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蘇小和
/圖·宏偉
自從那個叫胡潤的美國人在《福布斯》上鼓搗出一個中國大陸富豪榜,一下子大江南北冒出那么多有名和沒名的富豪們,于是讓不少人憤憤不平,讓不少人喜上眉梢,讓不少人
借雞下蛋……
據說2002年底,這個美國小子還要繼續推出新的大陸百大富豪榜,只是這一次要像美國快餐一樣,推出全套的、嚴格的、標準化“食譜”,一句話要照單全收。不再讓大陸媒體們坐收漁利。
誰會是今年的魁首?誰又會出局?有的聊也好,無聊也罷,對一些人而言,這是一個正正經經的話題。比如2001年排名第15的上榜富豪楊卓舒就表態:“既然排上了名,就不希望從15名退到30名,也不希望從排行榜上消失,希望下次能排到10名。”為此還大張旗鼓地提出了一個口號:“建百年卓達”。
說實話楊卓舒能突然張揚,真托了胡潤的福。在此之前,除了河北人,鮮有人知道楊卓舒是何許人。
又一個關于金錢的奇跡誕生了。想當初,楊卓舒不過河北一名普通記者,僅用9年時間,居然個人資產高達21億之巨。
尤其讓各路老記們看不懂的是,同是碼字的,怎么楊就能給自己碼出個億萬的“金身”?
如果說楊命里帶金,一定有人會站出來說“胡扯!”如果說楊比一般人幸運些,似乎也沒有參照價值。那么楊的發跡,總得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吧?
楊卓舒有個著名的理論叫“無中生有”,中國有句成語叫“無獨有偶”。似是而非,走著瞧……
一位策劃人在說起楊卓舒的時候,簡練概之,楊是一位制造形式的高手,他的成功,不是某個人的成功,是中國當下某種說不清的經濟現象的成功。
在與楊卓舒交談的過程中,很少聽到他就公司的治理結構方法發表看法,也很少有具體的數字和事實,更多的是一些宏大的分析。對于記者提出的問題,楊卓舒似乎更愿意從政治、經濟、歷史、道德乃至審美等等諸多方面洋洋灑灑地說開來。如果不認識楊卓舒,第一次聽他講話,很難將他與企業家聯系在一起。
經濟項目還是政治項目?
在第二次采訪楊卓舒的時候,和他交流:“我們看了你的項目,聽了你的演講,感覺你不太像一個企業的董事長,倒是像一位主管城市建設的市領導。"
聽此,楊卓舒一笑,用他那一貫堅定的口吻說,“我所有的項目,既是經濟項目,又是政治項目。”
聽不明白,沒關系。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楊卓舒手上正在實施的幾大項目。今年8月初,楊卓舒滿懷豪情地對外宣布,卓達集團要在中國華北平原建造一個超一流的大城市。包括兩個重大項目:一是太陽城項目,終期目標是3萬畝,一期是6000畝,集科、工、貿、商、住、文教于一體;二是和藁城合作,為城市向東發展創造條件,修一條15公里長、120米寬的大道。從而形成一個以現有石家莊為基礎的華北中心大城市,并保證新增加的600-800萬城市居民及時就業。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宏大的構想。楊卓舒有著充分的理由來論證自己制造城市項目的可行性。在楊的眼里,石家莊市作為省會城市,現有220萬人口,規模太小。按照三個基本的城市指標,一是GDP在800億以上的地區,中心城市人口應在500萬以上;二是河北7000多萬人口,省會人口應該在500-600萬人口;三是中心城市輻射半徑所居住的人口40%應在中心城市。如此寬闊的城市發展空間,楊卓舒為自己找到了一堆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理由。
根據楊卓舒自己透露,制造城市的計劃已經取得了河北省政府,石家莊市政府的同意,兩級政府表示,將全面配合卓達的造城項目,讓河北有所改觀。
這就是典型的楊卓舒發展模式:把公司的經營活動與政府的政策導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給項目賦予濃厚的政治色彩。
楊卓舒對此有一句很精辟的解釋:跳出房地產做房地產。在楊卓舒所開發的房地產項目里,很少看到他圍繞居住文化來進行,他的大多數決策,都是對政策的詮釋。
