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博弈時代談(四):機構時代的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0日 18:13 證券投資 | ||
股市進入機構時代不假,但機構時代的頂和散戶時代的頂有區別嗎?回答是有。 上綜指早期日線可能好些人現在已無法看到了,但從周線或月線還可以保留少量痕跡,那是深滬股市早期莊家炒作的遺跡。如1992年5月的爆發行情,1993年2月17日那保持了6年之久,到1999年6月才被打破的1558點大頂等等。這些頂部的特點雖然還有差異,但共同的特點是騙線少,形態接近于典型的教科書式見頂圖形。最為重要的是,在當年局部高點上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情況到了2000年以后即發生變化:2000年2月17日兩市爆發925億元天量,我當時的判斷是大盤應出現一次調整來消化這個成交量,下一次天量應在1000-1200億元之間。但是這個預言沒有應驗,2·14行情后盡管幾乎所有網絡股全面下跌,一直到去年才止住跌勢,但指數卻在指標股保駕護航下一路上漲,如此巨大的成交竟然通過網絡股的結構性調整和指標股接過領漲旗而消化了。市場承受能力的巨大變化提示了市場環境的改變。特別是在2001年6月2245點前后的成交峰值僅達到315億元,甚至不如當年4月的374億元日成交,市場萎縮從成交可見一斑。而市場就在這不大的成交量下見到了大頂,從而形成股市歷史上第一次不放量的大頂。不能不承認:不放量的頂比放量的頂難以辨別。但是不放量的同時主力也不能充分地出貨,大批機構被套就是證明。從原理上講,不放量說明跟風者不踴躍,進而莊家出貨必然困難。所以對莊家來說,放量是好事,不放量是壞事,但如果這種放量由莊家自己對敲造成的則沒用,假造放量本身不但要付出代價,同時也會嚇跑跟風者,不如順其自然。 從形態上看,早期的頂部形態以典型而快捷的M頭(雙頭)、頭肩頂為主,如1993-1995年之間的幾次頂部。伴隨放量的這種頂部較好辨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變化,如1996年12月在連續兩天跌停板下跌之前曾有兩天連續中陰線,有一定經驗并掌握分析理論者完全可從容出逃,我就是依據技術分析幫助某機構在這兩天全線出貨、回避了兩個跌停板的損失。再如1997年深發展連續三個漲停板后見頂的“瘋狂最后一漲型”的典型見頂形態也是容易識別的。 但從2000年后,頂部形態變為不再典型起來。如2001年2245點大頂是一次長周期頂部無疑,但到底應歸為什么形態類型呢?算上升通道向下破位?可通道不很標準,而算頭肩頂過于勉強,算圓弧頂似乎有點象、但又不太象圓弧! 再如今年1月以來上證綜指似乎在走上升通道,我于2月底已談到將是向下的方向。但從2月26日-3月5日竟然在中軌處耗了5天后才下跌(以往弱市是不可能在中軌停這么長時間的)。由此推理在下軌處也會反復后才破位,這就是預測。 總之,形態不再典型,成交萎縮,下跌之前在頂部能夠反復多個回合拖長時間(只有延長出貨時間才能使越來越龐大的機構持股出局)已成為機構時代最突出的頂部特征。盡管這些使預測的難度加大,但技術分析仍然適用。
|