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收購中一類很重要的角色是金融買家(有時也稱為財務性并購)。與一般的戰略投資者注重產業不同,金融買家看重的企業本身的商品價值。它的特點是:沒有產業情結,企業是可以交易的商品、資本優勢明顯、最大的獲利點不是通過產品經營獲得,而是通過資本交易完成、本身沒有產業經營的經驗和背景,必須借助職業管理團隊。
與國際上金融買家不同的是,美國的財務性并購在80年代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是完善
的金融市場及各種金融工具的使用,而中國的財務性并購很大程度上是緣于證券市場初期不規范所帶來的暴利機會,沒有各種金融工具比如杠桿等可以使用,靠的是資本運作積累的巨額資金。因此中國的財務性買家的資金的來源和身份便多了幾分神秘。
這類人對市場的積極影響是:1、在中國,此類并購成為推動產權自由流動的一支積極力量。2、對企業治理結構完善有推動作用,當企業價值被低估或者出現問題,便有可能導致控制權變更,這對管理層履行勤勉盡職的責任起到督促作用。3、資本有時會打破一些行業自然發展整合的趨勢,加速某些行業整合的速度。消極影響就是帶來投機炒作之風,經常導致重組效率低下。
我對目前國內市場上的金融(財務性)買家有兩點擔憂。一是他們是否有產業經營的心情,因為資本運作高風險、高收益,縱橫開闔,而產業運作則需要腳踏實地,苦心經營。二者的理念完全不同。二是他們是否有產業經營和整合的能力,這幫完全沒有產業背景的人突然闖入產業,他們在品牌的塑造上、管理上、營銷上,有沒有足夠的資歷和閱歷去改變和駕馭這么大企業。老實講我有點擔憂健力寶這個案例,因為它的改變太大了,整個是一種地震式的變革。產業經營還得依靠一個團隊、一個體系,現在這個團隊、這個體系崩潰了,引入了一些在飲料界的人,但這些空降部隊能不能融合進來?
但是不管怎么樣,對金融買家不應有道德的評判,如果其沒有違反法律的行為,而且能夠通過并購創造出財務的增量,就是無可厚非的。其實在目前中國真正遵紀守法,而且又善用各種金融工具的金融買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作者為東方高圣投資顧問公司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