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并購是時下的熱門話題。許多上市公司把外資并購當做提升業績的救命草,紛紛推出與外資并購合作意向,殊不知外資并購需要內外資兩個積極性,需要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夏志瓊
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在同行業中的市場份額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9%,經營凈虧損5100萬元。金杯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該公司與通用汽車的合資公司———江森公司與金客公司出現虧損,而沈陽金杯客車公司仍保持盈利。該公司與通用汽車的合資公司———江森公司的主營業務利潤比去年同期下降829萬元,給金杯汽車帶來虧損415萬元。而另一合資公司———金客公司由于產品結構調整、產品降價等因素,造成公司投資收益減少9461萬元,直接影響金杯汽車利潤3094萬元。金杯汽車分別擁有兩家公司50%和49%的股份。金杯汽車上半年凈虧5100萬元,可以說是金杯通用合資暴露出了危機,這說明外資并購也并非都是“餡餅”。
時下,外資并購已成為熱門話題,很多上市公司把外資并購當做提升業績的救命草,紛紛推出與外資并購的合作意向,在證券市場上出現了外資并購板塊和外資并購概念的股票已有上百家。外資并購雖然能夠有效改變一些上市公司的面貌和業績,但外資并購并不能一蹴而就。對外方來說,人家更講求資金的運行成本和收益,所以外資并購并不是來提升我們的企業業績,而是來提升他們自己的業績,所以外資并購不是天上落下來的“餡餅”:一是應理性看待外資并購熱。在時下上百家上市公司的外資并購熱中,雖然市場預期很高,但真正實現成功并購并取得效益的并不多見。為此盡管賽格三星的股權轉讓還僅限于轉讓雙方的正在接觸中,但其影響卻遠遠超過了它的進程。賽格三星已被冠以“外資并購第一股”之名。但賽格三星不過是重組中的個案,并不代表上市公司大規模的外資并購行為已經來臨。所以我們還要冷靜看待外資并購熱,至少外資并購熱目前對上市公司還不能有實質性的作用。二是外資并購不是一并就靈。在我國,在那些成功的重組案例中,政府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視。而外資并購看重的是產業基礎和中國市場,方式是進行實業投資,單純的“殼”資源對外資是缺乏吸引力的。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才一年,我國經濟與國際方面的接軌是個漸進的過程,這就注定了外資進入我國市場會比較謹慎。同時從國外的并購經驗來看,強弱聯盟成功率也不高,也不利于企業的快速成長。三是外資并購不一定就是靈丹妙藥。1995年,北旅汽車因經營不善出現虧損,世界知名公司日本五十鈴和伊藤忠進入公司,在掌控了公司25%股權的同時,全面介入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但卻無法扭轉公司連續虧損的局面,結果公司股票被特別處理,外方也只能無奈退出。由此可見,并非所有的外資并購都會提升公司業績,也并非所有的外資并購都適合中國的上市公司。四是外資的積極性不一定高。外資并購需要內資和外資兩個積極性,現在老外不熱,外資并購當然熱不起來。由于現在世界經濟不景氣,外資在其他市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挫,在進入一個新市場的時候更會顯得比較慎重。而且現在我國股市的市盈率高,風險大,外資當然會三思而行。外資并購對于我國市場來說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也需要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五是政策上的障礙還沒有完全消除。外資并購作為一種新的投資方式,大面積、大規模的并購發生的首要條件將在我國制定明確條例和管理辦法之后。盡管自去年以來管理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使外資并購的政策松動趨勢十分明顯,但一些關鍵性的相關法律法規仍不十分明確。這使得目前正在進行的一些外資并購案例只能采取一種迂回方式,如上市公司先和外資成立合資公司,然后再由合資公司收購上市公司的核心業務和資產。這種做法不僅操作上不太規范,而且成本、效率都存在問題,很可能打擊外資的積極性。因此,改變這種狀況的第一個關鍵措施是管理層必須盡快出臺有關外資并購國有企業的法律法規。在有了明確的法律框架支撐以后,還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資產評估和定價機制,解決資產價格的確定問題。
外資并購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兌現承諾的必然,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外資并購作為資本運作的一種方式,它必然是逐利的,所以外資并購不會都是天上落下的“餡餅”。
《市場報》(2002年09月27日第八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