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 6億
年齡: 57歲
出生地:浙江杭州
教育背景:初中
主要公司:萬事利集團
總部所在地:浙江杭州
首次證券市場融資:未上市
主要行業:絲綢產品
“農家女,背竹筐,拾桑葉,聽蠶聲。"祖上四代都是蠶農的沈愛琴從小就熟悉這首兒歌,對潔白、高貴的絲綢有著無法割舍的感情。
1975年,當杭州市筧橋鎮的領導讓她去創辦綢廠時,她興奮地立即走馬上任:“繭子是我們生產的,城里人能織綢,為什么我們不能?”辦廠的全部家當是用賣舊樓板換來的3600元資金和8臺從大廠退下來的舊機器。沈愛琴帶著20多名職工開始艱苦創業。她帶著職工到先進廠家去學習,拜師學藝;她招賢納士,把國營綢廠的退休技術骨干和全鄉有紡織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都請到廠里來了。她既當廠長,又當銷售員。1978年,那時綢廠還不會做服裝,做的全是絲綢面料,大多是被面。她和廠里職工全國各地推銷這些被面,經常坐著硬板兒,從北京火車站下車后,就忙著去各個商場推銷。晚上,就住5毛錢一晚的浴室大通鋪。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在當時的北京東安商場設下專柜之后,產品一舉成名。當時杭州的絲綢產品無論在質量和花色上都比北方的產品要受歡迎,第一年沈愛琴就賺了6萬元,在當時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20世紀80年代中期,絲綢業一片興旺,產品供不應求。正當人們忙著擴大生產時,沈愛琴卻看到潛在的危機;產品的檔次低,即使出口的,也是半成品的坯綢。“蠶是我們養,絲是我們繅,我們的絲綢業為什么落后?就是缺先進技術!”為了搞技改,沈愛琴幾乎將所有的家當都投了進去。近10年來,“萬事利”用于技術改造的資金高達3億多元。
沈愛琴剛開始搞技改的時候,有些同行們不理解;能掙錢的時候,這個人怎么反倒去花錢呢?不久,市場優勝劣汰的大浪劈頭打來,不少絲綢企業虧損了,倒閉了,絲綢產業走入低谷,"萬事利"卻一枝獨秀:打著"中國萬事利制造"的真絲服裝遠銷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這才明白沈愛琴的高瞻遠矚。
在沈愛琴看來,絲綢即使再高檔,也仍然是半成品。只有成為服裝,才是終極。為此,3年前,萬事利集團派人到服裝王國—法國考察,并同一家知名服裝企業達成意向,借用對方的品牌生產服裝。沈愛琴此舉是打入國際市場的“火力偵察”。事后,她懷著“絲綢之府要創出自己名牌”的雄心,開始了自己的行動。
從哈爾濱、大連到廣州、深圳,連續幾個月,沈愛琴在10多個沿海城市開展了廣泛的市場調研,最后把“萬事利”服裝定位在25歲至40歲有素養的女性上。又經過再三選擇,聘請"中國十佳服裝設計師"之一的房瑩為集團的設計總監。集團設計生產的女裝既突出女性的柔美,又尊重中國的文化傳統,時尚而不張揚,簡潔而又細致。
在"2000中國國際時裝周"中,"萬事利"女裝榮獲"2000年中國最具時尚品牌"。如今,"萬事利"絲綢女裝已在全國聲譽鵲起,通過設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的連鎖店,越來越為廣大消費者所青睞—絲綢之府終于有了自己的知名品牌。
"一個企業必須有一個叫得響的牌子"。吃過沒有名牌產品而使企業無法發展之苦的沈愛琴,對此堅信不移。
“萬事利”絲綢制品在目前國內和國際市場上都已經成為搶手貨。沈愛琴認為“萬事利”的市場是爭來的。想當初,當她和她的幾個姐妹們為了推銷廠子里生產的惟一產品—絲綢被面,肩挑背扛,除了在杭州本地銷售外,還跑寧波、上海、南京等地。餓了,就咬一口饅頭;沒地方住,就在長途汽車站廣場貓一宿。遇到什么樣的客戶都有,個別不友好的客戶甚至把她們逐出大門……但她們沒有氣餒,仍然鍥而不舍,打拼市場。終于,企業規模隨著市場的擴大而不斷壯大。她們看在眼里,甜在心頭。