在石家莊往東北方向大約20公里外,楊卓舒正在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大型服裝產業園區--卓達服裝產業園,楊計劃把這個項目做成全亞洲最大的服裝制作貿易中心。顯然,這又是致力于河北經濟發展的大項目。
河北省兩院院士科技院是楊卓舒最為得意的項目之一,這是卓達集團與石家莊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合作隆重推出的大型現代化項目,其目的是推動河北科技發展,關懷高級知識分子。在策劃之初,楊卓舒特意拜訪國際知名教授牛滿江,邀請他今后來石家莊科技院建設自己的工作室。此方案一出,一片叫好,立即把該項目列為河北重點項目之一。
幾乎可以肯定,楊卓舒的每個項目都在努力尋找政府的支持,這種尋找是第一位的。今年5月18日,楊在廊坊開了一個項目新聞發布會,近200名記者受到楊卓舒的邀請,一些政府官員也在邀請之列。據說,楊卓舒已經決定在延慶建造"卓達山水江南度假村"、"北京龍慶峽國際生態康樂園"。楊卓舒雄心勃勃,發誓要把這兩個項目做成全北京最大的郊野公園和新型旅游文化城鎮。而在海南三亞市,楊大舉圈地,準備陸續啟動三亞熱帶雨林度假村、三亞卓達旅游職業學院、亞龍灣院士院、藍硅谷海洋科技城等九大項目。其構思之磅礴,令人驚訝。
沿著同樣的思路運作的房地產項目,楊卓舒還有很多,我們沒有必要一一列舉。這個曾經的媒體同行對政治動向、政府決策、社會熱點超級敏感,他總是先把自己的一個策劃空前放大,引起官方的高度注意,提前取得政府的全力支持,然后去謀求其他經濟力量的支持。在中國當下的社會結構下,我們沒有太多的理由否認楊卓舒的方法,盡管在楊卓舒之前,一些按照此類方法經營公司的人以失敗告終,但是楊卓舒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一個成功的形象。在所有的場合,楊卓舒意氣風發。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杜發明"企業家"這個名詞時,具體定義是,"將經濟資源從生產力產出較低的領域轉移到較高的領域",按照薩伊杜的觀點,楊卓舒應該算是一位企業家,他的確一直在進行轉移的工作,所不同的是,楊所進行的轉移是他津津樂道的非經濟資源。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得曼在《蕭條經濟學的回歸》里提出過一個新的經濟學悖論:世界上存在著免費的午餐。他說,只要我們伸手,我們就能找到午餐。因為在我們的身邊,有著大量的資源在等待著用武之地,在等待著整合。真正短缺的不是資源,不是資金,而是思維,是對現實對社會的理解和把握。
說楊卓舒識時務也好,說他庸俗也好,楊卓舒對政策的理解形成了他的特色,并用這樣的理解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巨大的房地產開發氛圍。楊卓舒曾有過一個比喻,他說自己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就像造鞋的工廠,他把鞋底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因為沒有鞋底,他楊卓舒有再好的鞋幫,往哪兒釘呢。
大公司還是個體戶?
在接觸楊卓舒之前,琢磨身家數十億的人物其公司的治理結構應該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事實卻讓記者大跌眼鏡:楊卓舒并不掩飾自己就是一個個體戶。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楊卓舒的個體戶模式比家族化管理更加私人化,在楊看來,即使在家人之間進行股份制改造,也會對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造成沖擊。因此,在放棄股份制改造的前提下,他也放棄了公司的家族化管理,他不希望自己的親人進入公司高層管理。在卓達,就他一個人說了算!
