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國經營報》在本年度1月14日的“謀略”版上發表的《達能大布局》一文中,提到一些關于娃哈哈與達能合資中的前因后果,娃哈哈公司似乎認為其中一些說法與事實不符,在你看來,事實是怎樣的呢?
宗慶后:文章里分析娃哈哈與達能合資是因為沒有錢找出路,弄得我們像洋買辦,事實不是這樣的。
另外,娃哈哈只是拿出集團中部分企業與達能合資,達能控股的也只是這些合資企業。我們與達能合資有二十幾家下屬企業,母公司并沒有與達能合資,剛開始的時候是五家工廠,后來又一起投資建了十幾家廠。在合作的這些廠里,達能占有51%的股份,娃哈哈占49%。合資廠里有做保健品的也有做食品飲料的,未合資的企業里也做相同的產品。
主持人:據前段時間的媒體報道,何伯權當時合資是因為銀行負債很高,已經借不到錢了。娃哈哈是否也有資金需要的問題?你既然否認娃哈哈與達能的合資是為了利用達能的資金優勢,那么,如何解釋這些年來達能對娃哈哈注入的超過7000萬美元的資金呢?
宗慶后:在改革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排斥人家、抵制外資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外資進來以后,我們才可以學習它才有可能超過它。娃哈哈當時與達能合資時,應該說并不缺少資金,但引外資發展的步伐肯定會快一些。第一步引進了4500萬美元之后,我們一下子就把裝備都換了,比別人領先了一步,而且當時的投資回報率達到50%,企業的發展速度迅猛。達能看到這么好的回報率以后,每年主動地要求再投資,我們也是再投,雙方同步增長,我自己每年也要投幾個億。
當初合資是百富勤、達能和我們三家,我們是大股東,后來百富勤倒閉,股份賣給達能,達能才在合資公司里形成控股。
主持人:娃哈哈與達能合資最早,但你們一直不讓對方介入管理和品牌,而這些年許多國內企業合資,最終不僅沒有得到發展,連我們自己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品牌,也受到了傷害。
宗慶后:因為談合資比較早,我們的效益比較好,自己有錢,所以在談判中比較主動,我們的要求就是達能的人不能進入合資企業,經營權都是我們的,品牌也不能給,我們的立場是,娃哈哈不是靠你來救命的,你進來,大家都多掙點錢就是了,我們借此加快發展速度而已。
主持人:那么就是說,你不愿意從銀行貸款,但又需要資金來加快發展速度,所以才與達能合資。與貸款相比,你認為合資的風險更小嗎?在中國人與外國人合資合作中,又要利用外資有必要避免被外資吃掉,似乎并不容易,何伯權離開樂百氏就是例子。
宗慶后:合資時我們沒從銀行貸過款,并且銀行里還有幾億存款。我們這幾年引進外資,當然也是為了提高發展速度,到現在為止,我們也沒有一分錢的銀行貸款。中國很多企業不把銀行的錢當作一回事兒,喜歡舉債經營,認為精明的企業家要學會利用銀行的錢,一定的資產負債率是很必要的。但我不這樣想,你借錢很多,在企業好、形勢好的時候還行,一旦經濟形勢不好,你的企業遇到困難最缺錢的時候,銀行一卡你就完蛋。不引進外資的話,可能發展的步伐會慢,但我們也不會負債經營。為什么有的企業合資之后就掌握不了經營權?往往是因為負債經營遇到困難,才去合資,合資為了還銀行的債以解燃眉之急,這種情況下,在資本面前就變得沒地位,人家一進來它就被控股。
主持人:娃哈哈與達能的合資,既然達能占有較大股份,他們怎么會輕易放棄對企業和品牌的控制權,袖手旁觀呢?
宗慶后:開始的時候,達能也是要管,我也是經常跟他們吵架的,好幾次拍了桌子,我跟他說你的錢拿回去。你要合資就必須按我們的意思辦,我常說他們:“你不懂。”經過兩年時間的對抗,現在他們在高額回報面前,不再爭了。
主持人:在最初的合作中,雙方的分歧是什么?
宗慶后:主要的爭執當然是控制權,也就是經營權的問題了。達能開始時說一萬塊以上的花費要董事會審批,我說這樣還搞什么企業呀。在對水的擴大投資上也曾經是意見很不一致,我當時有兩條線做得很好,我要再投資五條線,達能認為只該投一條,后來我投了七條線。事實證明我的決策是對的,兩年以后,就徹底把經營權拿過來了。我堅持一條,你要是管我的經營,你就把錢拿走,我不缺你這個錢。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