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與猜測恰恰相反。作為企業領導者并穩居幕后的李寧殫精竭慮,一直牢牢地掌控大權,導演著集團的每一項重大決策。熟悉李寧的人說,“他在商業上的才華,與在體操上的才華一樣好”,其秘訣是打好每一張“股牌”。
本刊記者袁宏明 實習記者原燕飛
1月17日,無限風光過的飲料業巨頭廣東健力寶集團宣告易主,當年的鐵腕人物李經緯噙著淚水把自己親手帶大的企業交與他人,一個王朝終于成為歷史。此時此刻,很多人都會想起李寧——那位李經緯曾經對其有過提攜再造之恩的前體操王子。健力寶的家國已經雨打風吹去,那么“LI-NING”呢?
在一貫的低調中,2001年歲末,上海李寧體育用品控股有限公司(整個李寧集團的母體公司)靜悄悄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私募。消息人士說,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rporation)以不到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買走了略超過30%的股份。
李寧已非昔日的李寧
告別健力寶
(劉紀鵬對李寧說:你跟健力寶的關系,是建立在同李經緯的個人關系基礎上,健力寶終究是國有企業,這里面有產權問題。)
縱使李寧從前和健力寶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系,現在頂多也就只剩一根線了。
1988年,漢城奧運會。李寧在比賽過程中從吊環上摔了下來。回到首都機場,失掉金牌的李寧黯然神傷,孤獨地走過一條偏僻通道,健力寶集團老板李經緯在外面已經等候多時,適時地送上一束鮮花。自此,二李結下了深厚友誼。
彼時,健力寶集團正如日中天。李經緯醞釀著一個野心勃勃的多元化方案。李經緯邀請李寧加盟健力寶,提出要搞“李寧牌”運動服。
他描繪的商業前景打動了李寧。1989年4月,李寧加盟健力寶集團,擔任李經緯的特別助理。1990年,健力寶集團和新加坡康基實業在廣東三水合資成立“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專門從事“李寧牌”運動服裝的生產經營,股權比例為中方51%外方49%。這就是李寧起家的第一塊磚。
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為“李寧牌”創造一個橫空出世的機會。李寧和李經緯聯手策劃,決定“以健力寶推動李寧牌,以李寧牌促進健力寶”。
李寧顯示出高超的公關能力,利用個人影響和愛國主義訴求,擊敗了韓國廠商,健力寶僅以250萬元人民幣奪得了亞運會火炬傳遞權。第一批面世的“李寧牌”運動服被選為第十一屆亞運會圣火傳遞指定服裝、中國國家代表隊領獎服及中外記者的指定服裝。
經此一役,“李寧牌”奠定江湖地位體操王子表現出的商業悟性,讓李經緯激賞不已。從籌備健力寶運動服裝廠開始,市場開拓、營銷策略、公關策劃,李經緯一路讓李寧放手去干。初涉商海的李寧如魚得水,約請其他退役的隊友一起發展“李寧牌”。
1991年2月,廣東李寧體育用品公司成立,獨立負責“李寧牌”運動服、運動鞋的全盤經營。這家公司是健力寶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健力寶的控股股東是三水縣政府。
1994年初的一次偶然機會,時任李寧公司鞋業公司經理的陳義宏在北京遇見了股份制專家北京標準咨詢公司的董事長劉紀鵬。劉在公司治理結構、股份化改造等問題上的一番高論完全折服了陳。一回到廣東,陳義宏馬上就向李寧推薦了劉紀鵬。
后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陳義宏回憶說,“當時李寧很希望公司朝著現代企業的模式發展。但健力寶是一家完全的國有企業,再往后可能會制約李寧公司的成長。而且,時機已經成熟,我們可以獨立運作市場了”。