與早期的河北卓達房地產集團相比,現在的卓達集團北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南到三亞。如此龐大的卓達集團,楊卓舒當然是董事長。接下來,楊把自己的集團進行了劃分,切成四塊:北京卓達集團、河北卓達集團、三亞卓達集團、呼倫貝爾卓達集團。按照通行的公司架構,楊卓舒應該根據授權制度,任命4個人分別擔任4個集團的總裁,這4個人直接由楊卓舒管理。但是楊卓舒不這樣做,他自己親自擔任4個分集團的總裁。楊卓舒頂著卓達集團總裁,河北卓達集團總裁、北京卓達集團總裁、三亞卓達集團總裁、呼倫貝爾卓達集團總裁5大頭銜。
毫無疑問,這樣的管理結構必然導致楊卓舒事必躬親。記者發現,楊卓舒每天的工作時間長得驚人。早上8點多起床,白天的主要工作是出門巡查,接待,開會,晚上則集中處理文件,制定計劃,一直到凌晨3點。而且越是到半夜楊越興奮。有一次,幾個媒體記者聯合采訪他,開始安排在下午4點,后來推到晚上9點,又推,一直到晚上11點才開始交談,整個采訪時間持續了3個小時,采訪完畢,記者們都已經疲倦的不行,而楊卓舒居然還準備接待另一批客人。
如此漫長的工作時間,必須有一批人圍繞著他服務。楊卓舒一共有10個保鏢,既要負責楊的安全,又要負責楊的生活起居,他們忙碌的程度一點不比楊卓舒少。
楊卓舒真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干,就連請客吃飯也是自己簽字買單。有一次,記者親眼看見楊卓舒在宴請一大批客人吃飯完畢以后,自己跑到吧臺和服務生結賬,而他的秘書、宣傳部長就在旁邊。
有記者曾經跟楊卓舒建議,適當對卓達集團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管理機制和分配機制,發揮每個人的創造性。沒等記者說完,楊卓舒就果斷否定了這種想法。“我卓達堅決不搞股份制,如果非要搞,也不是現在的辦法。”
顯然,楊卓舒更相信他自己,據一位熟悉他的人講,這還不是導致楊拒絕現代企業制度最重要的原因。一位楊過去的同事給記者講述了一段往事:1960年,不滿10歲的楊卓舒與母親一道出遠門,兩人走進一個小飯鋪,掏出最后一點錢,要了兩碗粥和一小碟咸菜。這個時候,飯鋪里來了一位年輕小伙子,要了兩盤炒菜。處在饑寒交迫中的楊卓舒隔著桌子垂涎三尺地望著,而他的母親只能用身體擋著楊卓舒的視線。年輕的小伙子看到了這一幕,二話沒說,把那盤肉菜給了楊卓舒。一直到現在,楊卓舒仍然記得那一幕。這樣慘痛的少年經歷與如今對財富的經營思路是否有必然的聯系,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盡管楊卓舒已經是億萬富翁,但是少年時代的饑餓感仍然清晰的停留在他的腦海里,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財富的來之不易。
理想主義還是經濟笑話?
記者曾經問過幾個在楊卓舒身邊工作的員工,沒有股份,工資也不高(公司宣傳部長的工資每月不到3000元),是什么原因使自己愿意在卓達工作呢?這位中層管理員工表達出對楊卓舒無比的崇拜,“跟著楊總,我們看到了一種理想,我們感到自己很崇高。"
那么,楊卓舒究竟是在倡導怎樣的理想主義?
為了建設自己的企業文化體系,楊卓舒親自撰寫了《在理想主義旗幟下集合》一文,系統地闡述了卓達的遠景構想、人才觀、價值觀等經營理念。楊卓舒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在個體戶的公司治理機構下,沒有高工資,沒有員工持股,更沒有系統的員工生涯規劃,籠絡員工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廣一種思想,樹立一面旗幟。
在給員工演講的舞臺上,楊卓舒像一位演說家,用相當煽情的語句對員工進行思想灌輸。“決定一切的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關系,不是商業技巧,不是經驗,不是方法或者秘訣”,那么是什么呢?楊卓舒說,“理想主義是導引我們前進的永遠高高飄揚的旗幟”!
不得不承認,楊卓舒對馬斯洛的理論梳理頗有中國特色。他把人的狀態分成4個層次:第一層為生存層面。楊卓舒告訴他的員工,人不能僅僅為了生存而活著,一個公司如果僅僅為員工提供工資,那將非常沒有意義,沒有理想,純粹為了錢走在一起,這樣的公司要垮臺,這樣的員工要被淘汰。第二層是生活層面。楊卓舒說,生活與生存不同,生活是豐富的,生活由道德、倫理,藝術,以及日常的生活細節構成,但是我們不能過于享受生活,我們要向更高的境界出發。于是,楊卓舒開始構建他的第三個層面:理想主義。什么是理想主義,楊這樣對他的員工進行宣導。"理想主義就是在什么都不缺少的情況下想到天下所缺,在太平時代想到危機,在美滿的生活中發現丑惡,在廢墟中看到希望,在一無所有時看待未來的輝煌"。
“但理想主義并不是最高層面,”楊說,“卓達集團就是要有這樣一批充滿激情、充滿理想、充滿獻身精神的優秀員工隊伍。”楊卓舒把這種獻身精神列為第四層面。而最高的層面乃英雄層面。楊卓舒說,“只有極少數人在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才有資格把自己的名字寫在英雄的行列里。”在楊卓舒看來,“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英雄是比爾·蓋次,是松下,是洛克菲勒。”是那些擁有財富以后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的富翁們。
這就是楊卓舒用理想主義管理公司的全部思路。他把公司的經營理念定義為“追求卓越,德達天下”。不知道在卓達,有多少人在楊卓舒的豪言壯語中興奮不已。市場經濟有著自身嚴格的價值規律。利益的驅動,資源的優化配置,都不是依靠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動力就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需要我們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都必須如此。
說的清還是說不清?
