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成長
本刊記者郭珍
中國成長企業100強“終于”擺在我們面前,用“終于”是因為這100強的確來之不易。
最初當我們同中華留學人員創業協會共同提出這個調研活動時,許多朋友不解,本刊一向提倡務實,拒絕各種形式的炒作,F在各種排名、打分滿天飛,企業已不勝其煩,做這項工作,是沽名釣譽,還是借機炒作呢?
其實我們的初衷僅僅源自一個樸素的想法——幫助那些經常接觸的成長企業。從雜志定位于中國成長企業那天起,我們就與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成長企業在一起,傾聽他們的嘆息、關注他們的思考、了解他們的需求。多年來,他們成長中最大的煩惱始終牽動著我們,那就是管理提升和融資瓶頸。能不能實實在在為他們做點什么?調研活動的雛形在腦海里產生了:為成長企業與投資商搭建一架橋梁,創造更多投融資機會。同時倡導更多對成長企業的關懷和關注。
投資商最看重的是企業未來的發展,也就是企業的成長性。如何發現成長,如何評估成長?經過專家評審組的多次論證,他們引入美國企業成長評估體系,結合中國國情,認為一個企業的銷售額增長最能反映企業的成長能力。最后確定以1999年-2001年三年的銷售額最大增長率(2001銷售額÷1999銷售額×100%)為評定標準,同時參考其他相關財務數據,范圍圈定在非國有控股、非上市公司,并且要求所報數據必須經具備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營業額和營業稅必須經當地稅務機關出具證明,這意味著調研將消除一切人為因素。專家指出,本刊作為一家媒體,不能僅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既然是調研活動,就要具有普遍性、指導性。
于是我們開始向全國的企業征集數據。沒想到難度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也許長期在不利的環境下生長,很多民營企業不愿拿出真實的數據;也許是虛虛實實的排名太多,企業聞而卻步。一次次電話、傳真,一次次澄清調研目的,一次次強調活動完全是公益性,不收費用。企業終于開始半信半疑地接受我們,當他們真正了解這次活動時,他們開始配合并積極參與進來。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給予了很多支持,對此我們深表感激。
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辛努力,九百多個企業標本匯集在一起。九百多個活生生的企業成長歷程通過這些鮮活的數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面對拒絕和冷漠,我們也曾有過片刻的猶疑。然而,對成長企業的長期關注所激發的責任又讓我們繼續前行。比起國有企業所享有的資源配置,比起上市公司的融資渠道,比起外資企業獲得的優惠政策,民營企業依然處于起點的劣勢。我們希望通過對成長企業發展狀態的調查,呼吁更多的目光關注他們,更多的雙手支援他們。
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生命力如此旺盛的企業群體。他們在缺乏融資渠道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的資金滾動完成資本積累;許多行業進入門檻高,他們在有限的領域里投資,將夕陽行業做成了高成長行業;他們得到的服務待遇差,交易成本高,卻創造了高利潤;他們缺乏保障機制,就依靠自身的嗅覺判斷防范危機。他們在高經營風險下,卻能更高的成長,不能不令人嘆服。
100強能夠容納的企業實在太少,有的企業從幾百萬元到上億元的規模,僅用了三年時間;有的企業已經達到幾十億的規模,仍以幾百倍的速度增長,這就是中國成長企業創造的奇跡。并且,這個奇跡依然在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