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心審視“喜之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4日 11:03 《中外管理》雜志 | ||
喜之郎在市場上領先地位的形成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不能說,它的品牌策略無懈可擊。 周愛學 [喜之郎崛起有方] 從40萬元起家,一直到2001年創造了年銷售額15個億的神話,喜之郎已經成為生產規模和銷量均居世界第一的果凍布丁專業廠家。喜之郎的崛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投巨資進行“打包”式傳播 喜之郎并不是國內第一個生產果凍的廠家。早在1985年,國內就出現了首家果凍生產廠家——天津長城食品廠。1986年,深圳市瓊膠工業公司以老二的身份也推出了SAA牌的果凍。從1990年起,各地的果凍生產廠家一窩蜂地出現了。1993年喜之郎進入市場的時候面對的已是激烈競爭的態勢。在1993年到1996年之間,喜之郎雖然有較大發展,也只能是一個區域性的品牌。 轉機是在1996年,喜之郎率先在中央電視臺耗巨資投放廣告,塑造親情、溫馨的品牌形象:健康快樂的喜之郎卡通形象和男孩兒女孩兒們一起練習芭蕾和柔道,浪漫永恒的喜之郎情侶,幸福溫馨的喜之郎家庭……“果凍布丁喜之郎”的訴求也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方面推動了果凍布丁整個市場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即將果凍布丁這種產品和“喜之郎”這個品牌名稱密切聯系,“打包”式地廣泛傳播,使消費者產生了這樣一種感覺——果凍布丁就是喜之郎,喜之郎就是果凍布丁,這對喜之郎市場領導地位的形成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在廣告的高密度轟炸之下,喜之郎產銷量急速提升,并一躍成為果凍行業第一品牌。 喜慶活潑的好名稱 其次是品牌名稱恰到好處。品牌的成功傳播離不開對社會心理的把握,品牌名稱也并非只是商品的一個簡單代號,而往往會因為漢字的表意功能使公眾產生相關聯想。而這種聯想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他們在潛意識里對品牌的那份“感覺”。喜之郎從其英文名稱“Strong”諧音翻譯而來,據說這樣翻譯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迎合了大眾的心理。因為這個名稱聽起來既帶一點“洋味”,又具有喜慶活潑的色彩,這些都無疑會進一步促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心理上的偏好。 [喜之郎品牌策略有誤] 喜之郎在市場上領先地位的形成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也不能說,它的品牌策略是無懈可擊的。畢竟,成功既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在任何一個市場上,都不可能有永遠的勝者。處于顛峰狀態的領導者如果不能冷靜地思考變化的市場,不能對品牌策略進行理性的檢測和改進,那么,品牌的地位難免有一天會步入岌岌可危的困境。果凍市場同樣如此,雖然喜之郎現在占有很大的優勢,但是,蓄勢待發的后進者無不虎視眈眈,圖謀顛覆市場格局。所以,喜之郎應該未雨綢繆,使喜之郎的品牌“與時俱進”。然而檢視喜之郎的品牌現狀,筆者認為,喜之郎的品牌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問題: 誤區一:沒有鮮明的品牌主張 且看喜之郎的一則電視廣告: 張衛健和幾個靚女在打網球; (乒乒、乓乓,網球如同武俠小說中的滿天飛花雨的暗器手法打在張衛健的頭上)一群靚女蜂擁而來:“輸了,你請客!” 