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鄧波
*你學習了,你就真會學習嗎?*
最近,《深圳周刊》的一篇文章談到,學習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病”。公司的總經理在讀EMBA,財務總監在讀ACCA,技術總監在讀在職研究生,市場總監剛剛提出申請:到英
國愛丁堡大學自費進修半年。即使是辦公室的秘書,現在也在參加某大學的中文專業自考。他們統一的“病癥”是:沒有自己的業余時間,不知道學到什么程度算好,總覺得不學就會心里發慌;一離開讀書和考試,就會無所適從。他們甚至不知道,學習這些知識,到底有什么意義——他們患上了學習強迫癥。在某些壓力大的城市中,甚至全民掀起了學習的“大躍進”。
學習的意義和緊迫性毋庸置疑,但某些企業學習的物質成本和時間成本越來越高,而效益并沒有相應增長,我們也同樣不能回避。那么,學習病是怎么得來的?如何消除這種病癥?這對每一個追求上進的人,對每個追求增長的企業,都是一個有意義的探討。
企業高層領導經常有機會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各種專題的研討,他們不惜一擲千金去讀EMBA、IMBA,有一位企業家甚至有點炫耀:這幾年他幾乎沒有在企業里,甚至沒有在國內——他在拎著包滿世界去聽課。于是,他們會經常感慨自己進步太快,而抱怨中下層員工思維過于落伍,很多決策、理念無法被大眾理解和執行。怪哉!學習的結果,居然只是使他們之間出現了思維鴻溝!于是,他們在憤然間決定創建學習型組織。在憤然間缺少對學習本身的規律的冷靜思考。
*學習中,你失掉判斷力了嗎?*
殊不知,過于盲目的學習,也會造成我們思維的混亂,也會丟掉我們對萬事萬物運行本質的思索。
我們的企業家為什么會拎著包到處追蹤演講?這是因為我們缺乏選擇和自悟能力,太過于“尚賢”,以致我們對于某些理論某些經驗,總是盲目地認知它的可靠性和價值的絕對性。
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說:每本書強調的側面都不一樣,特別是這些書的表述方式往往丟掉、或者表達不出來一些在一個人成功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原因。如果你了解量子力學或者復雜性科學,你就會明白過去的自然科學習慣用確定性的語言,諸如只要這樣做,再那樣做,就肯定得到什么,都已經不再適用了。20世紀自然科學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找到了一種可以更準確描述自然界本原狀態的概率語言。就像天氣預報一樣,過去的天氣預報說,明天是陰有雷陣雨,現在改成降雨的概率是百分之多少。這個改進就是人類認識上從定性到定量的革命性變化。造就一個人(或一個企業)成功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不亞于天氣預報。如果非要用確定性的語言來描述,經常適得其反。
我們卻胡亂地把很多書、很多語言、很多抽象的理論、很多人的成功典故灌輸到自己頭腦里,簡單地照搬照抄,甚至是斷章取義,最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徒然地疲憊。這是因為,我們一些還不夠成熟的企業家們,尚不具備剔除糟粕、歸納綜合的智慧和自我悟道的能力。而這就使得我們經常把表象的細枝末節的東西當成真理模仿,比如我們知道有這樣一個片斷式的說法:看一個企業管理的怎么樣,首先要去看廁所。某一天,在一個商業對話節目現場,主持人問一位非常有名氣的中國民營企業家:你如何考察你下屬的企業呢?這位企業家毫不思索回道:我每次都去看廁所。臺下的專家立刻反駁:如果每次都看廁所,這會讓下面的企業摸到規律去造假迎合,而有效的檢查是沒有規律可循的。對此,這位企業家顯然始料不及。
老子認為:真正的學習并不是為了單純地求知,而主要是為了體道。相反,如果人的心智活動愈向外馳求,外在的經驗知識積累得愈多,又不能和直接經驗連結,不但不能獲得關于“道”的“真知”,反而與之疏離得越遠。
*學習中,你真的變革思維了嗎?*
在西方社會,公司的目的是非常清晰的。目的就是利潤、回報。新古典理論認為:“公司存在的目標是投資回報最大化。”主流商學院都持這一理論。但現在已有很多人開始反思:公司的目標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使投資回報最大化?有人說:這太可怕了,是不是為此就可以不擇手段了?是不是意味著那些擁有資本的人才是唯一重要的?其實投資回報就像氧氣一樣,沒有不行,但如果只注意呼吸,那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彼得·圣吉認為:致力于人的發展的公司才是偉大的公司。在我們談到管理的時候,似乎就是控制:財務控制、生產控制……似乎就是那么幾個人在為其他人的業績負責。