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劍客論三國:聯盟謀略人才一個不能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7日 13:10 《英才》 | ||
高中: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工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學習聯吳抗曹的思想,要學會借力打力,就像打太極拳一樣。 張寶全:三國講謀略,是從個體的角度,在戰場中怎么決勝。而今天是怎樣面對游戲規則的問題,中國最缺的是公共游戲規則,中國人最缺的也是遵守公共游戲規則,這是企業發展中很多弊端和毛病的根本。 姜汝祥:企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會有奇跡,但絕對不是奇跡的累加。任何奇跡累加的最后,都是對于根本規則的破壞,最后導致類似三國的局面,好像都贏了,其實大家都輸了。 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三劍客論三國 聯盟謀略人才一個不能少 文.本刊記者 王悅承 嘉賓: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政府合作項目水務督察專家高中 今典集團董事長張寶全 嘉賓主持:北京錫恩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姜汝祥 地點:新浪網聊天室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本《三國演義》,翻演多少人間悲喜。而其中的權謀、詭計、智慧,又在現代社會中一演再演。 從本期《英才》開始,《時人實錄》欄目將探討“古典文化對中國現代管理的影響。”沒想到出師不利,先是制作檔期一改再改;更沒想到采訪當天,趕上北京最大的一場霧,以至嘉賓主持姜汝祥飛機誤點,因而當天對話播出的時間也改了三次,弄得一大群網民“怨聲載道”,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因此自稱文化程度不高的高中入場便說:“主持人原來不能像諸葛亮那樣通天文。”其實此公乃工商管理碩士出身,且有在多家跨國公司任職業經理人的經驗。于是一見到房地產大亨張寶全就“不懷好意”地說:“房地產商不應以‘草船借箭’的方式向銀行借款。”倒是張寶全坐得住,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慌不忙地應對。 此三人個性迥異,對起話來互不相讓,是張冠李戴也好,是牽強附會也罷,看官請仔細閱讀,這倒應了《三國演義》的一句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國聯盟與現代企業聯盟 姜汝祥:三國時期的結盟與今天的企業并購和聯盟相比,有何異同? 高中:結盟的前提在于各方力量都是有限的,其目的都是為了對財產和權力進行再分配。但是現在很多跨國集團已經不再純粹屬于某個國家,如索尼,它既是日本的,又不是日本的,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公司的股份組成中有多國的血液。所以我們會發現在英國石油公司的董事會里,坐著好幾個世界最大汽車公司的總裁。這種結盟使得企業在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上都獲得較大的利益。 張寶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吸納或者聯合一些有利因素,以達到戰略目標,包括對抗強敵或者獲取某種競爭優勢等。無論是在三國的軍事戰爭還是在今天的商業競爭中都是這樣,只不過表現方式不一樣。 由于中國的制度或政策方面的原因,房地產企業還比較難結盟。結果,中國房地產商都是在各自為戰,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僅僅北京就有3000多家房地產企業,如果加上那些沒有什么業務的企業,大概有六七千家。 高中:中國有句話叫“寧當雞頭,不做牛尾”。我們的經濟是從小農經濟開始的,強調一家一戶都要搞好自己的家族企業。這種觀念一直束縛著企業的發展。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講,現在是一個恐龍的時代。摩根銀行吃大通銀行,合在一起就是6900億美元,里昂農業信貸也是四五千億美元,日本鋼管和川崎制鐵的合并規模也非常大。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工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學習聯吳抗曹的思想,要學會借力打力,就像打太極拳一樣。 姜汝祥:三國以后,中國歷次戰爭中不缺乏結盟,在武俠小說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的結盟。