在河北,很多人都知道楊卓舒捐了不少錢,扶助了不少失學的孩子。記者手里有一份卓達集團的宣傳冊,上面清晰的登載著楊卓舒這些年的社會公益事業捐助表。據楊卓舒自己介紹,這些年,卓達集團共計捐款高達4000萬元人民幣,救助失學兒童超過一萬人次。為此,社會各界也給予了楊極高的榮譽。
但對有些數字卓達要含混得多。記者問楊卓舒卓達的納稅情況,他猶豫了一下,回答道,“2001年,我們的稅收的確不高,估計在2000萬元左右。"我們不知道這個數字的準確性有多大,記者曾給楊卓舒的一位秘書打過電話,希望得到卓達2001年全年和2002年上半年的納稅明細表,在拒絕提供情況之后,這位秘書地對記者說,"我們從來不向媒體提供諸如納稅明細,銷售收入等一類具體的數字,請媒體理解,因為我們是房地產公司。"
成功道還是空手道?
我們最后一次采訪楊卓舒是在8月20日,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問了一個問題。“你的攤子鋪得很大,錢從哪里來?”
楊卓舒再次向我們展示了他那宏大的演講天才。
——你問我錢從哪里來?我告訴你,我不依靠銀行,我的項目好,銀行還要追著給我貸款,你去問石家莊的各家銀行,他們哪個不巴結我,哪個不求著我到他們那里貸款?
——我自己有個“一瓢水”的投資理論,我叫它“無中生有”理論,你也可以叫做“空手道”。北方農村有機井,一根鐵管插到地下,你只要端一瓢水倒進去,里面的水就會無窮盡地流出來。投資就是這個道理,我用一瓢水的資金激活無窮多的資金,什么項目我都能完成。
——企業經營最好的境界是“道”,什么資金,什么管理,都是“術”。老子說得好:道可道,非常道。要認識“道”的深刻含義,非常不容易。我自己認為是掌握了這個“道”,而相當多的企業家只是在“術”的層次上打拼,差別當然非常明顯。
如今,自覺深悟“道”的楊卓舒仍然在他的“道”上快馬加鞭,一路狂奔,只是我們不知道,這位善于造勢的人,能在這條狼煙滾滾的“道”上跑多遠?
多遠才安全
為什么楊卓舒如此看重經濟以外的力量?這與楊卓舒的經歷有關。第一次見他,沒說幾句,他就開始講述他小時候的遭遇。楊卓舒的父母均為知識分子,在黑白顛倒的時代被雙雙打成右派,8歲的楊卓舒因此被看成"黑五類",一直看著父母被批斗長大。從受人尊敬的家庭到社會底層,幼小的楊淺嘗政治的磨難。楊的父母是那種在最艱難的時候也能看到希望的人,他們一直沒有放棄對兒子的文化教育和理想教育,這保證了楊卓舒能夠順利地考上大學,并成為省報的一名記者。在較長的記者生涯中,楊卓舒領悟到在中國,政治敏感及政治覺悟的重要性。如果有人認為楊卓舒不過就是政治的附庸,那就大錯了。在很多場合,楊都公開表示,自己只在主席臺上講話,不習慣坐在臺下聽人講。寧愿做個江湖縱橫家。他的秘書對記者說,楊總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即使是高層領導在臺上演講,楊總照樣在臺下打瞌睡。楊卓舒還多次說,自己不過一介百姓,決不可能對某個官員行巴結之事。“楊卓舒還援引河北這幾年高官貪污受賄的事實,說明自己一身清。“你看看,河北這幾年,從省常務副省長,到十幾個重要官員,都因為經濟問題落馬,我也曾經被懷疑對他們有行賄之嫌,但是事實最后證明,我楊卓舒從不巴結當官的”。
楊卓舒的性格沖突在這里顯露無遺。一方面,他在借政策的力量做自己的事情,一方面又想與真實的政府關系保持距離。楊卓舒一直在思索企業家離政治要多遠才安全的命題。這種具有距離美學特點的經營藝術,楊卓舒一直在苦心操練。
首要故事——獨家訪談
楊卓舒的概念股:一合作就出事(主)
楊卓舒語錄
◇像做政治一樣辦企業,像辦企業一樣管國家。
◇一個人辦企業,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企業上,企業辦不大,也辦不了,辦不實。
◇我不打算讓我的企業上市,我討厭股市,那是中國最大的“黑社會”,很多企業先吃銀行,再吃財政,最后就吃股市,那是一幫沒有本事的人,就是宰老百姓的腰包。
◇在卓達,只要我想干,我就開始干。
在華北平原再造城市
“老牟是個很有想法的人”
英才:聽說你要在華北平原造一座大城市?