但是,控制、驅動總是針對機器的,試問:你能驅動你的孩子嗎?而現有的管理理念正是把商業活動當作了機器,現代人也總是把企業當作機器來管理。要知道,活生生的組織并不是機器,人是會抵抗控制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企業家在學習后,以及在建立學習型組織當中,仍舊只是把員工當作一個貫徹所謂變革的齒輪,或應該一呼百諾如一架通電就運轉的機器,那就說明,你自己就還遠沒有真正學懂。這時,我們審視一下自己,我們的抱怨,我們的急躁,我們的曲高和寡,到底是不是首先源于我們自身的偏差?我們骨子里的觀念到底改變了沒有?只有我們自己真正改變了,我們才有資格抱怨別人的落伍,我們才能帶領全體組織走出落伍。
不幸的現實是:一種理論產生,一種模式流行,急于效仿的人們大多忽略掉了對自身的審視,忽略掉了內在的方式和方法,而總想一步到達終點。在這種浮躁的心情下,他們產生了“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后悔”的理想、信仰與決心,卻不愿意為之進行細密的整體規劃,而徒然地空喊著口號。從中國首屆學習型組織國際論壇會上,我們聽到了幾家國內大型企業的演講。然而,這種演講如此的空洞、乏味,就反映了我們學習型組織的創建者的心智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某媒體隨后刊出的《彼得·圣吉擱淺中國》的文章,用擱淺一詞去理解學習型組織理論在中國遭遇的尷尬,也多少有點急功近利的味道。
記得錢鐘書先生曾入木三分地指出:“凡顯學,必是俗學。”是的,如果什么事已被嚷嚷得無人不知無人不議時,就大抵已偏離了這件事原先的主旨。因此,外界炒得越不亦樂乎,我們真正虔誠于此事的人就越應該更冷靜,更警惕。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別人陶醉于東施效顰之際,真正體味到它的本原。時下的企業學習正是這樣。□
責任編輯:孔龍
插文
你學習了,可你快樂嗎?
一個從借600元起家的小木匠出身的家居連鎖賣場老板,成為了彼得·圣吉在中國與CEO們座談會上的嘉賓。會上,他樸實的言語,給沉悶的會場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笑聲。連主持會議的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宋凱也風趣地“懇求”他:“你讓大家這么開心,你再說點什么吧。”就是這位曾經的小木匠,語出驚人地談道:學習時就像進入天堂一樣快樂。他說:快樂的團隊應該擁有一個能讓團隊快樂的領導。最后,他說出了一句質樸的真話: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快樂地賺錢,不快樂地學習,都劃不來!他叫車建新,紅星家居創辦人。
楊振寧先生在中國科技大學做報告時講到人才培養。他也主張要快樂地學習。這很像現在的足球,米盧就提出了“快樂足球”,并帶領國足快樂地進了世界杯。米盧感到:中國的足球過去都是要完成任務,壓力太大,那樣的足球是踢不好的。
真正的學習應該使整個學習過程都變得津津有味,充滿樂趣。很多培訓部門的領導過多地強調了學習的意義和學習后所帶來的成就感,卻忽略了學習過程的趣味性。連現在的中小學校里都已開始開展愉快教學法推廣,而我們這些曾經抨擊填鴨式教學、滿堂灌的成年人,卻在錯誤當中揮汗如雨。或許,大家太以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對于成年人的克制力和專注力給予了過高的期望,卻忽視了交流是我們從生到死不變的追求。而提前征求員工感興趣的學習方式、方法,對于學習型組織顯得尤為重要。
臺灣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碩英認為:如果你只將學習型組織視為業績最佳、競爭力最強的組織,那你就忽略了它的真諦。我們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才能再度擁有豐沛的生命力。否則,只一味追求階段性目標,個人或組織最后往往陷入不滿意,只得接受一種無可奈何的生命狀態,很難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能量。如果只是吸收知識,或者是獲得信息,這和真正的學習還有好大一段距離。人的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有必要為了興趣和真實的意愿學習,有必要在快樂中體會生命的質量。頭懸梁、錐刺股、死背八股文,才能成功的古訓,已然成為歷史。那種不在乎員工對組織學習意義認可與否的學習,就是一種虛偽的學習,一種走形式的學習。□責任編輯:孔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