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旭紅
3月2日上午,北京大學國際MBA2002年招生咨詢會在中國大飯店再掀高潮。不等大會正式開始,前來咨詢的人已是絡繹不絕;能容納600余人的大廳座無虛席,連四周的走廊上也擠滿了人。一雙雙期盼的目光,一張張自信的笑臉,聆聽著一條條令人鼓舞的信息:在國內上學,拿美國斯坦莫MBA學位;北大國際MBA最高年薪80萬元,平均20.7萬元;授課方式與國 際接軌……
向往著MBA的美好前程,越來越多的人情不自禁地投身到MBA洪流中。據悉,2002年MBA的報名人數超過了6萬人,是計劃招生人數的4倍多,僅北京地區的報名人數就比去年增長了三成。在人力資本投資大行其道的時代,這種熱望原本無可厚非,但慎重選擇MBA,卻是每一位淘金者必須冷靜思考的問題。畢竟,這是一筆不菲的開銷,也并非人人適合MBA。
雖然,北大國際MBA招生辦主任張黎明確表示,常規MBA至少兩年工作經驗,EMBA必須具有8年以上企業管理經驗,但記者發現,工作沒兩年就熱報MBA的人絕不在少數,最年輕的報考者僅24歲。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MBA報考者的平均年齡為29歲,這意味著大多數求學者是參加工作3年到5年就來上學的,可見自身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能力是很有限的。
一位一臉稚氣的張小姐告訴記者,畢業3年來,換了3次工作,職位、薪水幾乎是原地踏步,而每每徜徉人才市場,卻總會被“MBA———年薪十萬以上”的字眼所招引。她堅持認為,只要擁有MBA這塊金字招牌,成功的大門就會向她開啟,高薪也會隨之而來。
事實果真如此嗎?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MBA水平參差不齊,不少MBA只是看上去很美,為數不少的企業已開始向MBA說“不”。即便是知名院校MBA畢業生也會遭遇求職尷尬,不得不把曾經期望的高薪要職一降再降。
某外企公司曾興沖沖招來一名名牌大學畢業的MBA,本打算讓他從基層做起,最終將他培養成高級管理人才。但令公司人力資源經理失望的是,這位MBA認定自己是當副總的料,只能管人,不能管事。由于總是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上,不能將自己作為團隊中的一員,也就談不上集中團隊智慧有效解決問題。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缺乏管理經驗、不善于溝通協作是目前許多MBA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被譽為中國大陸首富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人才是在市場競爭中打拼出來的,而不是一兩年MBA課程學出來的。現實中,無數成功企業家或優秀管理者并非MBA的經歷告訴我們,僅有MBA學歷是遠遠不夠的。他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管理者,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態,面對困難要站得直、挺得住,面對成功和榮譽要頭腦清醒;要有創造的激情;要有學習的態度和能力;要學會做人,善于從別人的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特別要吃苦耐勞,切忌紙上談兵。
畢業于中歐工商管理學院的資深職業經理人楊大躍先生也深有感觸地說,自己能有80多萬元年薪的機會,絕非一紙文憑的功力。多次被獵頭找上門來,是因為自己曾就讀于西安交通大學信息控制專業,先后獲北京工商大學碩士學位和美國西雅圖大學城市MBA學位;曾在摩托羅拉工作8年,做過3個部門的部門經理,還先后在一家以色列衛星通訊公司和比利時的一家投資公司工作過,是在一個位子上沒有超過3年的經歷提升了自身的價值。他認為,只有那些有實戰經驗的人,才會在MBA中學有所成,MBA是需要在實戰中提煉的技巧,沒有經驗的積累,MBA將距成功職業經理人的目標遠之又遠。
北大國際MBA項目美方主任、美國斯坦莫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楊壯博士在招生咨詢中指出,MBA不同于普通的學位教育,它是一種更為務實的職業技能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市場、管理、金融、營銷能力,因此,對工作經歷有特別的要求。我們選擇學生側重于學生的個性、能力、潛能及經歷,那些有遠見、有激情、責任感強、擅人際溝通、能獨立判斷、耐挫折逆境的人才,是我們竭力挖掘的對象,也是我們最終的培養目標。與其說MBA是教出來的,不如說是眾多在企業中砥礪過的人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爭辯研討出來的,正是這些有著相同潛質、不同經歷人才的匯聚促成了理論與實踐的互動。
專家估計,參照國外GDP水平與我國MBA教育之間的關系推算,到2006年,我國MBA的年需求量至少達到3.75萬人,而我國目前每年僅有1萬名畢業生。截至2001年7月,我國MBA畢業生的總數只有1.5萬人。
在經濟全球化和高科技競爭的今天,企業的經營決策是不能僅憑經驗感性判斷的,必須有理論指導和定量分析,因此,系統學習科學的管理理念、接受正規的商務技能訓練是職業經理人走向成功的必然選擇。問題的關鍵在于認清自己,根據自身條件、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未來的終極目標謹慎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理性選擇MBA,畢竟,我們已進入一個品牌MBA的時代。
《市場報》(2002年03月07日第五版)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