“脫鉤”涉及兩個核心問題,一是要把李寧牌商標從健力寶拿出來;第二,進行股份制改造。
當年6月,李寧和陳義宏到北京拜訪劉紀鵬。劉極力鼓動李寧,脫離健力寶。李寧問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如果脫離健力寶,別人會不會說我忘恩負義。
“最后,劉紀鵬站起來對李寧說:如果你拉不下面子,我去跟健力寶老板談,跟三水縣政府談。”陳義宏記憶猶新。
李寧遂定下決心。按陳義宏和劉紀鵬的說法,從健力寶脫殼并沒遇到什么阻力,李寧一個人就全部搞定了。陳義宏坦言,李經緯相當大度,完全支持李寧自立門戶。
三水縣政府也沒有提出太多疑義。在他們看來,李寧公司不過是個不太規范的“私生子”,脫鉤不會給健力寶帶來什么實質損失。況且,還有李經緯的話事權和李寧的影響擺在那。他們唯一擔心的是,李寧公司會“外移”,影響地方稅收。后來,健力寶運動服裝廠并沒有搬走,三水縣政府就放心了。
1994年底,只是在股份和品牌采取了一些變動措施,李寧公司就順利脫身。健力寶歷年的1600萬投入,李寧后來也分三次用現金償還。按照劉紀鵬的話說,“這種償還是在歷史成本之上償還的,并沒有一個很可怕的增值。”
同過去唯一的聯系最后只剩下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不過,“李寧”已掌握了服裝公司80%的股權,健力寶只有區區20%。而且隨著整個李寧集團向“耐克模式”轉型。它也就僅僅是一間有紀念意義的加工廠罷了。
可以肯定的是,李寧與李經緯依然私交甚篤,并保持著默契。本刊記者打電話給健力寶集團,想請李經緯談談往事。李經緯的秘書程小姐正告記者,需要先征得李寧本人同意。
有內部人士猜測,李寧和李經緯之間可能會有私下協議,比如將來李寧公司上市,李寧要給李經緯一些股份。
劉紀鵬方案
(“李寧公司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核心企業,沒有構成家庭的老子,沒有財務龍頭,因此難以形成統一管理的組織體系”。(劉紀鵬語))
作為脫鉤最大的功臣,劉紀鵬和陳義宏從此被李寧視若肱股。
劉紀鵬得以從容實施他設計的下一步方案。
1994年9月,李寧體育產業公司正式成立。這是劉氏方案的第一步。作一個控股的母公司,初步實現同資本市場的對接。
李寧體育產業公司總股本為3000萬。8家發起人共1950萬股,占65%;募股1050萬股,占35%。8家發起人中有兩家與李寧相關:李寧企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品牌作價入450萬股,占總股本15%;廣東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出資210萬股,占7%。
按照劉紀鵬的說法,其余6家發起人都是李寧找來的,分別是:石家莊利寶來實業有限公司,占240萬股;中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團中央下屬企業),占210萬股;武漢體委服務公司,占210萬股;廣西體育貿易有限公司,210萬;柳州卷煙廠,210萬股;廣西盧水苗族自治縣林業局,210萬股。
不到一年,李寧體育集團公司成立后,就開始對有些發起人的股份進行贖買、允許他們退股,或者有些資金根本就沒到位,被其他自然人接替下來。
而另一個版本則是李寧體育產業公司真正重組進來的其實只有3家法人股: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汽車運動聯合會、中青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各自投入了200多萬,各占7%左右的股份。
其余的股東都是自然人,多達28位,包括體育圈、經銷商、一部分管理層,他們持股原則上不超過1%。
有一點,李寧始終牢牢地掌握著公司,李寧的太太、哥哥、嫂子、妹妹都持有一定股份,形成了家族控股局面。