楊卓舒:這是我們的一個新項目,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造城市,由過去造一幢房、一個小區,到由若干個小區組成一個社區,到現在已經突破一個社區的概念,再造一座城市。而且新造的城市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城市化道路所選擇的小城鎮建設。
英才:河北省政府支持你這個項目嗎?
楊卓舒:當然支持,這兩個項目都是和當地政府合作,總的目標是符合河北省政府和石家莊市政府把石家莊擴大1-2倍的想法。現在城市規模過小,這就如同用魚盆養魚,稍加不注意就會養死。城市只有到達一定規模以后,在人力、信息、金融領域包括其他商業基礎就會形成合力。
英才:作為一個房地產公司,你不覺得你的構想有點過于龐大嗎?
楊卓舒:恰恰相反,我認為只有我們公司才有能力來實施這種龐大的城市建設計劃。我要的就是這個位置。
英才:當年的牟其中,曾說要把喜馬拉雅山炸開一道缺口,讓印度洋的暖風吹綠西北沙漠。
楊卓舒:你得承認,老牟是個很有想法的人,而且我的想法跟老牟完全不一樣。我的項目就是為了配合國家城市化道路。河北省地方政府要把石家莊造大,造到400-600萬人口,我們作為河北省規模最大的房地產企業,要促使石家莊發展。石家莊北邊是滹沱河,西邊是太行山,都無法再發展,向東、東南才是城市發展中心,我們的項目就圍繞這個進行。
你說我宏大,是宏大,但是可行性非常具體。而且大的方向國務院已經批準,我們現在能夠先期進入,而且更加超前,在城市沒有到來之前,我們能夠為政府做一些鋪墊。
英才:這樣巨大的房地產項目,征地手續很麻煩,你們怎么拿到批文的?
楊卓舒:這個項目已經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因為它從根本上將回答黨中央和國務院所關心的農民問題。我們這個項目著眼于為8萬戶農民提供就業,假如一戶人家是4口,這個項目就將安置32萬農業人口就業,這將是中央政府最關心、最著急的事情。為了尋找這樣一條出路,我們國家曾經用了很多辦法,其中有一種辦法就是搞了17年的小城鎮建設,我個人認為這是不成功的,因為它將一些不相干的資源組合在一起,七八個村子人為地拼湊在一起。住上樓了,衛生條件好了,城市文明相對提高了,但是沒事干。過去一家種幾畝地,養幾頭豬,雖然臟點,文明程度差一些,但是有飯吃,人為地把小城鎮建起來是失敗的。
我想幫農民做點事情。城市人口給240元最低生活保證就解決了,農村沒有這種保障體系,也保障不起。我們的項目最大特色就是安排農民就業,因此它有生命力,你說,這樣符合中國國情的項目,政府能不批?
英才:有人說你道行很深,到底有多深?
