、超市、專賣店、購物中心等商業形態,但其主體仍然是傳統百貨業。2001年,在新的商業形態不斷涌現、傳統百貨業競爭加劇、商品毛利率進一步降低的態勢下,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了29.64%和17.13%。與之對比的是,資產回報率超過20%的華聯超市,去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同比增長124.84%和147.22%,全年銷售達到了85億元。把華聯超市讓出去,簡直就是在剜華聯商廈的肉。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從2001年開始,華聯商廈也正在開始業務轉型,集中資金投向購物中心和連鎖百貨,公司的目標是成長為競爭力強大的新型百貨業集團,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華聯商廈必須作出抉擇:要么繼續保留那塊負債率高達77.38%的“肥肉”,要么忍痛割愛以專注于自己的連鎖百貨。但可以肯定的是,要讓華聯商廈作出“犧牲”,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因此業界也有個說法,華聯商廈即使想賣華聯超市,也寧可選擇外資公司而非聯華,因為缺錢的聯華同樣負債累累,不可能給個好價錢。 重組懸疑 上海交大戰略管理研究所所長孟憲宗指出,并購重組已是各行各業的大勢所趨,但絕大部分是大魚吃小魚,甚至被兼并的是因為瀕臨破產,并購重組的雙方都是被經濟效益和內在迫切需求所牽動。聯華和華聯分別是中國連鎖業的第一和第二,他們的重組將是鮮有的強強聯合。在最終重組方案公布前,雙方仍然在做最后的較勁。由此看來,雙方由來已久的激烈競爭并沒減弱,雙方合作的內在驅動不大。孟憲宗指出,以往的案例表明并購重組中雙方的自主意愿起關鍵性的作用,對于這種政府色彩濃厚又是鮮有的強強聯合的前景,他直是搖頭。 在這樁看似不可能的購并事件背后,起主導作用的是政府這只“無形之手”。然而復雜的權益糾葛怎樣處置?兩個文化迥然不同的企業怎樣走向融合之路?懸念還剛剛開始。 業內猜測,十分鐘情于“連鎖百貨”的新上任的百聯集團董事長張新生今后肯定會打算在“連鎖百貨”上大展身手。收購東方商廈已是一個開端。 但聯華、華聯的重組是百聯業態整合的重中之重,也是百聯集團整合順利與否的關鍵。 眾所周知,超市的最大優勢在于規模,通過規模的擴大不斷降低采購以及配送的成本,因此,聯華、華聯的整合要實現“1+1>2”的效果,在業務模式和采購渠道上必將合二為一。 縱觀國內外一些重大的購并案,文化的整合和再造是企業重組中最難的課題。可能進行的聯華、華聯的重組是一種強強聯合,雙方都是強人體系,企業文化的互相認同尤其需要大量細致長期的工作。 也有人擔心,聯華、華聯在本市及長江三角洲區域內的激烈競爭,客觀上成為促進二者快速發展和上海連鎖商業不斷進步的主要動力。“兩大”一旦重組,雖然仍有與外資和其他內資企業之間的競爭,但是“鲇魚效應”肯定會大大降低。重組后,一旦在資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上形成壟斷,也有可能影響企業自身的活力。并且,重組也必須注重品牌的整合效應。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與創新,上海商業已培育出若干個不僅在國內,甚至在國際上都有相當高知名度的品牌。品牌也是一種資產,在重組中,千萬不要把原來運作得很好的國有品牌給淹沒了,這會造成一種新的國有資產流失。 上海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也承認強強聯合是聯華、華聯整合的困難,但他同時指出,以往在政府引導下的聯合都是國營與民營或者民營與民營,像北京一些失敗案例都是如此,但聯華、華聯都是國有資產分量很重的企業,而且上海政府參與的力度向來是強有力的。因此,他認為百聯集團的整合最早在2003年年底順利結束,最遲也將在2004年6月之前。 不過,正如當事各方和局外人士所言:困難與風險可想而知,“搞砸了,誰都承擔不起這個責任!”相關鏈接“百聯”啟動連鎖百貨計劃 中國最大的商業航母———百聯集團開始對百貨業態進行整合。作為整合計劃的第一步,負責東方商廈、第一八佰伴、一百東樓集約經營、管理的“一百集團百貨連鎖事業部”于近日正式成立。 雖然起步時只有三家百貨店,但是其遠景目標卻令人刮目相看:從明年到2007年,5年內,通過兼并重組、聯營租賃、投資合作、管理輸出、品牌代理等多種形式,將擁有30家連鎖百貨店,經營面積達到100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額100億元,利潤3億元,各項指標在全國同業中名列前茅。 據“百貨連鎖事業部”負責人、一百集團副總經理湯建華介紹,他們第一步將對三店實施“四統一”———統一營銷、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形象。目前,三店共有品牌的份額占15%,整合以后,三店共有品牌的份額將達到70%。下一步,新的企業將通過境外招商、買斷經營和總代理的方式,不斷宣傳和推廣國際知名品牌,積極發展自有品牌,從而使企業變經營商品為經營品牌,真正同國際知名百貨企業的經營方式接軌。 另據記者從有關知情人處獲悉,三店連鎖以后新的企業名稱會取自“東方商廈”的“東方”,“一百”老字號可能會讓正在醞釀中的“一百商城”繼承;由于三店連鎖涉及到相關上市公司,所以,最敏感的資產重組問題在連鎖初期暫不會被提及。一旦三家百貨店連鎖經營取得成功,那么,百聯旗下的其他百貨商店極有可能分批進入這一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