經過25年的艱苦奮斗,沈愛琴領導“萬事利”獲得了巨大成功。她成功地將一個只有20幾個人,風雨飄搖的農村小廠發展成為中國屈指可數的"絲綢王國"。
作為一個有錢的女人,沈愛琴過著令人羨慕的"富婆"生活。有人認為她很幸福。沈愛琴卻認為幸福和金錢雖然有一定關系,但絕不是惟一的條件。"我們家的早飯一直都是我做的,一直做了25年。當然,我現在年紀大了,不用我做了。我80歲的老婆婆還健在,大女兒的孩子都10歲了。平時工作太忙,周末一家四世同堂是最好的休息。"
這么多年來,沈愛琴的家人從來沒為錢的事情吵過架。沈愛琴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孩子也已經10歲了。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沈愛琴說,這么多年來,我們從來不為錢的事情吵架。這并不是因為她的錢多。"錢這東西沒了不行,但人死了也帶不走。錢多了用得不好還會害子女害家庭。我是只會干事沒時間花的那種人。我先生在杭州工作30年,不抽煙,不喝酒,家里的錢除了造了房以外,全部入了股。我喜歡我們現在的大家庭,方便又開心,每次下班回家都有一種溫馨的感覺。"沈愛琴說自己終生不要做"富婆"。因為那樣"壓力會很大"。“我們女性不要跟別人去爭什么,當初我會選擇絲綢,這也是女性個性化的最好體現。”
有一次,朱基總理到杭州視察,當聽了省委書記張德江對沈愛琴自強不息的事跡介紹后,朱總理當即握住沈愛琴的手笑著說:"你是一個寶啊!你的名字應該叫沈愛寶。”
"朱總理為什么說我是個寶?"現在沈愛琴自己解釋,"因為絲綢是傳統產品,傳統產品要走上國際化的道路說說容易,做起來很難。而我找到了一條傳統藝術與高科技結合的最適合的路子。傳統產品國際化之后,中國失業的人就沒有了,這是我說的。如果縫紉機都變成了高科技,就會讓原先失業的人都有活干。"
沈愛琴不愛財而愛才。在“萬事利”沈愛琴愛才能容人是出了名的。“一個好的人離開我,我會很傷心;一個不好的人離開我,我也很傷心,說明我的管理還不夠好。我曾經培養了一個副總,和我一起白手起家11年,改革開放以后,他出去做老板。他走的時候,我還生了一場病。許多大學生到萬事利集團做了一兩年后因為不喜歡做傳統產品跳出去了,我很痛苦。在培養一個大學生過程中,萬事利集團拋本不止2萬,但我從來不卡人,讓他們來,由他們去。現在我也慢慢想通了,人跟水一樣,是需要流動的,反正他們出去后,也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嘛。這么一想,心里也就平衡了。”
沈愛琴同樣愛絲綢,甚至有人說她愛綢成癖。她一輩子就喜歡穿絲綢質地的衣服,從內衣到外衣都是。她自言自己與絲綢打了25年的交道,"絲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應該有人去延伸它,發掘它。如果中斷了,就糟糕了。"
沈愛琴認為絲綢是個寶,“1975年,當我們開始辦廠的時候,我們這個蠶絲只要25000元一噸,后來改革開放,國外都要我們的絲綢,所以我們改革開放發家,是靠絲綢這個寶發家的。外國人都要買我們的絲綢,搶著買,5年時間一下子就提到了26萬元一噸蠶絲,難道不是發財了,從2.5萬提到了26萬。那么,這個寶大家都認可了,后來結果呢?人人都要做絲綢,把這個絲綢做爛了,效益滑坡了,大家都不要了,這么一來我們企業的壓力很大,這個壓力我們怎么頂過來呢?我一定要做高檔的,我1990年就開始進行大量的技術改造,保住了絲綢的品牌。”
沈愛琴喜歡出國。她說自己出國不是為了玩,“我就是喜歡開眼界”。
現在,除絲綢之外,沈愛琴又將目光投向了水產養殖,曾經有一段時間,“萬事利”的甲魚行銷全國,賺了大量的錢。她還把未來瞄準在生物養殖上,研制新型飼料喂養深海食用魚是“萬事利”的又一個金娃娃。又一個財富故事開始了。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