楊卓舒:我認為在中國任何一個搞房地產的商人道行都比我深。因為房地產這個產業很奇怪,也很特殊,房地產公司在這個城市蓋一幢樓,產值也是兩三千萬元,投入達到幾百萬元,這算最小的,屬于個體戶、小攤子操作。稍稍有點規模就要上億或者幾十個億,一是規模大,二是涉及面廣。
蓋200多個章,一幢房子才能做成。凡是做房地產的都能夠打通關系,整合資源,但我的長處不是這個。固然我的企業從中央有關部門到地方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支持和重視,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規模大,加上我們規規矩矩做事,逢災必救,安置就業。
像做政治一樣辦企業
“我的思想獨一無二”
英才:你相信命運嗎?
楊卓舒:人不承認命不行,命是什么?命就是一種客觀規律,是由于先人的遺傳,基因、品格,包括外部基因的把握,這就是命,其實命就在自己身上,想好就能好,不想好就好不了。我這樣說,意思是生命的主動權在自己手上。企業如此,人也是如此,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助則他人助,自殺則他人殺。命,這東西大致都差不多,關鍵看自己如何把握。
英才:你好像對政治有研究?
楊卓舒:我研究的興趣非常廣泛,對政治也是如此。在中國做項目,這個項目既是經濟項目,又是政治項目,必須要這么思考。我經常說一句話:像做政治一樣辦企業,像辦企業一樣管國家。這是我的思想獨一無二!如果就企業說企業,永遠也說不清,也無法解釋。就像做房地產,應該跳出房地產做房地產,講企業時,應該超越企業自身。一個人辦企業,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企業上,企業辦不大,也辦不了,辦不實。
企業是一個捎帶腳的過程,把企業之外的事情做好了,企業也就做好了。剛才我說的造城市項目,實際要是單從房地產角度,從樓盤、市場和其他常規角度考慮,不能有這個項目,怎么可能呢?一個企業要搞2000萬平方米建筑,容納20-30萬人口,是吹口氣就能辦到嗎?談何容易?但是在此背后有一種需求,這種需求往上是國家的大趨勢,國家著急農民問題,這是時代的要求和趨勢。往下有這種潛在市場,只不過別人看不到,我能夠把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找出來,把兩者結合起來,既符合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又有可以具體操作和把握的市場,于是項目就變成了一種現實。
這個企業沒有股東
“民營企業跳不出這個怪圈”
英才:如何看待企業的家族性?你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卓達一草一木都姓楊……。”
楊卓舒:我在講到卓達一草一木都姓楊時,它是有前提的,我是為了說明一句話,從法律上講,這是不能含糊的,就像西方法律所講:人權天賦,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但當國家有困難時,這些企業都是大把捐錢。關于家族性,企業按照我們國家的公司法應該有股東,實事求是的說卓達沒有股東,就我自己,之所以這樣,也是中國的一種現實。沒有充分商品經濟發展的國家,人沒有經過真正商品經濟的洗禮,一合作就要出事,你尋找股東,不了解的人沒人跟你合作,了解的人一般是親朋,親則家族化。家族化就立刻排除現代企業制度,立刻就哥們義氣小圈子,排斥外來人才,立刻就有親疏遠近,整個企業陷入非常狹隘的管理,絕無發展前景。
海外有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但那是在已經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家族企業,父子之間,哥們之間,都是等比例按約定的股份。首先是社會,其次是自然人,回到家里以后是自然人,在企業,我們首先是社會的,大家是平等的法人關系,按股份大小來決定。在中國不行,中國的家族企業是一個虛榮的、小市民的、死要面子的、口上不說心里直嘀咕的,一進行合作首先想算計對方的,所以民營企業跳不出這個怪圈。因此卓達是我個人的,這是我們企業比較成功的一面,毫不受家族企業影響。
英才:不需要一種機制對你進行監督嗎?
楊卓舒:我有比較清醒的判斷能力。
英才: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到一定階段如果單單依靠老板個人能力,往往會出現決策失誤,你怎么看?
楊卓舒:一個人說了算是形式,不等于非找一堆人開會,議而不決。一個人說了算,還要有資訊知識和外部資源的參考,不學習,不交流,什么也獲不得,然后一意孤行,這不行。創意和構思決策由我講,請外部專家、內部經理、黨政機關論其可不可行,經過反復討論,人力資源、物力、財力、市場條件、政府政策、社會組織、國際環境等各方面都討論了,然后編制計劃,要非常嚴謹;第三步開始決策,在創意決策之間有一個過程,是科學、理性、嚴謹的。簡單的說一個人說了算,是不正確的。
民營企業家創始初期,都不完全是一個人,起步時背后有非常優秀的人幫助想辦法,必有市場調查,有自我否定,盲目的說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神仙也不行。這三階段合在一起是一個整體,并不是上來就是一個項目,就這么干。企業是一個過程,決策是一個過程,是分幾步走。
英才: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卓達在決策的過程中,有沒有因為你部下都反對,你最后放棄的?
