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麗
青島雙星是最早的國有制鞋工廠,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生存下來的最大的國有制鞋企業。總裁汪海認為,正確的品牌戰略是企業成功的基礎。
青島雙星無疑是中國鞋類產品中最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集團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
國營第九橡膠廠”,當時是個不足2000人的“四老”(老廠房、老設備、老產品、老工藝)工廠,由于宏觀及管理諸多原因,80年代該廠陷入了資不抵債即將倒閉的困境。然而,自1983年汪海上任以來,不到20年的時間,雙星卻迅速發展成長為一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跨國集團公司,在日益激烈的國際鞋業市場打出一面民族品牌的旗幟。2001年,集團總銷售收入33.8億元人民幣,出口8000萬美元。根據中國名牌評估機構的報告,雙星品牌價值近100億元,汪海本人價值39.99億元。
汪海從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有強烈的“品牌情結”。創立品牌的決心,是他在長期研究臺灣及韓國制鞋業得出的結論。他分析說:“我不顧一切地創民族品牌,是汲取了臺灣和韓國鞋業的教訓。韓國制鞋業最興旺時,一家就有120多條生產線,但他們垮得也很快。因為韓國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產成本上來了,他們就想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誰知臺灣的速度比韓國人還要快,在中國南方一下建起了上千條生產線,把韓國人給頂垮了。很大的原因就是韓國人沒有自己的品牌,只是給人家做加工。人家一旦找到了更便宜的生產線,不在你這里干了,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遺憾的是臺灣也沒有真正吸取教訓,也沒有自己的品牌,現在也只是給耐克、阿迪達斯、銳步打工,照這樣下去,遲早會和韓國制鞋業得到一樣的結果!”
汪海也清醒地看到和世界知名品牌的差距。他認為,雙星立足中國,生產和成本具有明顯優勢,研發實力也正迅速跟上來。在他看來,國外名牌90%以上在中國生產,都是由中國湖南妹、福建妹在給做,雙星鞋質量并不比這些國外名牌差,目前最缺乏的是一批精通國際品牌運作的人才,另外就是國人對民族品牌的片面認識。
“寧拼死,不嚇死”,雙星總裁汪海在一次WTO企業領導人高層論壇會議上論說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觀點。在和國際品牌的競爭策略上,雙星采取避其鋒芒、發揮民族品牌優勢,“打專業牌運動鞋,帶動休閑鞋發展”的策略;和進軍廣大的農村市場,搶占中低端市場的戰略。在國際市場上,雙星產品的價格并不比國際名牌鞋高,但由于正確的品牌定位,其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在美國已經達到每7個美國人就有一個穿雙星鞋。
汪海認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提高的過程,尤其做知名國有企業的總裁,不能只是滿足賺取廉價的加工費用,必須樹立長遠的品牌意識,這是創建企業百年品牌的關鍵。
雙星從1992年到西部交通不便的地方開始建廠,現在已經大約有50多個骨干生產企業。僅沂蒙山的就有兩個鞋城,一天的產量是10萬雙,在大別山也是一天4萬雙的產量。
什么地方有銷售市場,就在什么地方尋找理想的生產加工企業,看準時機進行收購兼并,直接盤活了虧損企業,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下來,這就是微利鞋業中有許多廠不能生存,雙星卻能發展壯大的生存之道。目前雙星已經形成了以鞋、輪胎、服裝三大支柱產業,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特大型企業。發展壯大我國的民族工業,沖出國門,占領國際市場,雙星要同世界一流制鞋企業平分秋色。
《市場報》(2002年09月09日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