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藍
這幾年來,人們常在國際、國內論壇研討會報告會和電視對話節目中看到的國內新舊經濟的“企業家”不下20個。進入21世紀,中國各類新生財經媒體重復歐美的做法,用工商界名人的頭像和“業績”填滿封面版面及電視黃金時段,造就企業家崇拜。但從云端跌落進垃圾堆的“企業家”也不少,牟其中算是一個。當然,栽了大跟頭沒摔死,還在掙扎著要在
讀者觀眾眼里混個臉熟的,也有幾個,大家心里有數是誰。我點名鬧不好要惹來官司,不提也罷。
一天,一朋友感慨地說,中國出企業家,不出企業。他打個比方,誰都知道李嘉誠,誰都不明白他的公司干哪些業務。誰知道福特或寶馬奔馳老板的名字?誰不知道戴爾和思科是干什么的?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的文章讓美國和歐洲公眾惡夢初醒:原來備受崇仰的首席執行官CEO們,在耀眼炫目的光環后,不過是同樣容易受誘惑和有貪欲的常人,有的是貪得無厭的小人。被該文章點到的名單里,有通用汽車公司的杰克·韋爾奇,有ABB的珀西·巴納維克,有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美國在線的杰夫·貝佐斯,法國威旺迪的讓·瑪麗·梅西埃等,更有昔日備受尊敬而今成為垃圾的安然公司肯尼斯·萊和杰弗里·斯基林。
不過經歷過個人崇拜狂時代的中國人,好像也不全然崇拜明星企業家。兩年前有好事者盤點一番后說,前些年的著名企業家,至今尚在的僅十分之一而已,進局子者,干砸后消失者,升官回到黨政機關者都有。
國人的術語中,“企業家”的定義太寬,以至于MBA學生和商學院許多教師都以為,MBA畢業后就是當企業家。創業者或企業股權的控制者是企業家,但總裁或首席執行官卻不是,他們受雇來管理企業。以前說企業有資方和勞方,現在增加了管方。MBA的目標是當管方或職業經理人。不過,對于國企高官,在產權所有者代表缺位的情況下,掌管這個家當的人自認是企業家也不過分。我覺得用“工商領袖”替代“企業家”一詞更妥當。
如果中國財經媒體要趕國際潮流,該學美國佬和歐洲佬砸偶像。要弄清“明星”首席執行官,在人后是認真勤勉,還是糊弄事并玩大貓膩。看了美國、歐洲的情況,我感覺熱衷當媒體明星的“企業家”或工商領袖們,該醒醒了。媒體曝光不是壞事,有利于公司形象推廣。但是熱衷于此就是心理不健康:維持企業運作正常是你的職責,為了媒體上三天兩頭的亮相而不顧企業經營,是當社會活動家而不是企業家或職業經理人,那是本末倒置。你要是沒法使企業利潤增加和資產增值,哪怕再有名氣,也是無價值的空頭。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