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掉安達信"
正在全球范圍內的掀起一股獵食風潮,這其間極為復雜同時也是"五大"會計史上無論是外部壓力,還是內部爭奪都曾經無能為力的歷史性頑癥極有可能在中國率先破局——安達信中國的審計與咨詢業務將在近期內被迫徹底分離。
畢馬威分吃安達信中國?
本報記者 劉國華 胡錳 廣州 上海 報道
"基本上定下來了"
"隨它去吧,事已如今,到哪里都差不多。" 電話的另一端,安達信(中國)咨詢部門的楊小姐一聲輕嘆。
這種對職業前景深感麻木的低迷氣氛,正日益在安達信(中國)的辦公室內彌漫。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媒體與日高漲的關注熱情。
事實上,整個3月份,安達信(中國)都是傳媒視線嘯聚的焦點——高擎"獨立"旗幟的安達信(中國)究競何去何從?
直到3月21日,謎底才開始浮出水面。安達信與普華永道在香港聯合發表了一個簡短的聲明——安達信在香港及中國內地業務加入普華永道。
盡管這份極其簡短的聲明沒有透露任何有關雙方并購交易的細節,但是,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安達信(中國)總算找到了第一個"婆家"——普華永道搶先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因為這份聯合聲明并沒有究雙方哪些業務、怎樣合并進行任何說明,負責安達信(中國)審計和咨詢業務的最高主管合伙人吳港平在3月21日對媒體的發言中也持模棱兩可的說法——"決定將旗下業務并入普華永道"。外界起初普遍認為安達信(中國)的審計與咨詢業務都將并入與普華永道。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3月26日,普華永道一名高級顧問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證實——"普華只是并購安達信中國的審計業務。" 3月27日,本報記者試圖向安達信(中國)市場部經理助理陳南燕求角解,得到的答案是——"消息封鎖得很歷害,我們自已昨天才知道咨詢業務不并入普華永道,出售咨詢部門的并購談判還在秘密地進行。" 這意味著安達信中國咨詢部門的"買家"尚無定論。
誰將收購安達信(中國)的咨詢部門?——再次成人們翹首以待的懸念。
3月28日,本報記者通過可靠渠道獲知——老"五大"之一出身的畢馬威管理咨詢公司正與安達信(中國)高層密談并購重組。交易的大致框架己經確定。包括人員、業務及客戶資源在內的安達信(中國)咨詢服務部門將整體并入畢馬威管理咨詢(中國)公司。并購重組之后的畢馬威咨詢(中國)將不再使用"安達信"的品牌,安達信原有的合伙人制企業結構也將重新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制度,與畢馬威咨詢(中國)保持一致,并與后者整合成一個新的畢馬威咨詢(中國)公司。
這一并購計劃的實現意味著安達信(中國)的咨詢業務將獨立出售給畢馬威。這也是安達信(中國)繼審計業務與普華永道合并之后的第二次出售行動,"畢馬威"也將因此成為繼普華永道之后"分吃"安達信(中國)的第二個獵食者。至此,安達信(中國)將被全部"賣掉"。
這其間最具諷刺意義的是,安達信歷史上無論是外部壓力還是內部斗爭都曾經無能為力的分拆難題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解決了,而且是在中國率先破局——"被迫出售"是一個直接的觸發點,而最根本的動力源于此前震驚全球的安然事件及因此井噴而出的擠壓力量。
"來談的人很多,基本上定來了。"負責安達信(中國)咨詢業務的主管合伙人施能自興奮而又極其謹慎地向本報者證實——"與畢馬威咨詢的合作只差最后一道關"。
不難理解,施能自之所以興奮,是因為他在安達信中國執掌的咨詢業務這一塊與畢馬威咨詢(中國)公司的合并談判已接近尾聲。而施之所以謹慎,是因為安達信(中國)的咨詢部門要與畢馬威合并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畢馬威咨詢美國總部這一方。
很簡單,作為美國第一家上市的管理咨詢公司,畢馬威管理咨詢(中國)有限公司是畢馬威咨詢在中國的一間全資子公司。后者并購安達信(中國)咨詢業務還需要等待美國總部的最后批準。
"最后一個希望"
"這是安達信(中國)咨詢最好的出路,也是安達信咨詢在中國尋求合作的最后一個希望。"畢馬威咨詢(中國)公司市場部經理王忠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王忠想要說明的是,安達信(中國)咨詢選擇畢馬威幾乎是"別無選擇"。當然,王同時也說明了其中存在的一些變數。比如說,現在的安達信咨詢團隊也可能成立一家新的咨詢公司——改頭換面,另謀出路。但這種可能對于安達信合伙人而言顯然不是一條捷徑。
