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在始于1307點以來的價值投資行情中,似乎并沒有出現大的波瀾。但在近期大盤反復爭奪1600點的過程中,該板塊卻充當了空方的主力,浦發銀行、招商銀行等個股已有形成頭部的征兆,并進而帶動大盤出現回調。為何銀行股會出現如此反復的走勢呢?
全球關注中國銀行業
根據WTO的有關協議,中國到2006年12月11日方才向外資全面開放金融市場。但相關信息顯示,外資早已經開始了向中國銀行業的滲透。據媒體報道,標準普爾最新發布了對中國銀行業評級:不超過BB+的低分,包括四大國有銀行在內的參評12家銀行無一獲A級評級,8家銀行被定為垃圾等級。
但隨后,另一家知名評級機構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卻發布了“調高對于中國銀行業評級”的信息。結合中國金融業不斷改革與發展的背景對中國部分銀行評級給予了相應調高,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信用評級從原來的Baa1上調至A2。
銀行股的投資需要國際視野
作為國際兩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穆迪評級結果差距甚大,原因在于標準普爾用靜態的眼光看問題,而穆迪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也可以說,標準普爾看到的是我們的現狀,穆迪則是將銀行業放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看到了銀行業的將來。如此來看,不同的尺度導致了他們不同的看法。既然這些機構認為國內銀行是“垃圾”,為何還有花旗、國際金融公司等諸多資本紛紛搶著踏進國內銀行業的資本大門呢?這當然與評級機構和國外銀行資本站在不同的角度有很大關系。評級機構著重的是資產質量,而國外銀行資本著重的是國內銀行業的戰略地位,目光不同導致了他們的要求不同。
銀行股日益受到
國際資本的關注
由于諸多原因,除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的香港資產在聯交所掛牌交易外,內地的銀行資產尚未到國際資本市場掛牌交易,所以,銀行股的評判標準大體上還是封閉的。
但誠如前文提及的評級風暴等諸多因素使得銀行股的評判標準日益多元化,也更趨復雜化。而更復雜、更多元的事件將接二連三出現,中國銀行與建設銀行分別獲得225億美元的資本注入之后,即有可能在近一兩年分別到境外上市,從而使得國內5家銀行股的評判標準引入國際視野。同樣,民生銀行到聯交所掛牌交易的進程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據稱在2004年上半年完成。如此一來,銀行股的評判標尺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進而影響著銀行股的走勢。
江蘇天鼎秦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