但李寧面對的仍然是一個混亂的局面。從1991到1994年,一個龐雜的“李寧群體”業已形成:有廣東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北京李寧鞋業公司、北京李寧服裝公司,以及李寧西裝、李寧領帶、李寧皮具等8、9家參股企業,還有各地100多家專賣店。這群打著“李寧”旗號的企業交叉持股,母子關系混亂,既沒有核心企業,也沒有財務龍頭,結算、融資、投資難以統一,無形資產也沒有量化。按照劉紀鵬的說法,核心問題是“沒有構成一個家族的老子”。
李寧繼續求教于劉紀鵬。劉拿出了“組織與管理及股份制規范化、集團化”方案。他指明李寧集團的目標模式應該是:混合控股公司。
1995年底,李寧把北京、廣東、煙臺三家公司合并為李寧體育用品集團公司(核心層),是整個李寧集團的老子。下邊有6家全資子公司(控股層):健力寶服裝公司、李寧鞋業公司;還有5家資產關聯公司(參股層):天津的李寧皮具、北京的李寧領帶、北京的李寧體育器材;148家專賣店和十多家加工廠(協作層)。而舊的李寧體育產業公司只留下一個“殼”。
李寧親任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而陳義宏被任命為常務副總經理,實際上的“業務操盤手”。1996年初,集團總部“北上”,從廣東遷到北京。
“兩老”出局
(陳義宏開始失寵。在集團里的對手公開指責他在幾個關鍵戰役處置失當,以及在重要部門安插私人。)
雖然在大刀闊斧地改制,但從1993年到1996年,李寧集團每年銷售收入增長幅度都在100%以上,1996年達到了顛峰,實現了歷史上最高銷售收入6.7億元。業績如此不凡,以至于李寧豪情萬丈地提出:1998年達到10個億,到2000年達到20億。
不幸的是,快樂的增長故事到1997年嘎然而止了。亞洲金融危機襲來,中國經濟發生“通貨緊縮”,老百姓的購買力大受影響。賣不動了怎么辦?1997年,李寧公司兩次大型市場促銷活動——“97暴風雪系列”、“正在機會”,背后的含義都是以超低價位清理庫存。
此后數年,李寧公司的銷售收入始終徘徊在7億左右。體育用品市場容量已經放大,李寧公司的市場地位卻在下降。
1997年,處于困境的李寧萌發了強烈的上市沖動。他再次聘請劉紀鵬做設計。但在當時,作為民營企業,李寧公司不可能拿到上市指標。于是把上市地瞄準了香港。
為上市綢繆,李寧又把集團總部搬到了上海。這時集團的大股東變成了4個,其中有李寧任總經理的柳州市李寧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本800萬),還有李寧體育產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北京廣健東貿易有限公司、廣東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1998年12月,為了把李寧最好的資產打包上市,上海李寧體育用品控股有限公司在浦東新區注冊成立——李寧集團內部親切地稱之為“母體公司”,主要職能是資本運作和資本經營。
這一回,原來3家全民企業法人股全部退出了,李寧集團變成了一個全自然人股東的股份制公司。陳義宏告訴記者,采用的是“溢價買回”辦法,但具體花了多少錢,陳說自己不清楚。
仿照現代公司的模式,在這一輪股權變動中,經理人持股被提上臺面。陳義宏告訴記者,自己連同張志永、孫建軍等5位管理層一共持有了15%股份,其中,陳本人約占一半。李寧的香港上市想法,最后沒有實現,大家想必已經猜到了。
“一個是李寧的主體公司選擇,當時并不成熟。當時我們的設計思路,和他根據這個設計進行調整的力度都比較大,所以李寧停下來了。第二個,李寧集團特別分散,母子關系還是不清楚,歸到一個公司去上市,是有困難的。而要調整起來,包括稅收上,一系列問題都要求李寧放慢速度。同時,從合理避稅的考慮,把總部搬到上海,以后再以上海為基地再到香港上市。”劉紀鵬并沒有參與最后的實施,至于為什么沒有成功,他也很困惑。
結果,劉紀鵬與李寧的合作也不圓滿。劉氏方案沒有得到實施。咨詢費一共30萬,李寧公司已付了15萬。后來,李寧公司的財務總監孫明來找對劉紀鵬說:實施起來有困難,我們不想實施了,剩下15萬能不能不給?
