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昨日,各大證券媒體刊登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規定“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價格在不低于每股凈資產的基礎上,參考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場表現合理定價”。消息一出,兩市股指應聲而下,個股普跌,滬指最多下跌了29點。雖然最終收于年線之上,但市場對此反應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那么,這則消息對市場的影響究竟如何呢?
我們對國有股應該辯證地看待。首先,規范國企改制,是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必要保證。事實上,由于改革還不夠配套、國有資產出資人沒有完全到位等客觀因素,在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了財務審計不嚴、資產評估不實,暗箱操作、低估賤賣,甚至于內外勾結、隱匿轉移、侵占私吞國有資產的違紀違法行為。國有資產非正常流失日益嚴重,此番《意見》的出臺,對于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工作,防止國有資產非正常流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其次,對上市公司股權轉讓定價的明確,一方面使市場所能接受的按凈資產減持成為可能,從而表明管理層確實考慮到了一部分流通股股東的利益;另一方面規定了價格下限而沒有規定價格上限,從定價機制上看,依然有失公允。
根據規定,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價格不低于每股凈資產,這就意味著,按每股凈資產轉讓從原則上講成為可能。就這一點來講,與以往流傳的按市價減持已經有了明顯的區別,這也是流通股股東一直以來爭取的目標。但是《意見》同時規定,在此基礎上,要參考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場表現定價。我們認為,股權轉讓參考公司盈利能力定價是天經地義的事,盈利能力高的優質資產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完全可以高定價。但是,對于一些基本沒有盈利前景的劣質資產,還強行按凈資產轉讓,則有違市場規律。尤其是對那些資不抵債的公司,如果也按毫無意義的賬面凈資產轉讓,則反而有失公允。
第三,轉讓并不等于流通,因此短期內對市場的沖擊有限。此次《意見》只是對非上市國有企業股權的轉讓交易作出了規定,但對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權轉讓后能否流通并未提及,因此短期內并不會對二級市場的擴容構成直接壓力,從而對股指的影響是相對有限的。因此,昨日股指的滯漲不能完全歸咎于該《意見》的出臺。事實上,1480點上方的壓力是相當明顯的:年初1月15日反彈到1485點,當天成交217億元,其后股指一直在1450點到1480點一帶窄幅整理;4月28日下探到1473.26點,5月14日下探到1477.25點,分別成交195億元和137億元;7月2日在1477.87點以及7月21日在1483.57點,股指再度放出57億元和83億元的成交量。可見,多方在此點位積累的籌碼價值高達近千億元,壓力可想而知。此外,去年“6·24”行情啟動之前的最低點也在1481.24點,在短命行情結束后的下跌過程中,2002年10月29日股指探到1488.67點后,也曾展開過小級別反彈行情。因此,在近一年半的時間內,前后至少有7個關鍵點位落在該區域,其形成的阻力之大可見一斑。
由此可見,昨日的震蕩回調應屬正常,如果將之全部歸結為國有股轉讓的影響未免有失偏頗,畢竟轉讓不等同于在二級市場全流通。因此,市場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意見》的出臺而草木皆兵。
北京證券 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