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嗎--的確很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8日 09:03 《智囊·財經報道》 | ||
鏡花水月 2000年夏天,西安通和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辦公室里正在醞釀一項保密計劃。這份計劃的具體內容只有管理高層了解,但傳言已經不脛而走,很多中層經理隱約感到公司要發生一些變化。對這個變化實際上要解決的問題,他們各有猜想,但多數人對變化抱有歡迎的態度。很多年輕的管理人員都感到通和公司不能很好地維護職工利益。他們對公司里日漸失去 通和公司的副總經理王健只拿到2000元月薪,生產部經理的月薪是1200元,技術員的工資在1000元以下徘徊。這些就是全部。對于一個生產和銷售光電產品的企業來說,工資水平顯得過低。王健說,在同一個寫字樓上的幾家小廣告公司經理也比他們的收入高。 依托于控股部門的勢力,通和公司的銷售能力顯得很強。他們的主要客戶事實上來自控股部門的關聯機構。從1997年以來,這塊主營業務相當穩定,并且在地區上形成了壟斷地位。但1999年,通和有限公司光電制造的一項新業務得到了發展,年底,這項業務就有了可觀的利潤貢獻。管理層預期在3到5年內,這項完全市場化的新業務能夠快速發展起來,并占有20%的市場份額,達到8000萬元的銷售收入。但無法想象的是,這種可觀的發展局面或許不見得是件好事。通和公司的兩大股東都是國有單位,他們制定了通和公司核心管理層的薪金水平。總經理和副總的人事權直接來自于國有大股東,薪酬待遇和激勵機制都要有董事會進行決議。這一水平參照該國有單位公務員的水平制定。因此他們沒有可能拿的更多了。 總經理辦公室要進行的計劃就像一個私密行動,他們以個人身份與一家咨詢公司接觸,試圖在理論上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但改變這種框框碰到的困難是難以估測的。他們和咨詢公司共同制定了一項管理層收購(MBO)方案。這是一個一舉解決薪酬和產權問題的設計:通過負債融資,通和的高層管理人員將獲得公司股權,并入主董事會,從而貫徹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化運作。通和公司核心層對這個設計方案寄予很大希望,他們將準備以銀行貸款取得公司40%的股份。這個流行于歐美企業的杠桿收購方式使他們茅塞頓開。 但2002年底,通和公司的董事會上仍然是國有部門的代表。他們討論通過了一項下年度光電產品的生產計劃,明確了工作方向:全力遏止住現有客戶流失。而MBO提案僅僅是鏡花水月。2001年底,王健辭去通和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公司陸續離開了3名高管人員和3名高級工程師。目前通和公司的業務收入不到2000年的二分之一,僅僅保持著公司的財務平衡。 2002年歲末,關于MBO的喧嘩不絕于耳,但更多MBO方案的擱淺仍然是一種必然。1999年四通集團開創了我國第一例以MBO方式進行的公有制企業重組案,但它并沒有給這條道路指明方向,隨后的MBO規則仍曖昧不明。僅僅在兩三年時間,MBO就在中國企業中形成了一個小高潮。迄今為止,僅在上市公司中,已有粵美的(000527)、深方大(000055)、宇通客車(600066)、佛塑股份(000937)、洞庭水殖(600257)、特變電工(600089)和勝利股份(000407)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MBO。而還有許多上市公司的MBO計劃在悄悄的策劃之中。奇異的是,這些案例都不能為“經理層融資收購”方式提出規范性的做法,而MBO的操作性仍然疑霧重重。 錢貨兩缺 所謂“經理層融資收購”即“Management buy-out”。是目標公司的經理層利用杠桿收購這一金融工具,通過負債融資以少量資金投入,收購自己經營的公司。理論上,經理層收購的動機可能包括股東機會主義行為、經營者報酬、代理成本、自由現金流量、接管防御等。而從我國的企業實踐看,實施經理層收購最直接的動力仍然來自“明晰產權”的迫切要求。通和公司的薪酬矛盾之下掩蓋著的本質問題也是如此。事實上大多數被“內部人控制問題”搞的焦頭爛額的國有企業似乎能從經理層收購中看到一線曙光。 執行“管理層收購”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步驟:它需要制定一份收購計劃,包括收購行為的主要參與者以及他們的作用和利益,如何融資、企業資本結構的調整和收購完成之后的操作計劃等;第二步是進行資金籌措。