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萬貴生
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高漲,企業的內外經營環境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大不一樣,由過去較為定型的狀態變為不定型狀態。簡言之,如今的時代是一個充滿風險和快速變化的時代,企業經營管理者是否具有變革的能力決定著企業的命運。中國企業家必須從原來熟悉的環境中走出來,學會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市場經濟中增強新的應變能
力,大膽探索,勇于創新,開拓前進。
對此,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托馬斯·格瑞提如是說:“企業領袖當然必須具有足夠的企業經營知識和能力,包括品牌創新、營銷、財務、人際交往等,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能夠整合所有的知識……未來企業精英更重要的條件或許應該是具有管理‘持續變革’的能力。”面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許多中國企業都將步入國際市場競爭的軌道。若不能做到這一點,就不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拼搏中立于不敗之地,也就不能稱之為優秀企業家。
這里,以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為例,他被稱為當今信息產業無可爭議的代表人物、杰出的人才和企業家。他在二十幾年間聚集近1000億美元的財富,而成為現代社會最大的神話。有人甚至在因特網上設置了一個“比爾·蓋茨財富鐘”,以顯示這位世界首富與秒俱增的龐大資產。比爾·蓋茨被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的英雄”、“創造市場奇跡的企業英雄”。他所領導的微軟公司聚集了幾千位優秀人才,因而使微軟公司的財富日益驟增,成為知識經濟的現代企業象征。
我國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排在全球最受尊敬的企業家的第26位。目前,他是惟一上榜的中國企業家。海爾集團是被美國哈佛學院列入案例的第一家中國企業。張瑞敏是應邀走進哈佛學院MBA課堂的第一位中國企業家。我國企業發展提供的大量實例已足以表明,一批優秀、杰出的企業家帶出一流的企業。眾所周知,“海爾”、“春蘭”、“聯想”等國內著名企業迅速崛起,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關鍵在于這些企業擁有像張瑞敏、陶建幸、柳傳志等這些創新人才和企業家。這批知識、智慧型企業家的崛起,必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梁。
以海爾集團為例,該企業的前身是在1984年虧空了100多萬元的小廠。但是,到了1995年,這個企業卻奇跡般地發展成為一個集團公司。到2000年,“海爾”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跨國公司。“海爾”的成功在于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和他的領導班子,為“海爾”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企業創新發展戰略和創新精神。這就是,在1984年的名牌戰略階段,“海爾”引進德國先進技術,生產出我國第一臺四星級冰箱,打開了國際市場。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發展戰略階段,“海爾”從生產冰箱發展到生產品類繁多的家電產品,包括空調器、電腦遙控微波爐等。1988年以來,“海爾”進入企業發展的國際化戰略階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產品出口到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著名的跨國公司。今天,“海爾”在海外尤其是在美國建立制造和銷售產品公司,在美國形成了“三位一體化”,即設計、生產、營銷本土化的經營模式,成功地進入了美國市場。
“海爾”的價值觀就是創新。這種創新精神主要體現在經營理念上。例如,“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市場的難題就是企業的課題”、“挑戰自我,經營自我”等等,這些理念是海爾企業的精華。正是這些理念成為“海爾”員工生產經營的聚合力、創新的活力,使海爾集團形成強大的團隊力量。
今天,人們冷靜地總結“海爾”的發展史,無不稱贊說:“海爾”之所以能不斷闖過險灘,不斷發展壯大,就是因為有張瑞敏這樣的企業家。“海爾”人說:沒有張瑞敏,就沒有今天的“海爾”。中國企業的發展呼喚著更多的張瑞敏,更多的優秀管理者、優秀企業家。
《市場報》(2002年09月11日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