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榮
“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是一句讓每個中國人聽起來都頗感無奈的話,即使在人人都呼吁合作的前提下,中國同行間的不合作、甚至自相殘殺的歷史也很難被改寫。從2000年中國彩電業的價格同盟,到后來還未結盟就胎死腹中的中國空調業同盟,中國企業的合作總是難以成功。加入WTO后,跨國企業將全面進入中國市場,如果中國企
業再不合作,那生存機率還剩下多少呢?中國家電業兩次不成功的合作使人們不得不懷疑——加入WTO之后,中國企業就會合作了嗎?
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當中國人民還在進行文攻武衛的時候,日本企業就已經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崛起。在很多美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中,美國公司在全球企業界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日本人強有力的挑戰。通用汽車、福特汽車、通用電氣、摩托羅拉、柯達、施樂等大多數美國王牌企業都不得不在日本人面前俯首稱臣,美國的家用電器產業甚至被日本人徹底打垮,直到今天也不能恢復元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帝國大廈等美國的標志也先后被日本企業所購并。當時的美國國民紛紛驚呼:“總有一天,美國也會被日本人所收購。”
日本企業之所以能夠在非常困難的海外市場開創出一片天地,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基礎。由于日本國內市場狹小,國際市場開拓雖然潛在利益巨大,但是風險重重,于是,在共同利益的面前,日本企業變得空前團結。日本企業在進行新產品研發時能夠做到通力協作,即使是最尖端的技術也能完全共享。從下面這兩個案例中,人們也許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第一個案例:佳能從施樂手中奪取復印機市場
施樂公司是美國產業界的巨人之一,從1959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復印機開始,在整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一直保持著在世界復印機市場實際上的壟斷地位。施樂公司復印機關鍵技術的專利保護期限截止到1976年。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來自潛在競爭者的壓力,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來自日本的競爭者──佳能公司。為此,施樂公司開展了競爭情報研究。研究的結果讓他們頗感寬慰,因為通過調查發現,有一項制造復印機的關鍵技術佳能公司并不能夠掌握,并且在全日本也只有一家小型公司才有。佳能公司如果想通過研發獲得這項技術,則需假以時日。如此,施樂公司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但是,令施樂公司感到震驚的是,當其專利保護期限剛剛過去,佳能公司就提出了最令人震驚的挑戰:佳能公司以施樂公司的成本價來銷售復印機,并且還能獲利。
施樂公司遭遇到了全方位的挑戰,為了弄清佳能公司是如何完成這一壯舉的,施樂公司再次展開了競爭情報調查,而調查的結果令美國人感到不可思議:佳能公司強大的研發能力固然是其降低生產成本,進而以極低的價格進入復印機市場的重要因素,但其能夠成功的關鍵是在于那家日本小型公司把佳能公司不能掌握的技術無償轉讓給他們以供其使用。施樂公司一直對這次無償的技術轉讓耿耿于懷,他們也曾經問過這家日本小型公司為什么要無償地把這個技術轉讓給佳能公司,而這家公司的答復是:為了日本國家的利益。
從1976年到1981年,施樂公司在復印機市場的市場份額從82%直線下降到35 %。在其后的市場份額爭奪當中,施樂公司也曾經成功地從佳能公司手中奪取過部分的市場份額,但卻再也沒有動搖過佳能公司在這個市場中領導者的地位。
第二個案例:JVC公司開發VHS制式錄象機
JVC公司是松下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所有的一家中型電器制造公司。今天的JVC公司以卓越的研發能力而在日本家電企業中聞名,但在七十年代,其規模只約相當于松下公司的十分之一左右。該公司第一個重要的研發成果,是在1976年開發出世界上第一臺VHS制式錄像機,即今天廣為使用的家用錄像機。之后,該公司成功地說服松下和東芝這兩家世界級的大公司接受了其授權生產協議,共同將VHS制式錄像機推向市場。
在研發階段的大部分時間里,JVC公司都與索尼、松下和東芝等日本大型電器公司一起共享該領域最尖端的研究成果。應該說,如果沒有這種技術共享,以JVC公司的實力,是無力單獨完成其產品研發的。隨著JVC公司產品研發成功而進入生產階段,相對于全球龐大的市場而言,其生產能力是絕對無法滿足的,而松下和東芝的參與,最終形成了日本企業的多贏。JVC、松下和東芝等日本家電企業都從VHS制式錄象機的生產中獲得了可觀的回報。而JVC公司也為其今天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是美國人發明了彩色電視機、錄像機、傳真機、復印機等電子設備,但日本公司的合作精神卻使他們控制了這些產品全球50%以上的市場份額。日本企業為什么能夠長期合作
日本企業能夠相互長期合作的原因無外乎有兩點:一是在日本國內市場有限時,合作開發國際市場符合多數日本企業的共同利益;二是在市場空間有限時,合作研發的體制能夠創造出足夠容納每一家日本公司的巨大的市場空間。正如JVC公司的高野鎮雄先生所說:“我們的基本政策是把資訊、技術和規格同時散布出去,市場大得足以容納每個公司,沒有必要由一家公司獨占所有利益。”當然,這里所指的公司我們只能理解為日本公司,這是由其獨特的民族性所決定的。
中國企業需要的合作是在共同開發國際市場和共同發掘國內市場潛力這一高層面的合作,而不是在國內現有的有限市場上拙劣的價格同盟。今天,中國企業的優勢在于資源優勢和規模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并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附加值。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的產品就是廉價產品的代名詞,因為我們生產的產品別人也能生產,而且做得比我們還要好。產品科技含量不足是限制中國企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的瓶頸,而中國企業現有的研發,受到資金和人力資源的限制,只能是對簡單技術在低水平層面的重復性研發,或者干脆從國外重復引進技術。但從中國企業的發展來看,這都不是長久之計,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合作。
合作與競爭之間的矛盾并非中國所獨有,甚至并非人類所獨有。這一現象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當物種間的生存壓力增大時,物種內部就會趨向于合作;而當物種內部的生存壓力變大時,物種內部的競爭就會加劇。例如狼群和鹿群的關系:當狼群的數量增多時,雄鹿就會聯合起來,共同抵御狼群的進攻;而當狼群的數量變少,鹿群的生存威脅減小時,雄鹿就會為爭奪牡鹿而進行激烈的競爭。
中國企業應該學習和借鑒日本企業的合作模式。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