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懷勇
混業經營是金融業大勢所趨
隨著金融領域的競爭日趨國際化,管制的不對稱使國家的金融機構在國際競爭中陷于劣勢,大多數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相繼放松了金融管制,實現了商業銀行、證券公司、 保險公司之間業務的融合,混業經營成為國際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我國必須按照承諾逐步開放我國金融業,國內金融業將直接面對國外金融業的競爭。國外金融機構多以混業為背景,加入WTO后,率先進入我國金融市場的將是業務范圍廣泛、實力雄厚的大型跨國金融集團。根據我國入世的承諾,一家大型跨國金融集團的不同類型子公司可以分別申請進入國內金融市場的不同領域,在我國現行金融經營體制下,雖然每一個在華金融機構都不能直接從事多種業務,但是它們與其母公司及其它分支機構的集團內部交易在所難免,同一金融集團的不同子公司在總公司的統一規劃下展開業務合作,可以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
相比之下,我國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范圍比較單一,難以獲得“范圍經濟”優勢,雖然從理論上說,我國各金融機構也可以開展業務合作,如銀證合作、銀保合作等,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但是這種合作相對于金融集團下的不同子公司之間的業務間合作相對松散得多,缺乏合作的制度基礎。業務范圍存在的局限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金融機構競爭力的提高。從目前我國金融機構的競爭力來看,不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根本無力與西方金融機構進行競爭,甚至在國內金融市場上也難以應付由于外資金融機構進入而造成的競爭壓力和沖擊。因此,我國金融業有必要根據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認真研究和探討向混業經營轉變。這是我國金融業為適應國際金融市場競爭、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情況下,為了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另外,加入WTO后,金融創新的加快將進一步加劇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步伐。根據國際經驗,金融創新不僅曾經促使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放棄分業經營模式,而且許多發展中國家在金融業開放過程中通常也會大量引進發達國家已經存在的金融創新產品,促進本國金融經營模式由分業向混業的轉變。加入WTO后,一方面,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國金融機構將會不斷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另一方面,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增多,新的金融創新產品將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引入我國,金融機構規避分業管制的創新行為將明顯增加,這將進一步模糊傳統金融業務之間的分工界限,對我國現行的金融分業模式產生巨大沖擊,促進我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的轉變。
發展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業之所需
從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實踐來看,金融業混業經營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以德國為代表的全能銀行模式,即在銀行內部設置業務部門,全面經營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業務;一種是銀行母公司模式,即商業銀行對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控股,直接以子公司的方式進行業務滲透和擴張;一種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在相關的金融機構之上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過對銀行、證券、保險和信托子公司控股實現業務滲透,各子公司相對獨立運作,但在諸如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等方面以控股公司為中心。從國內金融業發展的現狀來看,我國目前仍不具備發展全能銀行模式和銀行母公司模式這兩種混業經營所需要的金融監管能力、完善的資本市場和市場經營主體。在這種兩難的局勢下,構建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國現階段的一個現實選擇。
一方面,發展金融控股公司,實現金融控股公司不同子公司之間的業務合作,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可以增強我國加入WTO后金融機構的競爭力。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點是“集團混業,經營分業”,它通過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非金融子公司的股權控制和對各子公司進行資本調度,并通過制定各種長期發展規劃來實現各子公司間在資金、業務和技術上的合作,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獲得混業經營的正面效應。
另一方面,發展金融控股公司不會對我國現有的金融有效監管產生沖擊,是和我國現階段金融業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各子公司所從事的金融業務是單一的,如銀行子公司經營存貸業務,證券子公司經營證券業務,保險子公司經營保險業務,各子公司都是獨立法人,有各自的財務報表,和完全的混業經營相比,各監管部門可以更清楚、更明確地對各個子公司進行監管,不會對我國金融業的有效監管產生沖擊,這就是說,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原來的分業監管仍然有效,這更有利于監管水平的提高和資本市場的完善。
要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
金融控股公司蘊藏的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非銀行風險向銀行轉移。金融控股公司內的資金調撥非常便利,商業銀行的管理者有一種將一部分存款資金投入到股票市場的本能傾向,這樣不僅可以盤活沉淀資金,而且可以獲得較高的收益,如果缺乏一個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流入股票市場的居民存款資金過多,在金融控股公司沒有能力控制投資風險的情況下,銀行的資金可能遭受不測損失,剩余資金不足以應付居民的兌付,進而發生銀行危機。另一方面,短期內銀行資金進入股票市場過多,也容易迅速拉升股價,帶來股市“泡沫”,“泡沫”膨脹破裂,引起股市暴跌,銀行無法兌付,發生金融危機,這是歷史上數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留下的慘痛教訓,也是各國對金融控股公司加強監管的重要原因。金融控股公司蘊藏的另一個風險是,金融控股公司內一個子公司經營不善或倒閉導致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前幾年,光大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支付危機,導致整個光大集團的負債累累、苦不堪言,教訓非常深刻。
盡管我國目前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我國法律也沒有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存在像中信、光大、平安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直接控股金融企業的公司,也存在不被人們關注的以通過各種形式控股證券、保險、城市信用社等金融企業的工商企業。而且有些商業銀行也通過控股、參股的形式組建子公司,向其它行業滲透,如中國建設銀行控股的中國金融國際控股公司等。這些情況足以說明,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已存在著金融控股公司問題,各種規范或不規范的金融控股公司已經成為我國金融業新的組成部分。相對于金融業中的混業經營趨勢,我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發展明顯滯后,中國人民銀行、保監會、證監會依然各自為政,既不能在監管信息上形成溝通,也不能在監管制度上達成有效的配合,更談不上為金融控股公司制定統一的監管法規。
由此,風險遠較一般金融機構要高的金融控股公司卻面臨著“監管真空”的尷尬境地。為此,發展金融控股公司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帶來的新風險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整體風險管理問題,防范在有關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的法規及細則不完善所帶來的制度風險,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