張衛健左右晃晃頭。一副無厘頭的做派:“我請你們吃喜之郎!” 幾個靚女的頭頂各冒出一堆水果:“我要香橙、黃桃、草莓!” 幾堆水果向一個大大的喜之郎果凍飛去:“喜之郎果凍新加入香橙、黃桃、草莓等多種新鮮水果,好吃看得見!”(張衛健配音) “果凍”我要喜之郎!(張衛健畫外音) 喜之郎一直在“果凍布丁喜之郎”、“果凍我要喜之郎”這樣的漩渦里打轉,現在已經越來越顯得無味而乏力,這樣的口號讓人疑惑:憑什么? 毫無疑問,這樣的口號顯示了品牌所有者的自我欣賞和自我滿足,他們缺少對市場,對消費者,對競爭對手的深刻洞察。喜之郎一馬當先在中央臺做廣告的時候,將“喜之郎”與“果凍布丁”一起“捆綁式”傳播,對于喜之郎的知名度迅速提升的確大有裨益。喜之郎似乎也力求在廣告中體現一種溫馨、快樂、時尚的氣氛,但是卻沒有一個核心的內涵,沒有一個鮮明的價值主張,這就使喜之郎缺乏深刻的個性,這就給競爭對手提供了復制的可能,也提供了超越的機會。果凍屬于典型的休閑食品,消費者在面對一大堆不知名的產品時,會選擇知名的;但如果面對一堆都知名的產品的時候,他會選擇“理解”自己的。誰會理解消費者,誰就贏得了消費者。某競爭品牌正是針對喜之郎的品牌缺陷,將自己的品牌核心價值提煉為“奉獻優質營養,關愛少兒的長遠身心健康”,這種方式至少比喜之郎的“果凍布丁喜之郎”顯得更有人情味,也更言之有物。所以,喜之郎應該明確自己的價值主張,從內心深處打動消費者,從而鍛造別人無法復制的品牌個性。 誤區二:品牌體系缺乏科學區分 喜之郎的產品主要分為四個系列:喜之郎果凍布丁系列、CiCi果凍爽系列、水晶之戀果凍系列和運動能量系列。 最初的喜之郎果凍布丁系列是開拓市場的主力產品,在取得了市場成功之后,喜之郎又推出了以“CiCi”命名的果凍爽系列和水晶之戀系列。CiCi果凍爽系列最初的消費群定位在年齡14~19歲的消費者,并圍繞此消費群進行市場宣傳。然而,在產品投放市場一段時間后,喜之郎發現消費CiCi者的年齡跨度很大,甚至有30歲以上的忠實消費者,于是,喜之郎請來那英作為CiCi的形象代言人。也許喜之郎是想通過CiCi這個品牌拉動果凍的成人市場,但是CiCi和喜之郎是什么關系呢?喜之郎既想讓CiCi獨立地代表一個市場,又想將喜之郎的品牌價值移植到CiCi上,于是讓人分不清CiCi是喜之郎的副品牌還是喜之郎集團的新品牌。由于CiCi的實際消費者既有成人又有兒童,那么CiCi的品牌代言人是那英可以擔當的嗎?這樣的結果只能是使品牌的市場功能模糊,無法實現品牌和市場的準確對接。水晶之戀和運動能量系列的品牌輪廓似乎要清晰一些,但總的來說,喜之郎和CiCi、水晶之戀等品牌符號的關系是“父子關系”還是“兄弟關系”,喜之郎并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因而在市場上難免自己和自己打架。 誤區三:品牌傳播方式單一 據說喜之郎每年僅在廣告上的投入將近1億元,而且這1億元絕大部分投入到了電視廣告上面。對于品牌而言,產品廣告是一個方面,同時,還有許多其它因素會影響公眾對品牌的認識和理解。對喜之郎而言,在公關活動上的投入太少。近來,在媒體上除了知道喜之郎冠名了一場音樂盛會之外,鮮見有其它的公關活動,而且那次音樂盛會也只是冠名而已,說不上是獨立操作的公關活動。事實上,結合自身的品牌個性策劃一些公關活動,可以獲得更多的“注意力”。通過公關活動,可以增加和社會溝通的渠道,多方位地打造喜之郎的品牌。此外,喜之郎集團重視產品的宣傳,卻沒有重視企業形象的宣傳。就目前喜之郎的市場地位而言,正是樹立企業形象的黃金時期。投資企業形象是一種立足于長遠的品牌傳播方式,可以使喜之郎的品牌由“平面”轉為“立體”,從而增強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既然如此,何樂而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