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入世關口“唱衰”中國制造業的論調,這位制造業巨頭感到莫名其妙,在他看來,不在于做什么,關鍵要賺錢,要注意股東價值
文/本刊記者牛文文
陶建幸(春蘭集團)
加權總分:3.86
最高單項:資本觀念與運作能力(3.62)
最低單項:市場影響力(3.35)
未來五年所領導企業仍將保持行業領先:
肯定者32%,否定者12%,說不清56%
企業家自評:無
“波音不就是個造飛機的?英特爾不就是個造芯片的?美國也有制造業,制造業有高有低,關鍵看你怎么做”,一貫低調的陶建幸,在入世前夕出奇地高調“唱好”中國的制造業。
那一天的場面有點戲劇性:2001年10月22日廣交會貿易論壇,在他之前演講的臺灣企業家溫世仁,很不看好中國制造業,“人家在進網絡社會,中國卻集中了全球的工業社會問題”;輪到陶建幸,講的卻是“中國制造業入世的三種模式”,制造業的機會。場內的聽眾,幾乎能感覺到兩人演講碰出的火花。廣州那天的講臺對1米8高的陶建幸來說顯得低了一些,陶總得彎下腰就著話筒,不怎么得勁。
第二天上午,第三天上午,陶建幸燃著香煙,在他下榻處對記者舒展地展開他的制造業話題,不過,話間他總是問我和《經濟觀察報》副總編劉堅:你懂我意思吧?
大家對制造業有誤解
對以IT的名義“唱衰”制造業,陶建幸感到莫名其妙:他說他是IT,我看他是家電,家電家電,家用電腦,現在連蘇南的農民家里都在組裝電腦了,IT業的人有什么瞧不起制造業呢?
陶建幸幾次去過硅谷,前后印象大不相同。前年去,硅谷熱鬧非凡,人人不要工資只要期權,去年又去,門可羅雀,電力用不掉,大家要工資不要期權。“最時髦的人最先冷”,陶對軟件公司的人說:你們不服務我,你們自己就不能生存——他們背離了我們這些人,他們認為他們可以孤軍冒進。
春蘭的海外總部原來在香港,今年想搬到美國去,起先選了兩個地點,一個是紐約世貿大樓,一個是紐約洛克菲勒中心,陶建幸都不同意:其一,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那一帶是金融中心,里面全是美林、摩根斯坦利這樣的投資公司,我們搞制造業的,到那兒空有其名,太招搖;其二,紐約世貿大樓里的企業,要么是世界最大的,要么是世界最小的,我們到那里算什么?其三,海外總部100多人,1000平米面積夠了,世貿大樓要一層面積太大,不如到其他地方買一層樓更實用。最后買了紐約麥迪遜大道444號一個地方,“倒讓我們躲過了9.11”,現在提起這事,陶建幸還非常得意。
陶建幸那天在廣交會上的演講,后來以“陶建幸縱論制造業入世的三種模式”,在網上在業界廣為流傳——其實那天在現場他念講稿念的很套路,遠不如后來接受我們采訪時說的直白:我不同意“入世后制造業不能搞”,在信息化幫助下中國的“大工業時代”可以縮短,但不可能跨越。中國必須完成工業時代。這一點,我和李嘉誠有共識:IT網絡只是工具,只能促進、改造制造業。
中國制造業為什么有戲?陶建幸講了“田忌賽馬”的故事:田忌的馬總體實力比不上人家,可在比賽規則下巧用優勢,結果卻贏了。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制造業,怎么能棄長不用,以己之短對敵之所長呢?
“可能是大家對制造業有誤解”,陶建幸歸結說。
陶式制造業:要賺錢,不當第一
那么,在陶建幸眼里,制造業是個什么樣子?
制造業才是最真實的價值體現。我要造一個東西出來,他就造一個東西出來。在制造的過程中,你的科技,你的思維,你的組織方式,以這種有形的方式出現。有人說中國將來是世界加工廠,怎么可能只是加工廠?沒有人造圖紙怎么可能造出來,沒有人研發怎么可以造出來,你就是造大米也要知道什么時候撒肥料。只看到造一個東西,看不到制造那個東西需要的思維、設計、組織,這里面是有高下之分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的。制造業也是高科技,高科技也有制造業。
家電上市公司的利潤率都在下降,春蘭這些年來一直維持比較高的利潤增長。很多人都不理解,也有很多猜測,說春蘭除了家電以外是否在做另外一些回報率比較高的一些產業,比如資本運作。
陶建幸不認同。他覺得自己做的還是制造業——只不過他的的做法與別人有點不同。
有什么不同?