既然中國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那么在今天的商業競爭中理想當然會出現同樣多的結盟,但是為什么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張寶全:可以說房地產企業已經開始進入三國的結盟時期,企業要生存就必須規模化和專業化,必須借助企業之間的直接結盟或者間接結盟,獲得資源的組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高中:我不認為沒有出現。以中信集團為例,中信是中國一個非常大的金融機構,不完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中信專注于金融領域,并購了一些銀行,這些并購都是很大的手筆。大的聯合是勢不可擋的,比如香港經濟正在走下坡路,這時候香港企業就會和很多大陸企業聯合起來。 姜汝祥:三國時代的結盟思想與今天中國企業競爭的結盟思想的本質是一樣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農業文化,與商業文化中的企業經營是有所不同的。農業文化中的戰爭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利益,如爭奪王位,所以這種軍事聯盟的特點就是以戰爭的形式出現,結盟與否取決于能否把第三方打敗,一旦打敗第三方以后,結盟便立刻分解。 商業文化中的企業經營不僅要為員工創造效益、為社會創造效益,還要為股東創造效益,所以企業受到多種關系的制約。 我對結盟問題的結論是:中國企業靠單打獨斗做成500強,是走不通的,必須通過企業的兼并、聯盟、合作,最后形成一個大的集團,這樣才會形成良好的行業結構。 三國謀略與現代企業謀略 姜汝祥:《三國演義》里有非常多的謀略,過去常講“男不讀三國”,意思就是說讀完以后,人就會滿肚子陰謀詭計,兩位嘉賓是怎么看三國謀略的呢? 高中:“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事;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城”,就是這個意思。謀是一個大的戰略,計策是怎么也出不了《三十六計》,但是《三國演義》把該用的計策都用上了。三國有很多謀略,而且都屬于未戰先謀,我們做商業也是這樣,需要多做一些戰略策劃。 張寶全:謀略對房地產而言就是一個經營思想,經營思想決定你往哪個方向走,決定了所有具體操作的動作。房地產行業是一個投資額和風險都比較大的行業,有一個產品開發周期,假如大家的經營思想都千篇一律,就很難把特點顯示出來。如果你的經營思想能夠恰到好處地把自己的優點對位于市場的需求,那就比較容易在市場中獲得勝利。 地產謀略很多,以前說地產賣概念,就是很典型的一種謀略。比如在今日家園的開發過程中,當時的定位是經濟適用房,后來出現了人們所說的銷售“井噴”。但是在第一批經濟適用房出來的時候,全北京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人滿意,人們都在抱怨。這種抱怨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個市場機會,抱怨說明嫌遠嫌不好,我們就去開發更近的、更好的經濟適用房。如果這種概念能夠形成的話,市場機會就會向你傾斜。 網友:三國時候是戰場,今天是商場,從謀略的角度,為什么人們說商場“如”戰場,而不說戰場“是”商場呢? 張寶全:不能把三國戰爭中的謀略和商場的謀略做簡單的對應。我們可以把三國看做三個單位,在封建專制的基礎上就是三個人。三個人之間并不需要游戲規則,任何一方能夠獲得勝利的話,它就可以強于另外兩方。 但是今天企業中的兼并、聯合是很不容易的,為什么呢?因為企業是一個獨立的經營單位,不是在社會上具有獨立權力的個體,這時候他們之間的組合有賴于我們的基本制度,如果基本制度不能夠對兼并、重組、戰略聯盟形成一種保障,那么這種組合就是毫無意義的。 今天再講《三國演義》的謀略,和過去是有差異的。中國的企業和西方的企業有很大的不同,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文化是人治文化,西方是法治文化。 姜汝祥:戰場有兩個特點:第一,要絕對消滅對方;第二,毀敵一萬,哪怕自傷八千也是勝利。但是在商場上,通常的情況則是雙贏。即便在有輸贏的時候,也不需要以非常血腥的方式來體現。 西方有很多規定好的法律條款,在企業競爭中大家的智慧體現在這些條款的背后。中國傳統文化是人治文化,沒有諸多法律條款,余地就會特別大,這樣一來就會產生出對謀略的一種崇拜,人們可以不擇手段做很多工夫。結果,堂堂正正的東西越來越少,背后的東西卻越來越多,這就極有可能過分夸大謀略者的作用。換到現在的企業,就相當于過分夸大企業家的作用,過分夸大極個別人的作用,而忽略員工的作用。企業的競爭,其實是員工的競爭、是團隊的競爭,團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以謀略為中心,團隊只不過是謀略里一顆棋子。 網友:三國留下來的這么多謀略,對我們打敗外企是否有幫助? 高中:中國要面對國際化的三國。古代的三國講的是國內的事情,用的是同一種語言;中國現在面臨著新三國,我們需要國際化的知識,加上古代的智慧,還有法治,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規則。 