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索羅爾博士:中國企業購并市場前景看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06日 14:40 《東方企業家》雜志 | ||
BCG全球企業購并負責人馬克·索羅爾博士:中國企業購并市場前景看俏 馬克·索羅爾博士(Dr. Mark L. Sirower)是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簡稱BCG)的全球企業購并負責人,擔任紐約大學商學院的客座教授,曾于賓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學府執教。《綜效陷阱:收購游戲的輸家》(Synergy Trap:How Companies Lose the Acquisition Game)是他再版10次的暢銷著作,已被翻譯為6種語言。其他論著 從1992年到2000年間,企業購并經歷了一波前所未有的盛景。如果有人在十年前說,2000年全球購并市場將成長至3.7萬億美元,沒有人會相信。但自2000年起,美國的購并活動從高點跌了60%~70%之多;同時,中國正迅速崛起。展望2003年,中國的企業購并將較2002年獲得更大成長,未來的成長更不可限量。 中國購并市場將有三大動力: 一、產業合并。中國各產業的分布極為分散,連各產業的前五大生產者,其市占率都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勢必要通過合并來增加經濟規模與效率,這是很大的一個動力。 二、全球化的趨勢。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后,本地企業必須增加競爭力,因此他們可能采取過去不會考慮的策略,比如購并,來獲得效率、減少成本及進行企業整合。 三、撤銷管制。這包括兩個部分:國有企業改革,使中國企業有更大自由收購當地企業。此外,法律上最大的變化是允許外資在某些產業持有目標公司過半的股權。這一點影響深遠,因為它迫使本地企業正視跨國企業的競爭,也會激發他們走出中國,尋覓國際的購并標的來壯大營運規模。 動力來自本土企業相互購并 未來,大部分中國的購并成長動力來自中國內部企業彼此購并(以購并案成交數來看),其次是外資購并中國企業,再就是中資并購外國公司。以百分比例來看,外資并購中國企業的速度將會優于中國的內部企業合并。長期來說,中國公司的海外購并將成長最快。 跨國企業在中國進行購并時,最擔心的是公司缺乏透明度。如果投資商要對一項潛在投資案的細節進行調查,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不容易得到財務報表。就算拿到了,你也無法確定內容是否真實。但這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在美國也有。 另一個問題是,法律上不容易對目標公司取得全面的控制權。除非你擁有絕對多數的股權,如果你是一個跨國企業,而你對目標公司只做少數股本的投資,你得到的只是一個位子(position)。 但我們要注意,購并只是一個企業的眾多策略工具之一,其他的選擇包括授權、合資事業或設立新公司。 發生在中國的購并事件可以分為四大類,其中有兩種源自政府的干涉。第一種是政府直接干涉的購并;第二種是政府支持的購并,不外乎是產業內以大吃小,水平合并的形態。這兩種加起來是目前中國國內購并的主流。第三種是純粹的購并案,公司會在評估自身核心能力、決定所需公司、檢視外部環境之后,才決定目標公司。最后一種是買空殼(shell purchasing)。即收購已上市的公司,再將自己的資產轉移到被購并的公司,間接達到上市的目的。中國政府正逐漸放寬公司上市的規定,這種購并應會逐漸減少。 企業購并有三大挑戰:一、找對公司,找好機會。二、確認你是不是完全了解目標公司,及購并價格是否合理。三、購并后公司如何整合,下一步怎么走?有沒有營運方向藍圖?因為購并需預付大筆金額,所以需要盡快回收。 在中國,不同的購并模式,在這三大議題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說,一個中國企業購并外國公司,在第一種挑戰上會覺得相對容易,因為國際上公開發行公司的財務狀況比較透明,進行公司的實地審查較容易。相對來說,外資在中國購并時,尋找好的機會就很困難,因為產業很分散,許多公司沒有參加同業組織,不容易獲取相關資料。 了解市場上所有的標的 中國公司海外購并的挑戰主要在第二點。在歐美,當你要購并一個上市公司時,盡管你已完成目標公司的鑒價,但因為溢價的傳統,價格會高出一節。你還要和一群投資銀行顧問打交道,而他們的動機可能只是把購并完成,來賺取手續費。事實上,在全世界任何地方,給購并案合理的定價永遠是個挑戰。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買的到底是什么,才能決定你要付多少,還要想清楚購并后公司預期的投資回報率,與符合購并價格的績效。 購并后的整合永遠都是個挑戰。關鍵是,在準備購并時就預先制定好營運計劃。 讓購并發揮價值的最大關鍵是,盡其所能,做最多的準備,了解市場上所有可能的標的,及他們的個別優勢。研究的標的愈多愈好,以便盡可能掌握產業實情,還要列一個標的名單進行跟進追蹤。 全世界有很多購并機會。例如愈來愈多銀行買保險公司,但到底全方位的金融集團好,還是小一點的銀行好?應當審視你的核心能力。你會發現既有像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跨國金融集團,也有非常有競爭力卻不愿做國際性擴張的專門基金、保險公司。 要確切地知道,你是怎樣的公司,未來幾年的核心能力為何?并積極注意全世界有潛力的公司。 永遠要做營運規劃,一旦有人捧上一個機會,你已經有了概念,就不需匆匆尋找專家來做調查。(周華欣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