楊卓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在卓達只要我想干,我就開始干。
英才:你會不會對你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然后圖謀上市?
楊卓舒:不會。而且我也不打算讓我的企業上市,我討厭股市,那是中國最大的“黑社會”,很多企業先吃銀行,再吃財政,最后就吃股市,那是一幫沒有本事的人,就是宰老百姓的腰包。并不是上市的企業就是好企業,中國絕大多數上市公司遠遠比不上我的卓達。
英才:為什么不對你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這樣可以讓員工有主人意識,哪怕是內部股份制度,也許對你的公司管理都會有好處。
楊卓舒:我一向認為,給員工股份不管用。第一,這個股參與不參與流通,不流通不增值,實現不了價值員工有怨言,如果流通,員工有可能隨時離開,那么公司就白給了,很多企業現在都面臨這個問題。第二,當錢以股份的形式給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員工不但沒有積極性,反而產生巨大的惰性。在中國,那種有著巨大的責任性、訓練有素的職業經理人是少數,不要脫離中國的社會背景來考慮公司治理結構,很多人有了30萬、50萬,房子有了,穩當了,就不思進取了。這是中國人的主流,不是說所有的人要努力發展,然后把錢捐給社會,沒有幾個人這樣想。現在,很多企業的壓力非常大。如果要搞股份制,我以為不是現在的這種方法,我會拿出一套新的辦法。
兼并九成以上失敗“創造需求,就能成功”
英才:卓達集團會不會在以后的發展中實行兼并這種發展模式,卓達的多元化表現在什么地方?
楊卓舒:兼并是企業擴大的模式,但是兼并只是擴張的一種途徑。最近5年來,我注意到中國一些成功企業的兼并,但按我知道的總量,九成以上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過于盲目地擴張,企業多元化經營是對的,是有前提的,有一些企業出于要快速擴大規模,把一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沒有能力重新組合資源的企業兼并進來,這種盲目的兼并過程就是背包袱的過程。有些是好東西,但是看你有沒有能力去利用,任何事物有其兩重性。
二是兼并時向政府要一些優惠條件。被兼并的企業必然是活不下去的企業,自身發展良好的企業也不會讓你兼并。要求政府給予優惠政策,這是一種消極的現象,不是著眼于對兼并者的再造,而是著眼于外部給的條件。有8000名職工,6000畝地,政府能免多少稅,或者欠的8—10億不用還利息,這是有所圖。但是優惠條件慢慢消失以后,就只有負擔。
三是資金。一個企業擴張后,不能注入足夠的資金,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四是市場駕馭能力。如果有能力把一個倒閉企業做活了,成功擴張若干個企業,那么他不擴張也能把企業做大。天上從來不掉餡餅,如果把擴張當作一個餡餅,當作一種廉價的資源,任何金錢后邊是陷阱,你能跳出陷阱得到便宜就能成功。所以,盲目擴張是不可取的。沒有聽說世界上哪個大企業靠快倒閉的企業發展起來。我是一個3000噸位的舶船,為了搞成萬噸,找50個小船拼起來,結果我自己也不能存在,拼湊的過程是很多企業做英雄夢、理想夢,把舢板連在一起,最后是火燒連營。
五年后交棒
“能讓我佩服的好像沒什么人”
英才:卓達的多元化戰略怎么規避風險?
楊卓舒:萬變而不離其宗,卓達開發的項目都是與房地產相結合,但都是跳出房地產,比如院士工業園、服裝產業園、太陽城。二是所有這些項目,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大項目一定填補國家空白,企業最可怕的是暴殄天物,社會需求是永遠的,必須創造一種為常人所需要、市場所沒有的,太陽城、藁城,包括開發區卓達文化廣場,從小處說這是一個城市,從大處說,填補了國家空白。我獨特的發展方式是把潛在的消費欲望調動起來。真正的大企業研究社會需求,只要把握住這種需求,創造需求,引導需求,就能成功。
看別人搞上市,我們上市,看別人蓋高樓,我們蓋高樓,肯定存在倒閉的可能性。沒有一個企業是因為創新失敗的,而是看別人賺了錢,盲目跟隨倒閉的。每做一件事,我都有一種責任感,所以千辛萬苦審圖紙,我認為如果造的東西不好,都是對社會造孽,因為它本身屬社會財富,我不能想蓋什么就蓋什么。規避風險的根本問題是拿出創造性的、市場確實需要的東西或產品,但這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比別人百倍艱辛的勞動。
英才:2001年卓達交了多少稅?你自己認為卓達是好企業嗎?