張寶全:如果站在國際化的角度來看,三國的許多東西是應該批判的。三國講謀略,是從個體的角度,在戰場中怎么取勝。而今天是怎樣面對游戲規則的問題,中國最缺的是公共游戲規則,中國人最缺的也是遵守公共游戲規則,這是企業發展中很多弊端和毛病的根本。企業可能通過一些謀略在混亂中取勝,但這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做不到,也做不好。最后可能斗來斗去,這三個人都沒有贏。 我剛才是順著說,張先生反著說,我說古代智慧的借用,他卻批三國。我是想房地產公司不要用“草船借箭”那樣的謀略,向銀行借錢。我對房地產公司有看法,沒偏見。 姜汝祥:謀略包含了弱者怎么樣戰勝強者,怎么樣發揮人的能動性以成為強者的含義。極強者對付弱者,是不需要謀略的。弱者要以弱勝強,就需要謀略,這時候就體現了人的思想成分,是用腦子打仗,不是光用力氣打仗。從這點來說,三國的謀略毋庸置疑是世界謀略中的寶庫。 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得失不僅反映在以弱勝強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遵循基本的商業規則,這是企業能做大做強的基本原因。世界上沒有一個偉大的企業是靠坑蒙拐騙做出來的,也沒有單純靠謀略做出來的。它們需要依靠企業的內部,包括管理體制、運營流程、價值觀等,它們在這些方面所花費的工夫,遠遠超過謀略方面。 因此,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對于可能出現的奇跡是保持克制的。企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會有奇跡,但絕對不是奇跡的累加。任何奇跡累加的最后,都是對于根本規則的破壞,最后導致類似三國的局面,好像都贏了,其實大家都輸了。 三國人才觀與現代企業人才觀 姜汝祥:三國的時候群雄并起,人才紛爭非常精彩。劉備、孫權、曹操的成功,都得益于他們的人才觀。曹操的人才觀是:打仗的時候,哪怕你臭名遠揚,但只要本領高強,一樣委以重任;治國的時候,則講求道德。但劉備不是這樣,他從一開始就非常善于收買人心,所以會有摔阿斗的故事。孫權則非常講究團隊。那么三國的人才觀和現代管理中的人才觀有何異同呢? 高中:人才問題太重要了,這可以從三國的人事主管看出來,他們都是一把手。如今,中國最缺少的是國際性人才。大企業要真正實現全球化,就必須走出國門。我預言,由于中國現在的經濟強勢,在5到10年內,是很多企業大步走出國門的時候。 另外,我們要重視對人才的培養。諸葛亮剛剛加盟桃源三結義以后,曹兵來犯,只有幾千兵士,如何抵御大軍呢?諸葛亮輕搖羽毛扇說,馬上廣招民兵,由他親自來培訓。所以一要選拔,二要培訓。 張寶全:三國因人而勝的例子非常多,也有用人不當而失敗的例子。在今天的企業中,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人,人決定了企業的利益,決定了企業的發展,也決定了企業的大小。這和財富的概念和運營的形態有很大關系。在農耕社會,財富是不動產,而在今天的資訊社會,財富由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構成。 所有的企業都是靠人來運營的。同樣的設備,同樣的原材料,卻會生產出不同的產品,這是因為人的不同。中國的企業能否贏到最后,笑到最后,關鍵在于能獲得多少人才。要獲取人才,首先一條就是要贏得人才的認可,再就是能夠讓他們充分地發揮,在合理的物質財富基礎上,產生精神財富。 網友:呂布是死在自己人手里的,張飛也是被自己的手下割了腦袋,兩位老總怎么看企業老板和手下人的關系? 張寶全:在中國企業老板和手下的概念比較明確。在西方這種概念會相對弱一些,西方企業發展時間比較長,有成熟的企業體制,老板就是股東,股東不是一個具體人。但是在中國的企業里,大部分老板就是具體人。這就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包括家長制、英雄主義等。很多企業老板很聰明,但在發展壯大以后,一個決策就把企業給毀了。小企業中,家長制是可以行得通的;公司慢慢發展壯大以后,家長的色彩應該淡化,這時候的老板就應該考慮讓自己退出去。 高中:我在美華集團(MWH)任職多年,該集團已經有236年的歷史了,工作滿3年的雇員都可以購買股票,它的股票不上市,內部股票增長率很高,在20%以上。由于每個人都是股東,他們對公司每一張紙怎么用都會計較,他們都在考慮怎么創造業績,這樣的企業會越做越大。 西方的企業制度就像是一個個小單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他們一起發揮智慧來發展企業。而三國時期是動輒就斬首,以這種方式來分配有限的資源。 姜汝祥:三國時期與現代商業競爭中的人才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怎樣把人調動起來以獲得最后勝利。在企業所有要素中,只有人的彈性是最大的。 這一點上,三國里有很多用人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曹操,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思想非常明顯。