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姚紅蕾
對于一件擺放在公共場所的物品,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它是誰的,這是一種原始的所有權的概念。對于企業,我們卻常常忽視這個問題。討論企業家價值的問題離不開企業家與企業的關系,企業家離開具體的載體——企業,就如同沒有土壤根基的樹木,只能是虛無的。今天從經營者持股的角度來關注企業家價值,在追求規范公司治理和如何實現人的價值兩
個方面顯得非常必要和有意義。
1937年,科斯對于經濟學的巨大貢獻在于解決了關于企業這個組織形態產生的定義,他把企業定性為“比市場減少交易成本的組織”。重新審視科斯交易成本理論,他只解決了一個企業經濟性的問題,但企業不僅僅是經濟的組織,它還是社會的組織,而恰恰形成企業個性的原因絕大部分是緣自于組成組織的個體——人的不一樣。
事實證明,在近些年來的發展中忽視企業作為人格化的一部分特性,也確實給我們的實踐工作帶來了許多的困惑和誤導。因此,我們認為企業的人,特別是人的中間力量——企業家和企業的關系不應僅停留在簡單的短期雇傭關系上,尤其是在現在的國有企業及其類似的企業中。
劉紀鵬教授曾在證監會獨立董事培訓班上有過對公司這種組織形態的論述,他認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絕對統一。但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社會分工的日益專業化,這種狀態與現實生活只能是理想的、不可能的。目前大多數的企業狀況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完全脫離,而這種極端狀態也正暴露出令眾多投資人十分頭痛的弊端,即所謂的“委托—代理矛盾”。在兩難之下,于是就有了折衷的提法:追求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對統一的可行性,讓經營者成為某種程度上的所有者,實現兩權的相對統一。
有關價值的討論,其實經濟學早就講述了最樸素、客觀的規律。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僅停留在原有勞動力要素市場來看待人的價值問題已經顯得很蒼白無力,作為企業家,你要求他的價值與股東價值要一致,卻在反映股東價值的市場上找不到企業家價值的衡量尺度和平臺,很難達到實現與股東價值相一致的目標。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論背景和實踐需求,上海榮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推出了《從ESOP到MBO:知本的價值》這本書,它詳盡記錄了近些年來公開的官方和民間的實踐活動,并結合國外規范的運作經驗對其中一些規律性的成熟做法做了很有建設性的綜合和探索,它對認識經營者持股這件事情或者是管理操作這件事意義非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