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就是從“白吃午餐”到“盡其在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06日 14:42 《東方企業家》雜志 | ||
高希均 (一)“全民”白吃午餐的年代 25年前,我在臺北《聯合報》上發表了《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這個觀念的原始推廣者是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教授。他在臺灣訪問時指出:提倡這樣一個觀念, 當時臺灣人均國民收入只有1300美元(剛好是當前的十分之一),社會上彌漫著依賴心態。因此,不斷出現“照顧”虧損的公營事業,以及“照顧”人民的財政補貼。 盡管當時的政府有這樣“溫暖的心”,一些有“冷靜的腦”的人仍然勇敢地指出: (1)什么事情都要付出成本,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2)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要誤以為自己可以一廂情愿地占便宜。 (3)即使自己沒有支付,這一代沒有支付,也一定有別人在為你支付,下一代在為你支付。 (4)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必須要在二者之中做一痛苦的選擇。 (5)政府不能空開支票,政策宣布前必須先籌措好經費。 所幸在這一階段(上世紀50~80年代),政府求好心強,財經首長全心全力投入經濟發展,創造了可貴的紀錄:失業率低、經濟增長率高、收入分配平均、極少有財政赤字、也少通貨膨脹。 (二)白吃“盛宴”的年代 在1988~2000年李登輝主政這12年里,尤其在后4年,我們目擊:“全民”的白吃“午餐”已經轉變為“權貴巨商”的白吃“盛宴”,這是一個可怕的質變。 有一些人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變成“得來太容易”的巨富,取得“法治社會不可能得到”的權力,獲取“名實完全不副”的頭銜。他們變成了90年代臺灣社會的新貴——最大的白吃盛宴者。 面對這些名位、財勢、權力的掠奪者,老百姓也不得不就這樣在2000年的大選中拋棄了國民黨。 (三)誰還在白吃? 我在美國30余年的教書生涯中,長期觀察美式民主,就會發現美國民主政治的通病: ●為了要贏取民心,白宮只說人民愛聽的話,不肯說應當要聽的實話。 ●入主白宮后重要人事的安排,酬傭者不少。 ●上任后,第一要務是競選連任;要競選連任,就出現“核心小圈圈”,建言被排斥。 ●動用行政資源,鞏固布局,政策常被扭曲,資源常被誤用。 這些通病果然在選舉不斷的臺灣不斷發生。到目前為止,下面令人憂心的事實已經浮現: ●在不敢加稅的情況下,國民賦稅負擔率降至12.8%,創下新低;與工業國家的平均水準27.7%相差甚遠,也低于韓國(19.5%)、菲律賓(18%)。稅率愈低,則政府愈無法做好現代社會應當做的事(從公共建設到教育與研發)。 ●與前年同期相比,去年上半年民間投資再萎縮一成二,僑外人士投資再衰退四成七。 ●前年2.2萬家中小企業關門。 ●貧富差距急速惡化,高低收入家庭之間的差距前年達6.39倍。 ●當前政府債務已逼近新臺幣3萬億元,國民平均負債驟升。 ●去年上半年惟一出現高成長的數字竟是與大陸的貿易及出超。 讓我再說幾句實話: ●南向(東南亞)政策是逆向政策,負責任的政府不宜鼓勵。 ●西進(大陸)政策是前進政策,負責任的政府不宜多限制。 ●稅率及稅基,行政與立法部門要勇敢地考慮調升及擴大。 ●免稅、獎勵、津貼與補助,行政與立法部門要勇敢地考慮調降及減少。 可惜,在現實世界中,面對競選的壓力及討好選民的誘惑,政治領導人與民意代表在相互作秀之下,免稅、獎勵、津貼、補助只會有增無減,財政赤字只會加速惡化。 此刻的臺灣已有高達新臺幣7.7萬元多名中小學生付不起營養午餐費,政府將編列7億補助。以當前財政惡化的程度,人民會要求算一次總賬:愈來愈多的人快沒有午餐,誰還能白吃? 我們要記住:市場經濟的運作不應當靠特權、不應當靠關系、不應當靠施舍;而是靠政府的法治與廉潔、企業的盡其在我、人民的自求多福;這才會產生經濟活動中公平的優勝劣敗。 編按:讀者可參閱高希均教授兩本著作《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北京三聯)與《觀念創造奇跡》(四川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