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日電題:外資企業如何分享中國“美食”
作者孫麗霞
中國食品業近期頻頻傳來外資兼并重組中國企業的消息。不少跨國公司把目光鎖定在飲料、乳品、啤酒等食品行業的中國大型知名企業與品牌上。他們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個: 食品行業在中國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食品業中,飲料、乳品、啤酒既是百姓最常消費的食品,在國外的生產又相對過剩,自然成為外資首先青睞的投資領域。法國最大的食品集團達能公司繼一九九六年與中國食品業知名品牌“娃哈哈”合資之后,二000年又控股樂百氏;二00一年,亞太集團出資購買了上海民樂啤酒飲料有限公司百分之九十七的股份;同年,四川藍劍集團、香港華潤和南非國際釀酒集團合作成立“四川華潤藍劍啤酒有限責任公司”,這是中國啤酒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中外合資項目。
在中國,食品工業是少數幾個年產值能達到上萬億元人民幣的產業,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大市場蘊藏著無限商機。入世后,誰先進入中國的食品市場,誰就可能是這個領域的領航人。
據了解,外資選擇中國食品企業進行重組的標準有四點:第一,選擇具有高成長性的企業,即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并且其產品生命力較長;第二,選擇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這樣外資進入后不用費很大力氣開發市場,從而節省不少資金;第三,選擇利潤豐厚的企業,因為任何企業都以最大限度地賺取利潤為目的;第四,選擇行業龍頭老大的大型企業。
許多經濟學家對中國的食品業同樣非常看好。他們認為中國的食品行業是競爭的行業。因為各地風土人情和飲食習慣不同,食品業很難出現壟斷局面,但部分產品可能出現壟斷寡頭。入世后的競爭會更有利地推進食品行業改革,促進行業開放。
不過,有專家指出,外資在中國的擴張已達到理性成熟階段,不會盲目大舉收購,而是選擇資產結構優良、品牌有價值的企業合作,以便利用其品牌效應和龐大的營銷網絡。
入世后,中國與世界經濟、技術是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關系。這種滲透體現在品牌、資本、文化等各個方面。比如,現在不少中國的快餐店從店面裝修風格到服務管理,甚至包括在某些快餐的制作上都與麥當勞相差無異。即使傳統民族品牌也在設備、技術和管理人才方面開展了國際合作。全球化過程中的競爭與合作正在慢慢淡化著民族企業的概念,有國際背景的合資合作正成為主流,并將分享與之俱來的“美食”。
短信點歌,帶去你真摯的祝福! 3500條閃電傳情,讓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