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WTO后,度過20年愜意的合資生活的上汽仍會選擇全面合資,在它的當家人看來,這并不意味著“全面投降”
文/本刊編輯部
胡茂元(上汽集團)
加權總分:3.87
最高單項:行業地位(4.55)
最低單項:整合與重組(3.50)
未來五年所領導企業仍將保持行業領先:
肯定者50%,否定者4.55%,說不清45.45%
企業家自評:無
上汽的自豪
上汽過了很長時間的好日子了。2000年,它的銷售額是854億元,利潤則在60億元以上。它與通用合資生產的別克轎車,只賣了一年,就賺了6億元。
但是,不知道當上汽總裁胡茂元聽到別的企業家將之譏為“全世界鬧的大笑話”時,他作何感想。
確實像人們所指責的那樣,由于國家產業政策的刻意保護、市場準入的限制,使得以上汽為代表的幾個國有汽車寡頭在缺乏競爭的真空里羸弱依然、乏善可陳,但是卻能獲得豐厚的利潤回報。
一款普桑堂而皇之地賣了18年。對于一個思進取和革新的企業來說,這樣的作法接近于無恥,是絕對不能忍受的。可是中國的汽車產業政策就培養出了這樣的企業。
不過胡茂元依然有他的自豪所在。通過合資,上汽在這20年間實現了自己的最大價值。
他回顧,80年代初,上汽提出搞合資時,大多數人并不理解,后來是鄧小平親自批示,上汽才開了合資的頭。“我們在考慮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時,要放在世界范圍看,上海抓住了機遇,也頂住了壓力,承擔了風險,走過了艱辛之路,探索出一條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之路,為其他汽車企業隨后的合資合作提供了經驗,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對這個問題,誰認識得早,認識得充分,機遇就會偏向誰。”
目前,上汽已先后與大眾、通用、沃爾沃等國際著名跨國企業建立了40余家中外合資公司。
而胡茂元本人在合資企業中體現出來的管理能力也被人所稱道。有人評論:“胡茂元最大的成功,是解決了具有超高效率的世界頂級汽車公司,和中國的經濟體制之間,似乎無法避免的沖突。”在建立上海通用,這個投資額15億美元的合資企業過程中,雙方的對立時常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有一次吵急了,胡茂元是這樣對通用汽車的同事說的:“我想福特和大眾會很高興看到我們爭吵。”
但是,上汽并沒有從幾十樁合資中真正培育起自己的技術開發能力。目前,盡管上汽旗下有合資的技術開發機構(泛亞技術中心和大眾技術中心),但其技術產權仍掌握在外方。上汽就是拿不出一款成熟的自主開發的車型和品牌出來。
與此同時,在寧波,民營企業家李書福造出兩款自主開發的小轎車,卻因為上不了目錄,而東奔西走、求爺告奶。
扶強聯弱能應對WTO嗎?
胡茂元曾表示,WTO當前,國家應一改以往扶弱政策,要扶強聯弱!然而聞者無不大感奇怪,難道這幾十年來國家不是在拼命保護幾大汽車集團的“恐龍”命嗎?可為什么幾十年來還是一“幼稚”工業?扶強的結果目前看來,除了軀干挺大、內里虛薄,無它。
上汽確實在“聯弱”。用胡茂元的話說:“在開展的‘東、西、南、北、中’工程中,上汽利用資產紐帶,使產品、市場優勢互補,與儀征汽車、安徽奇瑞、柳州五菱等企業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
然而,任何尊敬市場、尊敬競爭的人都不會尊敬這樣的“聯弱”,甚至不以為然。奇瑞之所以投奔上汽除了因為它自身拿不到許可證,還有別的更多原因嗎?上汽把這些流散江湖的“小兄弟”們接納過來,除了規模又上一臺階,其內力又強了幾成、強在哪里呢?
胡本人對國家汽車產業管理政策也頗多怨言:“一些合法經營的大汽車集團,有資金,有技術,產品又有市場,用企業積累資金開發新產品,還要審批。”他抱怨正是這些計劃經濟的管理思路妨礙了中國汽車企業的成長。
然而,和那些壓根兒就沒有成長機會的民間汽車制造商相比,上汽已經夠幸運的了。WTO之后,繼續合資是上汽一個看得見的選擇。由于通用在浦東創造的奇跡,更多的汽車巨頭對這里產生了興趣。
胡茂元批評那些認為全面合資就是全面投降的看法是狹隘和落后的,“汽車工業早已是跨國界的產業,融合了世界各個民族。誰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資源,誰就能提高競爭力。”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單純追求‘民族汽車工業’已失去意義。我覺得‘中國汽車工業’的提法更確切,包括一切在中國合法經營的汽車企業,國有、合資、私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
胡茂元明確表示,上海歡迎外資來重組上海的汽車工業。“過去那種合資一定要中方‘控股’的做法隨著中國加入WTO之后會發生變化,可以讓外資來控股。”
胡依然沒有回答如何解決自主開發的問題。雖然他提出了一句“從單純引進生產技術向引進開發技術和服務體系轉變”的口號,但這的確只像一句口號。
今年,上汽集團的整車出口將實現零的突破,全年計劃出口桑塔納、帕薩特等整車2000輛。胡茂元認為,這就是中國汽車業走進“全球化”、而不是“被全球化”的標志。
能不能說,中國汽車商已安心地進入了全球汽車“制造廠”的角色?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