劉備剛剛開始崛起的時候,關羽只是一個公部長,當時袁紹就說,我派一個公部長出去,豈不是被對方恥笑。曹操說,讓他試試看,不行再說。再看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是不是高級管理者,不是看他的職位,而是看他所思考的是員工的問題還是總經理的問題。如果總經理思考的問題是一個員工的問題,總經理就是員工;如果員工想的問題是總經理的問題,那么這個員工就是總經理。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國演義》的人才觀與西方的人才觀是共通的。 諸葛亮有很高的才能,但是當年的知識分子只相當于一根毛,必須附在別人身上,只有覺得皮是對的,才能附,否則一輩子就完了,所以就有了“三顧茅廬”的典故。當社會結構發生變化以后,延續下來的這種心態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桎梏。員工跟老板合作的時候,希望老板先表現,你對我三顧茅廬,我再來釋放潛能。但現代商業的人才觀恰好反過來,員工先表現了,老板才決定要不要。 網友:三國里面,經常講到對于重要人物的強調,比如說伏龍鳳雛,兩人得其一可得天下。兩位做企業的時候,是否也會找這種非常重要的人才呢? 張寶全:中國的企業現在最大的障礙和困難,其中的一點就是人才,準確地講是缺乏優秀職業經理人。比如說,我現在就非常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職業經理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我把企業帶到這個層面,再往下發展不是我的長處。但是職業經理人不僅要善于經營,更重要的還要有職業精神。這個問題歸根到底是制度和游戲規則的問題。比如說,在美國是不存在回扣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序進行的。中國的企業卻要面對很多無序的東西。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而且如果到處都是河,天天都在河邊走,就連一雙干鞋沒有了。 高中:對這個問題我想分兩方面來看。外國的職業經理人我見得很多,看好他們,又不看好他們。很多跨國公司派到中國來的人,把在中國的投資搞砸了;還有很多的CEO,盡管法律上規定不給回扣,不許現金流轉,但是因為權傾一時,一張支票,就可以把幾千萬放到自己的親戚朋友那里去了。 姜汝祥:中國古代文化有很多糟粕的東西,其集中反映在把人的能力夸大了,把共同遵守的制度和道德觀念弱化了。這樣就導致在今天的商業競爭中謀略的大量濫用,導致了商業上很多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現象。 一旦我們把法治作為基礎,中學很多東西都可以為用。中國文化這么優秀,創造出來的東西一定博大精深,然而中國現在的商業社會做得是遠遠不夠的。與韓國、日本作比較以后,我們會非常清楚地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斷層,這個斷層跟計劃經濟有關,跟反傳統、反文化的行為有關。也正因如此,我們才需要不遺余力地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 最后請兩位嘉賓用簡短的語言表述對中國古典文化和現代企業管理的結論性觀點。 高中:可以借鑒不可以套用。對于《三國演義》,我重視三個字:第一個是勢,第二個是謀,第三個是人。 張寶全:最重要的是對傳統文化重新看。我們要重新關注我們的傳統,重新認識我們的傳統,重新發掘我們的傳統,由此我們可以獲取很多有益的東西。 張寶全小檔案 張寶全早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自言從事過中國社會幾乎所有的職業。下過鄉、當過五級木匠,1976年入伍,當過戰地記者和貓耳洞作家,后于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那年撲通跳進了炒得火熱的房地產市場,4年后憑借今日家園托起“井噴”奇跡,2001年被譽為 “中國房地產十大風云人物”。 高中小檔案 高中曾留學德國,在瑞士獲MBA學位,個人簡介上印著眼花繚亂的各種職位,大部分是跨國公司的高級管理職位。作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中國合作項目的水務督察專家,在自己的電子郵件中取名sirwater,名片的另一面是富有個性的黑白照,你可能拿到的是穿軍裝的高中,可能是穿唐裝的高中,也可能是穿西裝的高中,像他的職位一樣讓人眼花繚亂。 姜汝祥小檔案 姜汝祥是工程學出身,碩士學經濟學,博士學社會學。在摩托羅拉淘金幾年后,到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從事跨國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海歸后創立北京錫恩管理顧問公司,因研究本土優秀企業與著名跨國公司的對比而聲名大振,為“留學回國十大創業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