劉紀鵬至今仍有些傷心。“那會兒,李寧是我這兒的常客,稱我為老師,”香港上市夢想擱淺以后,李寧很少來找劉紀鵬,“98年以后,連電話也不打了”。
陳義宏也開始失寵。在集團里的對手公開指責他在幾個關鍵戰役處置失當,以及在重要部門安插私人。1991年,李寧在面試現場初見到他的時候,陳“穿了一套西裝,下面是一雙旅游鞋”,李寧笑言,“你這樣穿不對”。結果,這個“土人”成了李寧鞋業的副經理,并一步步高升,成為不可或缺的人物。
但形勢已經逼得李寧一定要作出反應。1996年12月,陳義宏突然放下繁忙的公事和李寧一道去美國慶祝Lee-Club體操俱樂部開張。回來之后,一場高管危機弭于無形。集團辦公室副主任柳寧(李寧的嫂子)、集團銷售中心常務副總經理覃謙(李寧表弟)和銷售部副經理陳義勇(陳義宏胞弟)相繼離職。“在那里我們進一步溝通對企業的認識,以及李寧公司如何發展的思路,大家能靜下來更多地達成一些對企業的共識。”陳義宏如是回憶。
少壯派登臺
(換血之后,目前李寧的市場占有率是12%,是排在第二、第三的耐克和阿迪達斯兩家的總和。)
告別了劉紀鵬,李寧繼續走專家路線。這一回,他請來一位金融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陳琦偉。陳擅長投資銀行領域,注重“國際競爭”研究,擔任著亞商企業咨詢公司董事長。
李寧把陳琦偉請來做公司的獨立董事。這是一種微妙而緊密的關系,因為同時李寧公司也是亞商咨詢的客戶。陳琦偉任獨立董事后,盡管每年的銷售收入始終徘徊6、7億左右,李寧集團咬著牙“增加厚度”,一系列旨在增加國際競爭力的舉措從1999年展開。
這一年,李寧公司決定引進德國SAP公司的AFS服裝和鞋業解決方案,在公司內部建立起一套先進的、高度集成的ERP系統。同年,李寧公司逐步聘請各個領域的專業公司協助公司完成整體戰略。市場戰略合作伙伴是臺灣麥達公司、企業戰略伙伴是海問咨詢公司、廣告傳播戰略伙伴是日本電通廣告公司、財務戰略伙伴是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開發合作伙伴是法國一家公司。
國內市場不見起色,李寧公司就努力把生意做到海外。到目前,李寧公司已在歐洲9個國家推廣“李寧牌”。去年11月,首家海外品牌形象店于西班牙海濱城市桑坦德正式開張營業。陳義宏告訴記者,包括贊助在內,公司每年開拓國際市場的投入約在1000萬元人民幣。目標是到2004年,國際市場能達到公司銷售收入的20%。這是國際化公司的一個基本特征。
去年3月張志永正式接替陳義宏,出任北京李寧公司總經理。張30歲出頭,在李寧公司已經干了9年。張從北京經濟管理學院畢業一年后,進入李寧公司,從出納做起,一步一步上升,當過財務主管、財務部經理、財務總監、分公司管理部經理。
李寧集團的銷售網絡“一動體育”的領軍人物叫孫建軍。孫是張志永的校友,比張高一屆。1992年大學畢業后孫加盟李寧公司。那一年,李寧公司首次在北京公開招聘了10個大學生,“都是從我這兒一個一個過的”,陳義宏說。孫建軍是那10個大學生剩下的最后一個。2001年6月以前,孫擔任著北京李寧公司的營銷總監。
柏茂森是上海李寧體育用品控股有限公司資本運作部門主管,學財務出身。有人評價他“非常敏銳,風險意識很強,講話直截了當。”柏原來在申能公司(華能的上海子公司)財務處做資本方面的工作。1998年,應聘進入上海李寧公司。
隨著張、孫、柏三人走上了前臺。45歲的陳義宏能有一些余裕到綠蔭場上揮一揮高爾夫球桿和繼續他收藏照相機的愛好。陳的水平不錯,屬于“業余中的高手”,在《財經》高爾夫球系列賽中,陳得過小組凈桿亞軍。
在外人眼里,從總經理位置一退,等于陳義宏交出了實際控制權。陳的新職位被稱作北京李寧體育用品公司CEO。這其實是一個閑職,因為北京李寧公司和上海一動體育公司都實行總經理負責制,直接向董事會負責。
作為“交換”,今年6月,李寧不再擔任北京李寧公司的法人代表,改由陳義宏擔任。
外資登場
(盡管私募成功,但李寧上市面臨的障礙依然清晰可見。)
2000年初,李寧遇見了王亞非。
