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企調查:內蒙稀土民企 沒落的礦業貴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6日 10:10 中國經濟時報 | ||
-本報記者王海坤 沒落 “現在企業實在太難啦!別說和前幾年比,就是和去年也沒法比,什么時候是個頭兒也看不出來……”還未謀面,內蒙古和發稀土科技開發公司董事長趙潤狗在電話的另一端就 據說,他的企業是目前內蒙古稀土行業中最具規模的民營企業,雖說在今年內蒙古剛剛閉幕的民營經濟表彰會上,他和往年一樣以納稅大戶的身份得了紅花和獎牌,但實際上,他的企業卻正無可逆轉地走向沒落。“自從由包鋼牽頭內蒙古籌劃組建北方稀土集團以來,我們這些民營企業的日子就難了,本來依著前些年的積累,企業已經有了好氣象,現在國家一壟斷,我們就再沒有機會了!”趙潤狗在說這話時顯得五內俱焚。 有熟悉稀土行業內幕的人士透露,稀土行業的整體低迷已持續了幾年,到去年,整個行業發展已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進退維谷。 然而,這樣一個一直以來具有獨特資源優勢的行業何以至此呢?據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歷年來稀土行業積壓的痼疾集中顯現——濫采亂挖,資源浪費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冶煉分離能力過剩;稀土經營多頭對外,相互壓價,低價出售;技術投資力度小,產品技術含量低;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有效的管理等等。尤其是目前中國稀土行業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到限制稀土行業持續發展的地步,倒逼著稀土行業整改。有資料顯示,僅包頭地區的22家稀土冶煉分離廠中就有19家沒有環境治理措施,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水、氣、渣廢棄物只能任由其污染環境。而對礦山的開采,一直以來的“池浸工藝”,即人們所說的“搬山運動”,每開采1立方稀土要搬走2000立方泥沙,這樣持續造成的后果是嚴重破壞了地表、森林的覆蓋率。 其二,稀土行業陷入兩難困境——一方面,我國稀土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目前,全世界稀土氧化物年消費量在7萬到8萬噸之間,而我國實際年生產量已經超過了10萬噸;另一方面,來自內蒙古、四川和江蘇等地的數據顯示,2002年國內稀土產能依舊在持續擴張,這樣全球稀土市場將長期維持供大于求的局面。 于是,來自政府層面的“重組方案”出水。 所謂“重組方案”,據說最初來源于原國家計委稀土專家成員產業組組長王國珍。他提出,南以江西為主,北以內蒙古包頭為主,成立南北兩大稀土集團,即中國南方稀土集團和中國北方稀土集團。以期從生產源頭和銷售終端對行業進行有效整頓。重組之后,國家可以把采礦權和出口配額授予兩大集團,以此控制中國稀土產業亂采、亂煉、亂出口的“三亂”局勢。然而,這一做法最初并不被一些人看好,阻力首先來自市場經濟最活躍的民營企業陣營。在南方,據說經受過市場洗禮已脫胎換骨的民營稀土大企都表現出負面思想。但是亦有贊成者認為,對礦山的開采,國家本該進行嚴格控制,禁止隨意開發。重組以后,企業在稀土的開采方法上可以革新,嚴格按照新的“原地浸礦”工藝進行開采,即原地打井,邊開采、邊滲透、邊交換。以避免過去“搬山運動”對稀土開采造成的大面積環境損失。但是后來的事實顯示,政府對“重組方案”投了贊成票。今年2月28日,中國南方稀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籌備組在京成立,而一直運行較順的北方稀土集團據說也將要掛牌。與此同時,按照原國家經貿委成立兩大集團的通知,今后原則上不但不再增加稀土企業戶數,集團組建后3年內亦暫不發新的采礦證,而且對未進入集團的加工企業要進行全面的清理整頓。 曾經的礦業貴族 “重組方案”的出水,無疑對內蒙古稀土民營企業而言是個沉重的打擊。據了解,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稀土企業面臨虧損、甚至瀕臨倒閉的尷尬局面,那些上規模的稀土企業亦為現實所迫困頓不前,一掃從前的“稀土貴族”之氣。 有句話叫“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足見稀土這一礦業資源在我國的地位。有數據表明,我國的稀土不僅資源占世界第一位,稀土的生產量和出口量也占世界第一位,稀土應用的數量也在世界的前列。資源的得天獨厚使得在改革開放以后的一個時期,內蒙古大地上迅速生長起一批大大小小的稀土民企,他們沐浴著政策的陽光超常地膨脹著。就目前而言,在所謂的“中國稀土谷”——內蒙古包頭地區上百家的稀土企業中,民企比例相當大,其中有代表性的當屬趙潤狗的內蒙古和發稀土科技開發公司。該公司的前身是包頭市和發稀土開發集團,成立于1993年,目前有和發分廠、和瑞分廠、材料分廠等三個規模較大的下屬企業,有員工近千人,總資產1.54億元,年產總值2.5個億,年生產和分離混合氯化稀土各達11000噸。而且擁有自營進出口權,70%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出口創匯一年有800萬美元之多。就是這樣的企業在行業重組后也沒能幸免,產銷狀況困頓異常。尤其在包鋼發起組建北方稀土集團的過程中,“新產業鏈”設想推出之后,像和發這樣的民企再難有走高之機。這是因為這個“新產業鏈”設想的確威力莫測,據說它包括連續上三個功能材料基地和50個稀土重點項目。按照“新集團”的構想,這些項目的順利實施必將促進新的稀土產業鏈的形成,而“新集團”的目的就在于無論是發展規模,還是實力,都要達到足以整合任何一個競爭對手的能力。 命運“遐想” “新集團”的浮出究竟會給內蒙古稀土民企帶來什么?更多的人開始關心稀土民企的命運。 基于幾年來稀土行業的不景氣,使得目前整個行業仍未擺脫持續的低迷。雖然有專家曾預測,稀土市場已明顯見底,新一輪景氣周期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但時至2003年5月,外界似乎并未發現稀土行業有什么起色,這無疑對內蒙古稀土民企影響頗深。而近來學界又傳出“包頭稀土礦還能用20到30年”之說,對稀土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稀土民企在“新集團”真正浮出后究竟會怎樣? 有人強調“一刀切”的思路,即把規模、產量、技術均處下風的民營企業全部砍掉,保留大量國有企業; 有人則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中國稀土行業的命運掌握在民營企業家之手;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稀土行業會順延“中庸之道”,民營、國有將長期并存。 而時下稀土行業重組的進展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順暢,因為任何解決之道在執行層面都存在諸多不確定,重組發展過程中的整體與局部、個人與國家這些看似簡單的利益取舍中所蘊含的種種因素會糾纏在一起,讓事件的演進很容易偏離原有的方向。這些因素最終都會影響稀土民企們的命運。 由此,外界對稀土民企的命運越發難以看清,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這些稀土民企的美好時光已然過去,等待他們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