收購企業都需要大量融資,內部經理層則更為迫切。其融資來源主要有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基金投資、賣方貸款和收購法人的投資。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不少金融機構愿意為公司收購提供經濟援助,經理人往往只要付出1%—5%的資金即可獲得企業50%左右的股權和經營管理權;第三步即接管改組公司,完成收購。 但是,能完成這三步的中國企業寥寥無幾,大多數MBO方案像通和公司的情況一樣不了了之。 “我們想購買自己的公司,這就是那個提案的實質,可是我們要首先找到一個‘杠桿’。我們從家里帶來了自己的存折和現金,當然,離完成收購所需要的資金還相差很遠。但我以為MBO這種方式能幫助我們。”王健說。當時他準備了十萬元現金,并希望得到十萬元的銀行貸款。事實上,他們得不到任何幫助。收購資金來源是困擾MBO的首要問題。沒有人肯定地知道MBO的收購資金來自哪里,大多數人試圖從發生過的案例中找線索,可即使在市場上鬧得沸沸揚揚的粵美的、深方大和宇通客車,都沒有披露管理層用于收購股權的資金來源。在國內已經發生的MBO案例中,管理層大都對收購資金來源諱莫如深。尤其難懂的是上市公司的收購資金,分攤到高管人員身上達上千萬元,要在一定期限內以現金方式支付這筆資金,簡直是一個魔術。MBO是一項大規模的資本運作,管理層購買股權所需要的大部分資金無疑需要外部融資。然而,就目前的法律條件下,幾乎沒有合法的融資渠道。國內商業銀行禁止將貸款用于股權性質的投資;企業之間的資金拆借也相當狹窄;指望似乎沒有法律障礙的風險投資僅僅是一廂情愿。“當我起初為MBO方式叫好的時候,只不過像傻瓜一樣找到了畫在紙上的一塊餅。”王健說,“不過,我很快明白了這一點。” 通和公司管理層收購的問題不僅是沒有錢,即使他們能忽略這個問題—讓我們想象一下,他們也沒有“貨”。這是一個看得著摸不到的東西。通和公司管理層要購買的“貨”是國有股權,這是一根敏感神經,國有股權的變更需要經過財政部的審批,需要面對國有資產是否流失的問題。國有股權并非市場上等待交易的商品,沒有貨架,也沒有導購服務,真實情況是:在這筆交易上沒有可以保證的底線。除了原始股東不愿轉讓或轉讓價格無法談攏,現實操作中最普遍的問題是國有股權的轉讓問題會涉及多個政府或法律部門,種種有關規定與司法解釋給國有股權轉讓形成極大的障礙。有時你要面對這些上級部門之間的復雜關系,一項收購計劃或許只能成為各個管理部門相互扯皮的犧牲品。不計其數的管理層收購計劃只是一個白日夢似的幻想。 只有幸運兒能進入到討論價格的階段。但這依舊是一個有挑戰的問題:以凈資產定價的收購,開始引起了市場人士的警覺。在粵美的和深方大的實際收購中,出現了低于凈資產的價格,這使歷來以凈資產為標準的轉讓價格成為投資銀行界關注的焦點。對一個公司真實價值的評估,是國際市場并購中一個重要技術環節,也是投資銀行的核心技術之一。但是,在國內大量并購實踐中,身懷絕技的投資銀行家們卻常常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因為并購雙方往往簡單約定收購價格按照每股凈資產左右執行。事實上,每股凈資產這一指標本身就有可操縱的空間。更重要的問題是,最終確定下來的價格與目標公司的價值毫不相關,這是一個扭曲的交易。藏在其中的原因是,買賣雙方最巨大的獲利點常常是在二級市場,因此,所謂轉讓的具體價格已經不成為交易的核心因素,因為有一塊更大的增量利益來彌補雙方在價格上的巨大差距,交易往往草率達成。這是否形成國有資產流失?是否對市場投資者有失公平?有關人士認為,管理層以凈資產為標準購買公司股權實質上是一種特權,普通投資者毫無平等地位。《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和《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已經確定了各種收購主體平等的市場地位,并規定“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原則上采取公開競價方式。”實際上,真正的價值也許會高于或低于凈資產,關鍵是要通過市場來完成定價。管理層收購的定價慣例開始受到質疑。 此外,管理層作為收購主體必須為自己做好“安排”。合法而巧妙的構造收購的法律主體在現有條件下十分關鍵。由職工持股會持有上市公司股權的行為已經被禁止;而管理層個人直接持股過于敏感,并且面臨嚴格的信息披露義務。