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說到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時,海爾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關鍵詞
文/本刊編輯部
張瑞敏(海爾集團)
加權總分注1:4.29
最高單項:行業地位(4.69)
最低單項:資本觀念與運作能力(3.85)
未來五年所領導企業仍將保持行業領先注2:
肯定者69.23%,否定者15.38%,說不清15.38%
企業家自評:無
(注1:各項評分的滿分皆為5分)
(注2:由于對某個企業家不太熟悉,某些評委可能沒有提供某項評分,因此對不同企業家進行評價的評委數量不等)
1996年底,海爾在印尼的公司成立。這是海爾跨國經營邁出的第一步。當時,距世貿組織成立才不到兩年。緊接著,在其后的兩年時間內,海爾快馬加鞭,從東南亞跨到西亞,一直登陸美利堅大陸。
如今,當中國千辛萬難地加入WTO、國內無數企業忐忑不安,海爾已在國外擁有了9個工廠、14個海外貿易中心、175個海外專營商、3.8萬個海外營銷網點和1.2萬個售后服務中心,另有意大利等10個工廠正在建設之中。
把自已變成狼
和眼下這些從一開始便帶著國外風險資金基因的新經濟企業相比——后者體內的國際化基因是天生的,想不國際化都難——扎根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海爾能將工廠和產品如此大規模地拓展和輻射到全球,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其靈魂人物、現任CEO張瑞敏勝人一籌的國際視野和堅韌的作風。
有人這么概括張:“他是第一個在世界上贏得尊敬的中國企業家。”
他提出的“三只眼”理論,“一只眼看市場,一只眼看企業,一只眼看世界”,實際上,正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自己這十多年來為海爾創造的三方面最大價值,即使海爾的市場營銷和服務能力、海爾內部的管理水平、海爾國際化的程度都遠遠走到了絕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前面。
但是張瑞敏對此只是以他慣常有的淡淡的口氣說:“我不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結局,這不利于整體水平的提高——說不上正常不正常,一個過程。”
這是一個外表平靜如水但骨子里很驕傲、話語不多但很實在的山東人。他偶爾才親自接受一次外界的訪問,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他可能是出現在達沃斯年會、財富論壇這樣國際性交流場合最多的中國企業家之一,并在這些時候,把他頭腦中時時掀起的風暴謹慎地向外拋灑一些。
外人可能很難想到,海爾這樣一家年銷售額已逾400億元的企業,最近幾年來已經不動聲色地進行了30多次組織結構調整。而張本人就是這一場場調整風暴的肇始者。聽聽他富有煽動性的動員:“對于企業來說,創新就是創造性地破壞,將原有已成功的經驗統統打破,不斷打破原有的平衡,否定自我,重塑自我,這樣,企業將在所有的競爭中取勝!”
當“出口創匯多少多少”還是中國企業普遍自我夸耀的內容時,張瑞敏卻表示:“一開始我們就沒有把國際化和出口等同起來。”他為海爾國際化設定的目標是:實現“三個三分之一”,即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銷售三分之一,國外生產、當地銷售三分之一。
當海爾接二連三到歐美等發達國家去建工廠,特別是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建生產基地時,很多人表示了懷疑。其時,本刊的《提醒張瑞敏》也放到了張瑞敏案頭。張瑞敏的理由是,如果單從勞動力成本來算的話,去美國可能不合算,但是,“只有到大海中去航行,才知道浪的險惡,才能提高自己的國際競爭力,技術和管理才能得到真正提升。”“盡管海爾的資金、規模、品牌與國際大廠商相比都沒有優勢,但海爾有速度。經銷商們提一個要求時,我們會以比那些老牌跨國大公司更快的速度滿足他們的要求。”
對那些比他年紀小、但明顯保守的人,1949年出生的張瑞敏表現出了不屑:“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僅僅在于企業本身的基礎比較差,更要命的是畏難情緒,一般都感到,來的都是跨國大公司,面對國際化的大企業,中國的企業沒有實力與他們較量。首先就把自己擺在了羊的位置上,結果只有被吃掉,如果把自己變成狼,還可以拼搏一番。”
海爾的極限?
海爾在海外的銷售額上升得很快,2000年已達到了58億元。
支撐海爾大張旗鼓海外擴張的另一個基礎是,海爾至今仍是一家“根正苗紅”的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是國家經貿委欽定扶植沖刺世界五百強的企業之一。人們很難想像,一家民營企業、或者一家股東完全到位的企業,能憑著一個CEO的意志,憑著一種民族式的夢想和使命感,甘冒如此大的風險在海外擴張。
如果你理解了張瑞敏作出的這樣一番表白:“中國的企業遲早要走這一步,海爾先行一步,無論成敗,都是有意義的探路者。”——你可能會更加理解海爾、理解張瑞敏。
500強的夢就在前面伸手可觸。如果今年銷售額能沖到600億元,按照海爾目前的勢頭發展下去,張瑞敏應該能在最近兩年擁抱到他最大的快樂。
然而回過頭來細看海爾,這家攀上了中國制造業頂峰的企業,其隱患所在卻相當明顯、為人所共知。產權?接班人?資本?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懸而未決。而其中哪一點問題的爆發,都會使宏大的海爾變得脆弱。如果看不到背后根本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僅憑戰略超前、管理先進、產品優良,投資者對一家企業的期望會有多長?
2001年夏天,先是傳出海爾手機將在香港上市,從而打通海爾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通道。后有青島海爾的第一大股東由海爾集團換為海爾國際,后者是一家規范化的股份公司,其主營除生產各類家用電器外,重點從事進出口和海外業務……諸如此類。
有觀察者指出海爾在“突圍”。但張瑞敏本人依然很少在媒體上露臉。外界很難摸準這個崇尚思考和實干、厭惡花哨的山東人內心走到了多遠,而這將意味著海爾能走多遠。
“海爾到了今天,如果因為我超越不了自己的極限而出了問題,不會是小問題,一出就是泰坦尼克號,”張瑞敏有一次曾經說,“我的角色應主要定位于整合。”話雖如此,人們還是在海爾看不到一個非常出色的職業經理人群體,為張瑞敏和海爾挑選張的接班人留下充足的余地。
有些遺憾,在產權和接班人問題上,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企業之一的海爾、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的張瑞敏,至今未能免俗。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