楊卓舒:卓達絕對是好企業。2001年,盡管我們交納的稅收只有2000多萬,但是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去扶貧,去幫助失學的孩子上學。
英才:看過你的一張公益事業捐助表,你已經捐助了4000萬元人民幣,幫助數萬失學的孩子入學,這是一筆很大的開支,而你的納稅水平跟你的資產規模,個人收入水平相比并不多。你為什么愿意用捐助的方式,而不是用納稅的方式來為國家為社會多作貢獻呢?
楊卓舒:我交的稅也不少了,但是我認為,捐助能夠更加直接體現我的德達天下的思想。
英才:讓你最佩服的中國民營企業家是誰?五十知天命,你會再做多長時間?接力棒傳給誰?
楊卓舒:能讓我佩服的好像沒有什么人。在中國,凡是辦企業,都比其他人更有價值,中國實在太缺少辦企業的企業家了,哪怕是開小飯館的老板,也功得無量。一個社會存在的載體就是商業、市場,所有組織最光榮的就是企業,發展企業的人都不容易。張瑞敏、王石都不錯,都各有其道,都不含糊,都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但我有我的本事,我能講,講三天三夜都不成問題,而且講的都是自己的東西。各有各的快樂,各有各的價值標準和審美趨向。
我原來目標是從政,從少年到青年,一直想做棟梁之才,寫不朽的文章,我有三個愿望:一是辦一流企業,二是辦屬于中國特色被國際承認的大學,三是辦一流的慈善機構。這三個目標,根據卓達發展趨勢,5年能實現。5年后我就退出這個企業。
接力棒首先不給我兒子,不給我親屬,我現在沒有任何這種欲望。至于給誰,一個企業總要進行局部股份改造,20多個大項目,必能產生道德修養不錯的人,也不愁沒有人,頂多再干5年。我不會長久干,我成功的標志,就是把200萬貧困失學的孩子重新送回學校。
英才:你對中國的大學教育好像很不滿意,所以自己辦了一所大學。讓人非常驚訝的是,在你的大學中設立了“董事長專業”、“領導人專業”,這樣的人才是通過學校教育就可以立即出現的嗎?是不是太功利了一些?
楊卓舒:分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中國好多的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我想改變這樣的狀況,一是中國有領導能力和經營能力的高級人才太少了,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教育體系。
為什么要這么多保鏢
英才:據說你現在有10個保鏢,為什么要這么多人來保護你?
楊卓舒:因為我工作是一天三個段,中午12點以前一個段,下午6以前一個段,晚上2點以前一個段,我的身邊必須有24小時常開的電話,南到三亞,北到呼侖貝爾盟,你不敢保證哪一刻哪一時會出現什么問題,我是個鐵打的人,但跟著我的人必須三班倒,不然就累垮了。別說工地有火災,就是員工家里有個急病號,小區住戶哪家有急事,我也照樣不能睡。另外,我比別人消耗得多,沒有人給我拿著水,拿點小餅干,我得熬死自己。當然,現在治安狀況真的很不好,匹夫無罪,懷璧有罪,誰也不想因為自己有幾個錢就招人害,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楊卓舒個人檔案
黑龍江省肇東縣人。
1966年,在肇東縣中學讀完高中即參加工作。
1971年,分別在大慶、北京、華北油田從事宣傳工作。
1978年,調河北日報社。這期間,曾先后在河北大學、河北師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科院研修和函授學習中文、新聞、政教及信息與決策管理。
1993年以前,在河北日報社分別擔任編輯、處長、副刊創作編輯部主編。
1993年,創辦河北卓達房地產集團公司,任董事長、總裁。
2001年,他以21億元人民幣的財富,名列《福布斯》中國大陸100首富排行榜第15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