做什么都要掌握附加值最高的那一塊——
我做空調同時做空調壓縮機,做冰箱同時做壓縮機,做摩托車同時做發動機。不要看這些體積很小的東西,利潤貢獻率相當高。只做整機,毛利最大不過25%,但我們連上壓縮機這一塊,毛利達到50%-60%。但搞核心的東西,投資也大,建200萬臺年產量的壓縮機生產線,投資是200萬臺整機生產線的6倍,很多人不愿意,所以我比他們賺的多。悶聲發大財,蠻好。只搞組裝,門檻太低,農民都能做的時候,大工業怎么做下去?
不賺錢的第一不做(最重要的標準,是能否賺錢,不是當第一)——
有些行業,做大了不一定是好事。老想當第一,進入什么行業都要當第一,不惜代價爭第一,越陷越深。彩電企業規模要是不做到100萬臺,可能還不至于如此,我看60-80萬臺是個合理規模。現在,彩電企業,凡做大了的都難過,做小了的都賺錢。不賺錢當第一,最后毀你害你讓你全軍覆沒。我陶建幸只做賺錢的事,不賺錢不做第一。
在中國的家電業生存下來不容易,活得好更不容易。上面這些心得,應該是陶建幸這些年在家電業獨善其身的“秘笈”。問題是,這些過去的歲月、過去的戰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在入世后新戰場還有多大價值?
現在世界上唯獨中國還有專門的家電企業。80年代日本碰到的家電問題,今天中國已經全碰到了:1989年日本家電公司的家電部門全都虧損。今天如果認真,中國很多家電企業可能要倒閉。全球如此,中國會不會獨善其身?WTO后倒閉的危險會更加突出。10年后,中國還會不會再有獨立的家電企業?
一股涼意上心頭。
股東是水,企業是舟
1999年,陶建幸在GE待了15天,那是給陶建幸留下深刻記憶的兩個周。中國最高層向GE派出了自己國家隊的強大陣容(清一色大型國企領導人),GE也派出了自己的強大陣容(威爾奇自己率GE高管層“全陪”),老總對老總,天天在一起交流,決策、研發、公關、財務全流程,“他們想什么干什么,基本清楚了”,“GE比我大,但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在GE,陶建幸問杰克:有什么事是你每天都要做的?杰克回答,他多年來每天都要安排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接待接觸華爾街的投資家,向他們公布企業信息。——說到這兒,陶的聲調突然高了起來:
我這幾年一共拿了股民2個多億,分了7個億的紅,可前幾年沒少挨股民的罵!他們不要分紅,要配股,你越配股,他們好像感覺越好。這對股東是一種悲哀,這是不公道的。你贊同的是危害你的東西,反對那些支持你的東西,你說這不是悲哀嗎?
但做企業的人不能因為股民的不成熟,就忽視股東的存在。配股圈錢,就是忽視股東的存在,很多人做企業根本沒有股東這個概念!你不能覺得股民不成熟,股東是水,企業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股東是水,企業是舟,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16個字,陶建幸一字一頓重復了好幾遍。做企業賺錢不易,到股市圈錢容易,扭曲的中國資本市場,這些年讓不少曾經建立起赫赫聲譽的企業家抵不住賺輕松錢的誘惑,作假圈錢,粉飾業績,最終害了股民,壞了自己的名頭。從2000年起,《中國企業家》一直提醒企業家要過資本關,要學會“資本化生存”,在“沒有股東的日子里”更要自重。但局外人的說教,比不上身在其中的陶建幸的一聲獅子吼:“人家殺人沒抵命,難道你也去殺人?”
領導一個大公司,連自己的責任都不清楚,簡直是笑話。關鍵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對自己應該負的責任負責。
這可能是陶建幸最具全球化價值的思想,他點中了這一代本土企業家在WTO后最致命的弱點。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