事實上,王的對安達信(中國)咨詢的判斷不無道理。安達信(中國)咨詢所能"嫁接的婆家"其實非常有限。作為一個咨詢業務集中在高端IT系統應用與管理咨詢的安達信(中國)咨詢部門,在這一層面上與安達信咨詢大的業務方向總體一致的公司不外乎安達信咨詢此前的幾個對手:老"五大"出身的"四大"——普華、德勤、安永和畢馬威咨詢;已經從老"五大"中剝離出來并在美國獨立上市的埃森哲、剛剛并購漢普的聯想。
首先不在合作之列是埃森哲。自1997年到2000年,80年代后期脫胎于安達信的安盛(埃森哲的前身)與安達信咨詢的"兄弟大戰"持續了4年多時間,直到最后訴諸法庭才告終結——安盛被迫更名為埃森哲。埃森哲與安達信兩家可以說"積怨已久",再次合作的可能顯然無從談起。
"我們沒有,從來就沒有過與其合作的打算。"埃森哲(中國)公司的市場部的一位經理說。
普華、德勤、安永也不可能并購安達信咨詢業務。自從安然事件及美國司法部強令五大分拆之后,這"三大"自身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分拆壓力——審計與咨詢業務的"生死之戀"行將結束之前,普華、德勤、安永咨詢部門首當其沖的挑戰是陸續分拆出來。以普華為例,早在去年下半年,普華就想把咨詢部門賣給惠普,后來因為雙方談判條件方面的原因沒有成功。普華顯然不希望再"攬一攤外來的咨詢業務"。也正是由于自身分拆問題還沒解決,這三家公司也不可能吸納安達信咨詢業務。
而正發力向IT服務轉向的聯想也不可能并購安達信咨詢。道理很簡單,以"ERP+BPR"為核心業務的安達信與正在重組過程中的新漢普不僅業務沒有互補性,品牌及客戶資源也沒有獨特的吸引力。
"同樣的公司,聯想沒有必要并購兩家。"聯想一位高層經理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半斤"吃"八兩"
畢馬威之所以被稱為安達信(中國)咨詢尋求合作別無選擇的"最后一個希望"。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畢馬威是到目前為止"五大"中保持原有品牌并將審計與咨詢業務拆分得最徹底的一家。去年下半年,畢馬威咨詢分拆出來并獨立上市募集了20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一家上市的管理咨詢公司。
然而,不同于審計業務,畢馬威咨詢直到去年分拆之后才進入中國市場,無論是顧問團隊的構建、咨詢服務能力還是客戶資源都還是起步階段。在中國高端IT應用與管理咨詢這個競爭無比殘酷的市場,相比于IBM、埃森哲、漢普及安達信,畢馬威還是一條掀不起波瀾的小魚。甚至有競爭對手攻擊畢馬威咨詢在中國市場"還沒真正進入狀態。"當然,畢馬威顯然不這么看。
"畢馬威咨詢的目標是兩、三年內成為中國市場上最大的管理咨詢公司之一,畢馬威不缺知識、也不缺錢。"畢馬威管理咨詢(中國)公司總裁黃輝博士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壯志凌云——"要在中國市場后來居上。"但是,黃輝很清楚,熟悉中國企業管理實際又具有很強的實戰能力的顧問團隊是其碰到的第一塊天花板——畢競畢馬威現有的60多名顧問還是以"海歸"為主一支新隊伍。此外,由于與審計業務已完全分開,畢馬威咨詢要迅速在中國積累一批客戶資源也是黃輝無以回辟的一個問題。
安達信咨詢這邊的情況就有所不同。盡管安達信咨詢在中國市場還沒有大的突破,但是由于進入時間相對較長,也己經取得了一定的市場業績和客戶資源——業內比較可信的一種說法是年收入在500萬美元以內。包括中石油、中海油、上海大眾、和記黃浦、東方通信、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內一批大中型企業相繼進入安達信咨詢的客戶名單。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顧問團隊是安達信咨詢一張的底牌。安達信咨詢業務主攻企業業務流程重組(BPR)與ERP系統實施,有兩個咨詢團隊,一個做SAP,一個做ORACLE,其中有超過80人的高級顧問團隊。
因此,不難理解,顧問團隊與客戶資源是畢馬威相中安達信咨詢的直接出發點。
不過,也有業務人士指出,"政府及市場資源"將是畢馬威并購安達信咨詢最大的收獲之一。由安達信審計與咨詢業務并沒完全分開,安達信咨詢可以很容易分享其審計業務部門在中國市場及政府系統的強大資源關系網絡。
"安達信對包括國家行政學院在內的政府系統有大量的贊助活動,這種資源的價值也是不可低估的。"畢馬威管理咨詢(中國)公司市場部經理王忠微笑著對記者說。
作為畢馬威的員工之一,王忠會笑到最后嗎?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