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家居:除了產品 廣告還要傳遞一種欲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9日 13:37 中國經營報 | ||
本報記者周穎 石凳上坐著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遠處一個看似“白領”的中年男人卻鉆進了旁邊的一個水泥筒,鏡頭立即深入到水泥筒,里面一片凌亂狼藉,最后男人叼著領帶、公文包爬出了水泥筒。 “你改變不了生活”這句提示似乎將中年人拒之門外。但隨后,富有人性化的語言出現在畫面:好生活,宜家有辦法。 “家宜的廣告,看完后我會發出苦澀的一笑,因為它真的展現了我的生活,雖然沒那么夸張,但性質是一樣的。而對于工作緊張而沒有太多時間打理家務的人,我需要好生活,因此我會有改變這種不良習慣,物有所歸的欲望。”家住海淀區黃莊的謝先生鐘情宜家的產品有三年的時間了。而最近頻現身于電視短片的宜家系列產品及其廣告,讓他更覺得有一種消費欲望。 建議式廣告改變受眾生活習慣? “我會定期收到宜家的產品目錄,我甚至可以不買,但看完之后卻是一種享受。因為有一些細節的東西,尤其是家居方面會有一些小的建議,我個人覺得這些細節創意很有賣點。”謝先生自從宜家在北京誕生之日起,其日常用品有70%以上來自宜家。 而眼下,宜家這種“口碑”傳播的廣告已經影響了很大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的消費群體。與此同時,電視廣告、電視短片、戶外廣告、產品目錄宣傳單,在春天的季節又開始萌動了。 “我們的創意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消費者。調查的結果,對于我們的廣告創意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你還可以在我們的目錄冊及電視短片中得到很多免費的靈感,這些都是你在別處得不到的。”吳麥德,宜家家居市場部中國區經理。這位瑞典大漢在談到宜家廣告創意的時候,喜歡用歐洲人慣用的肢體(手勢)語言進行輔助。 但事實上,在最初來到中國的時候,消費者對家宜的認知程度很低。后來,通過消費者調查發現,中國的消費者知道宜家的人很多,但真正知道宜家特性的人不多。 吳麥德認為,一個產品只有在消費者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感覺到。而在此之前的一個過程,廣告要傳遞的不僅僅是產品價值和性能,更重要的是有一種需求欲。 這種需求欲已經擺在了馬路上了:即戶外廣告。用吳麥德的話說,其做法并不是拷貝在其他國家的廣告慣用做法,這是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 吳麥德告訴記者,這些廣告實際上經過大量的消費調查,從而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 一些消費者認為,宜家的廣告給消費者一些提示,家居設計時顏色的搭配、物件的選擇、空間如何有效利用等,這有別于傳統的廣告,受眾者很愿意接受這種建議式的廣告方式。 把廣告公司“宜家”化 吳說,宜家的產品在全球都是一樣的,但不一樣的是宜家在全球的營銷策略會有差異化。而這種不同,是根據一個地區的消費形態、意識文化所決定的。 而宜家在中國,是怎樣把握這種消費形態并把歐洲文化融入進來,讓消費者能夠欣喜接受的? 對于廣告投資,宜家的投入顯然是比較大的。但這種投資并沒有完全反映在廣告上面,而是把一種文化融入到了廣告人身上。 在選擇與廣告公司合作之后,宜家在內地給廣告公司做培訓。其中包括宜家的歷史、文化、產品,從而使廣告公司對宜家有一個更好的、全面的了解并熟悉宜家。同時,與宜家合作的廣告公司被請到瑞典,帶他們到瑞典進一步了解宜家,感覺真正的瑞典文化。 “這種投資其實是很大的,但我們需要廣告能體現出一種風格、文化,而培育廣告人則比廣告畫面更為重要。”吳說。 據吳介紹,宜家在做廣告的同時,非常注重交流的過程。而這個交流是與廣告商而不是消費者,宜家自己完全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關注消費者的夢想和他們所關注的問題,這樣才能給廣告公司提出更好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