王是海問咨詢公司副總經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兼職教授。王曾于1980年代遠赴英美留學。海問咨詢為50多家公司做過上市財務顧問。
王亞非同時擔任著光華管理學院EMBA培訓班教師,李寧以及張志永等人都是其學員。第一次見面,王亞非對李寧說“你應該上市!”這一下正中了李的下懷。
同年11月的一個周末,李寧來到海問咨詢公司,向王亞非等人提出了困惑已久的三個問題:如何實現銷售收入的增長;要不要國際化,如何實現國際化;如何進行資本運作。12月,李寧正式聘請海外咨詢做公司的戰略和財務顧問。
“跟他談話,能感覺到一股實實在在的精神。”王亞對李寧非常欣賞,“他有兩個長處:第一,做事情全力以赴;第二,一步一個臺階”,但“他的思路太過敏捷,曾經幾次變來變去”。
2001年春節前后,在國泰君安幾個人安排下,李寧跟億安科技的人見了一面。回來馬上打電話給王亞非:“王老師,我要買億安科技的殼!”王趕緊勸阻:“千萬別動,風險太大!”沒多久,李寧又對新加坡《聯合早報》說,要到香港上市,因為“流通性好”。王亞非認為,上市地點首選應放在國內。因為李寧公司在國內認知度比較高,首先老百姓都知道李寧,能看見“李寧牌”在賣,“在國內上市,李寧公司的概念很好”王說,“如果拿到美國,市場壓力會非常大。就像搜狐、新浪那樣,美國人可能就沒聽過。”當然,還有眾所周知的一條,國內A股市場溢價很高。
事實上,在2001年中,外資進入李寧公司已是板上釘釘。6月,李寧公司董事會做了調整,成員由5人減為3人,為外資預留了兩個席位。調整之前,董事會成員有:李寧、陳義宏(北京李寧體育用品公司首席執行官)、李進(李寧的哥哥)、柏茂森(上海李寧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資本運作負責人)、陳琦偉(獨立董事)。調整后,董事會變為3人:李寧、陳義宏、王亞非(獨立董事)。10月,私募完成。
在業務上,一場大刀闊斧的調整也展開了。2001年6月,北京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整個李寧集團的經營核心部分,進行了更符合國際潮流的拆分。12家地方分公司、304家專賣店的分銷零售部門被切下來,組建了“上海一動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不只代理“LI-NING”一家品牌。北京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李寧牌”品牌部分。
“品牌和零售本來就是兩塊生意,不可能永遠結合在一起,”北京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永說,“在國外,耐克不會自己去做營銷,它一定是找大代理商、大連鎖商來做零售。”不過,李寧公司面臨的障礙也清晰可見。第一,《股票發行上市輔導工作暫行辦法》中要求:股份有限公司的人事、財務、資產及供、產、銷系統獨立完整性。李寧公司的大多數產品是采取“OEM”方式生產的,不擁有自己的生產廠。盡管這種模式在國外不新鮮,耐克、阿迪達斯都是如此。第二,按證監會有關規定,外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不能超過30%。而在去年10月私募中,外資持有的李寧公司股份已經超過了30%,還沒上市就“破禁”了。第三、外資進來后,不能沿用歷史盈利記錄。按照有關規定,與外資重組后,需要再經營1年,經營業績好,才有資格申請上市。李寧公司希望能夠沿用歷史財務記錄。
王亞非對記者說,李寧公司的困難是,不但有外資進入,而且本身是民營企業,這件事需要外經貿部批準:同意其合資,并準許沿用歷史財務記錄。消息人士說,外經貿部的意見要到2002年3月才能出來。
見過李寧的人說他老了,又黑又瘦,一身便裝,面容憔悴,額頭上皺紋很深,看得到絲絲白發。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