從實際考慮,MBO的收購主體一般由中間機構即普遍采用間接收購方式完成收購,一般是管理層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者利用第三方收購目標公司股權。為避免與上市公司發生關聯關系,中間機構的股東結構和多個層次的關聯設計頗為重要。這種設計可以直接決定行使信息披露和承擔法定義務的主體發生變化,也使有關審批機構的層級有所不同。隨著《信托法》的頒布,信托法律成為財產關系的一種有效的保護制度,管理層收購將能夠運用“信托”的法律關系解決MBO過程中收購主體難以構造的難題,同時也可以規避過多的政策風險。 艱難的探索 綜合看來,在現有法律框架內,推行MBO的疑問還相當多,這當中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企業家能自己買自己的公司嗎?有沒有例外條例?他們是否有持股數量上的限制?如何保證股東和雇員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做何規定?收購后的公司承擔哪些義務?盡管如此,投資銀行業界普遍認為解放管理層收購,作為一項重要的體制創新手段,是產權改革深化的必然需求。 也有觀點對MBO持謹慎態度。一些企業的管理層在實施MBO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的關聯交易,致使上市公司資金嚴重外流。而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巨額收購資金也令人費解,這筆龐大資金的來路或許將永遠成為一個迷團。實施MBO之后的公司究竟如何?有沒有起到效果,公司經營管理是否有所改觀,財務指標是否向好,現實世界中的這些問題依然存在。一種觀點認為,我國MBO的出發點與西方有本質不同,成熟市場的MBO多數是從二級市場購買股權,收購完成后往往由私人控股,股票同時停止交易。我國管理層持股有異于此目的,實施MBO后僅僅相對控股,不期望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統一和私有化,真實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資功能。這就可能造成收購后,大股東侵吞中小股東利益的條件更加便捷。前階段宇通客車董事會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決定書指出,宇通客車在編制1999年年報時,采用編制虛假記賬憑證等手法,共計虛減資產、負債13500萬元。主要是兩項資產:虛減銀行存款4500萬元,虛減短期投資9000萬元。 實施MBO后,管理層與中小股東的利益表面上趨于一致,但實際上情況要復雜一些,由于管理層持有的是非流通股,其與中小股東的利益還存在相當的差距。非流通股的股價大多以每股凈資產為標準,而中小股東的購買價格來自于二級市場。兩類股票表面上同股同權,按照統一的分配方案執行收益分配權,但由于購買價格不同具體到利益分配上就有巨大的差別。因而,通過高派現的分配方案,實際上管理層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套取”中小股東的財富。俄羅斯在私有化運動中曾大量出現MBO形式,由于規則不夠完善,致使MBO成為掠奪國有資產和侵吞其他股東利益的行為。 MBO的情況讓人失望了嗎?不,環境正在改變,更多的力量在積極推進MBO。資金來源的問題正在解決過程中:新華信托已經推出了“MBO資金信托計劃”。規模為5億元人民幣的新華信托基金,其中2億元用于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這是我國第一家浮出水面的MBO基金,它的誕生引起了證券界和信托業的極大關注。在法律上,信托基金這樣運作是不存在障礙的。根據規定,信托公司管理運用信托資產時,可以采用出租、出售、貸款、投資、同業拆借等方式進行產業投資、證券投資或創業投資。這就意味著,信托資金投資于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和產權市場都是被許可的。運用信托基金可以部分解決MBO過程中收購資金的來源和安全性方面的難題。但要說信托基金真正暢通無阻還有些為時過早,我們要了解信托基金是否有能力持續運轉需要假以時日,關于MBO的種種問題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切仍然在艱難的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