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形成兩大軍團四大門派,但普遍缺乏國際競爭力是橫亙面前的主要“攔路虎”。
提起跨國公司,有人會提及通用電氣、諾基亞、惠普、拜耳、波音……等給我們說出一大堆,但要說到中國的跨國公司,可能就要令不少人有些疑問:中國的跨國公司是什么形態?誰是中國的跨國公司?
據權威部門統計,中國企業累計在境外已辦起6200多家企業,對外投資總額74億美元,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對外投資者。
外經貿部發展司副處長李永軍說,一些較早走出去的我國大企業,在近二十年的海外經營和國際競爭中,不斷擴大經營領域和規模,已逐步發展成涉及多個行業領域,橫跨多個地區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
日出東方:中國跨國公司正在崛起,第二集團軍聲勢迅猛
根據聯合國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的定義,跨國公司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擁有資產,包括工廠、礦山、銷售和其他營業機構的所有企業,典型的跨國公司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廠商,以寡頭壟斷為主,擁有上億美元的銷售額,其子公司分散在幾個國家。
按此標準,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被海外媒介稱之為“中國第一家跨國公司”。1984年,中信公司投資4000萬元人民幣在美國合資組建西林公司。1986年,購入對方股份,使西林公司成為中信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這是中信公司也是中國公司的第一項海外直接投資。此后,中信公司以收購作為主要進入方式,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中國香港設有幾十家企業,發展成為現在以金融業為主的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此后,像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首鋼集團公司、中遠集團和金融業的中國銀行等大批“中”字頭大型國企也開始通過資本購并“試水”國際市場,它們和中信公司一起發展成第一批中國的跨國公司。
90年代后期,中國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進入到一個蓬勃發展時期,形成了一批新的跨國公司。這是因為,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形成了若干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例如家電、摩托車等。它們在國內市場處于飽和的情況下,只好大著膽子到國際市場找飯吃。而且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人民幣相對升值,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上桌賭本”降低,這也給了中國企業向海外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海爾集團。海爾從1998年開始重點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目前在全球共有8個海外貿易公司;在美國、意大利、巴基斯坦、孟加拉、伊朗、尼日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2個生產工廠,還有10個工廠在建。“同城兄弟”海信集團現也初步具備了全球性大企業的雛形,在南非、巴西、印尼、美國、日本等國有7個控股的海外子公司,并在南非投資374.5萬美元建立合資工廠,此外還在印尼投資100萬美元,合資建設電視機生產廠。
既然“青島二海”勇敢地踏出了國門,它們在國內的老對手自然不甘落伍,深圳康佳集團在印度投資900萬美元組建合資企業,生產彩電、冰箱、視聽和通訊產品,此外還在墨西哥和印尼投資建廠。
廣東TCL集團已在越南投資1000萬美元建立彩電生產工廠,有50萬臺年生產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場份額。此外還在印度合資建廠,占當地7%的市場份額。廣東科龍集團目前正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建立生產企業。春蘭、長虹等也積極地在海外開辟根據地。它們在把家電大戰打出國門的同時,也為中國催生了一批家電業跨國公司,這可能是它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
近年來,這種情況又在摩托車行業重演,金城集團、重慶力帆轟達、隆鑫、宗申等企業紛紛到其他國家安家落戶,設法推銷和拓展他們的產品市場。
據了解,這批中國跨國公司的“第二集團軍,主要以輕工、紡織、家用電器等機械電子類和服裝類為重點;投資主體多為實力強、有一定信譽的國內生產企業;投資方式則多以設備和成熟技術為主;項目多集中在投資環境好,政局穩定的國家和地區,尤以亞洲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
八仙過海:中國跨國公司各顯神通,可分成四大門派
在二十年的時間里,雖然去海外“洋插隊”的中國企業越來越多,但根據企業經營性質,中國跨國公司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大門派:
1、大批“中”字頭國企是中國企業海外經營的先鋒和主力。如中國石油已在海外投資7個勘探開發項目、1個煉油項目、一個管道項目,至2000年底累計投資156億元人民幣。中化公司在美國、泰國設有化工廠,在英國設有保險公司,在30多個國家設有115家營銷公司等等,不勝枚舉。
2、大型生產性企業集團和新興高科技公司。由于它們有相對成熟的生產技術和一定的研究和開發能力;在國內有龐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方面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因而海外經營起步雖晚,但正以較快的發展速度向海外擴張。聯想集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在美國硅谷設有科研機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設有20多個分公司。還有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承建了香港和記電信網、肯尼亞的國家智能網、泰國的移動智能網。在全球40多個國家建立了市場分支機構,并在巴西和俄羅斯投資8000萬美元,合資建立兩個生產工廠。
3、大型金融保險公司。這些公司資金雄厚,提供專業化服務,有良好的信譽,經營規模較大。其中以中國銀行的發展最為迅速——截止到1997年底,中銀集團已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00多家分支機構,海外員工近兩萬人,海外資產總值1700多億美元。
4、中國民營企業。雖然現在走出國門的民營企業還不多,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東方集團擁有境外企業12家,分布于俄羅斯、美國、西班牙、日本等地。德隆集團在美歐擁有3家企業和銷售網絡。還有一些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如遠大集團、新希望集團、上海紫江集團等也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成為跨國經營的新生力量。那些迅速崛起的民營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成功范例表明,它們必然會成為中國未來的資本輸出的一支主力軍。
中國跨國公司暫處初級階段,無法抗衡國際知名跨國公司,但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中國的跨國公司群體已經凸現,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這些企業同國際上有實力的跨國公司還有相當的差距。中國目前的跨國公司對外投資以合資企業為主、海外經營集中在貿易領域、海外投資技術水平低、跨國經營的地理選擇以周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主。
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規模相對發達國家而言,平均投資水平偏低,大多數以中小型項目為主,發展后勁不足。而且投資區域相對集中,抵御風險能力較差。
同時,我國海外企業經營范圍主要以貿易型和資源型為主,占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生產型境外企業、資源開發型境外企業加起來也僅占對外投資總額的30%多。再次,效益較差。大多數海外企業僅是國內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經營業務很難開展,效益不好。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海外企業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為非生產性企業;收支平衡的占28%;虧損企業占17%,以生產性企業居多。這與國際上工業類企業在跨國公司中所處的主體地位和巨大規模形成鮮明對照。這些都說明中國的跨國公司還只是處于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
但中國跨國公司的前景還是很廣闊的。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清泰表示,中國經濟二十年的持續增長孕育了跨國公司成長的基因,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公司會發展成為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國際化經營管理和技術水準的現代化的跨國企業集團。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