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明
2002年5月31日晚,看到鳳凰衛視新聞節目的觀眾,被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滾過面頰的淚水打動。面對鏡頭,正在美國從事學術活動的林毅夫哽咽著說不出話。90高齡的父親5月在臺灣過世,定于6月4日火化,身為人子的他卻不能親往奔喪。
林毅夫原名林正義,1952年出生于臺灣省宜蘭縣的一個貧苦家庭。林毅夫讀書很勤奮,1978年獲得臺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隨后他開始在臺灣軍隊服兵役,任“陸軍中尉”。1979年5月,他從金門冒險泅渡來到大陸,并輾轉來到北京讀書。他至今還對北京大學能夠接收他這樣一個“來歷不明”的學生心存感激。因為他首先準備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就以“此人來歷不明”為由把他拒之門外。
在北京大學經濟系就讀經濟學碩士的時候,林毅夫以其流利的英語、良好的西方經濟學功底在眾多的研究生中顯得鶴立雞群。因此,當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西奧多·舒爾茨1980年訪問北京大學的時候,被指派為翻譯的林毅夫出色的表現以及良好的經濟學直覺令舒爾茨大加贊賞。1982年林毅夫獲得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之后,在舒爾茨的推薦下,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就讀經濟學博士學位。
20世紀下半葉經濟學領域的所有重大進展幾乎都與芝加哥學派有關,芝加哥大學曾經出過9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公認是經濟學的麥加。同樣,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是“寬進嚴出”的典型,每年有1/3的博士生在沒有拿到學位的情況下離開芝加哥大學。而林毅夫在同一屆30多個博士生中,是惟一一個4年就拿到博士學位的,而這一切都是在他4年沒有出過芝加哥大學校門的情況下取得的。
1986年,林毅夫獲得博士學位后,到耶魯大學經濟發展中心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第二年在任何人沒有想到的情況下,林毅夫帶著妻兒回國,這是改革開放后留學北美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第一位學成歸國者。
回國后,林毅夫在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一直到90年代初,林毅夫主要是從事中國農業問題的研究工作。這一段時間是他潛心從事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段,也是他在國際經濟學界嶄露頭角的重要階段。1990年,他關于中國1959—1961年大饑荒問題的論文《集體化與中國1959—1961年的農業危機》在世界最頂尖的經濟學雜志之一《政治經濟學期刊》上發表,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爭論,從此以后,“中國饑荒”成為了國際經濟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另一份世界最頂尖的經濟學雜志《美國經濟評論》組織了研討會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隨后在《比較經濟學雜志》上就發表了關于中國饑荒問題的5篇論文,都是針對林毅夫的這篇文章。1992年林毅夫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了《中國的農村改革和農業增長》,這篇文章是國際經濟學界關于中國問題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之一。這兩篇文章一舉奠定了林毅夫在國際經濟學界的名聲,使得他被公認為國際發展經濟學界和農業經濟學界的新秀。
但是林毅夫的志趣還不止于學術研究,也許是因為他對于中國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落后深有體會,1995年,林毅夫與易綱、海聞、張維迎等幾位“海龜”通過各種努力,在北京大學、世界銀行和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籌建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目前中心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研究的大本營,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林毅夫的許多政策建議也受到了高層的重視。至今的林毅夫已是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遍布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和芝加哥。
現在看來,林毅夫已經是功成名就:在政治上,他是第7、8、9屆全國政協委員;在學術上,他也是香港科技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世界銀行顧問,擔任過美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國內外兼職不下50個。但是這么多年來,仍然清晰保留著臺灣腔的林毅夫總有一種遺憾,那就是20多年來一直未能回到臺灣去看望父母。1995年,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前后,他的母親長眠地下,他卻未能在榻前盡孝;每一次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到臺灣進行學術訪問交流,他都不能參加;而今,在他的父親去世之際,身為人子的他卻未能赴臺奔喪,“人倫之情”卻在臺灣島內引發了激烈爭論。
臺灣軍方認為林毅夫當年在金門“叛逃”涉嫌“叛國”、“泄露軍機”等罪名,最重可以判處4個死刑。而臺灣無黨派“立委”陳文茜則要求陳水扁特赦林毅夫,因為林毅夫逃亡的追溯期早已經過了。而臺灣有關官員表示,從人道主義出發,理應給林毅夫奔喪的機會,但法律可能不能接受他回臺灣。6月3日,林夫人陳云英搭乘“華航”班機返臺奔喪。代夫奔喪。對于這位棟梁之才為何冒險夜泅,臺灣媒體至今不解。林毅夫則曾經解釋說,他是為了中國的早日統一而來到中國大陸的,他希望中國大陸更好,臺灣更好。而他未能盡孝,也是他為了兩岸早日統一的努力所付出的代價。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